首页 理论教育 军事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军事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三个阶段所进行的大规模的作战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军事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科学理论。首先,这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要求全军加速实现由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向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在国民党数量上仍然占有优势,其重点进攻还在继续的情况下进行的。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进行的军事斗争,经历了3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进攻阶段,战略决战阶段。在这三个阶段所进行的大规模的作战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军事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科学理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原则

全面内战爆发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先后发表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个月总结》等一系列指示,制定了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这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要求全军加速实现由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向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鉴于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军队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壮大,同进攻解放区的敌军相比,敌军只占相对的优势,这就使我军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实行大规模的运动战,在大踏步的进退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因此毛泽东提出人民解放军必须实行作战形式的转变,即由抗日战争时期“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辅”转变为“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

其次,要求各战略区立即编组野战兵团,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进一步完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要实行以打游击战为主向以打运动战为主的转变,首要的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带有正规部队性质的、能在各大战区机动作战的野战兵团。但是由于长期进行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作战单位一般是为旅或团,正规兵团数量很少,不能适应新的作战形势的需要。

三是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调整战略部署,建立巩固的后方战略基地。抗战胜利后,由于位于长江以南的中原等地的解放区,已处于国民党重兵包围之中,这些地区的部队,有被国民党军各个击破的危险,位于长江以北的解放区也面临着国民党军的严重威胁。而东北和热河地区则是国民党统治十分薄弱的地区,国民党军在短时期内还不能到达。因此,中共中央要求人民军队迅速调整战略部署,收缩南方阵地,抽调大批主力进军东北,迅速利用东北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发达的工业和便利的交通,将其建设成为大的战略基地;将江南等地的新四军北移江北,加强华北、华东解放区的力量,使山东、晋冀鲁豫、晋察冀和陕甘宁边区紧密相连,护卫依托,从而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战略进攻学说的创立

毛泽东关于战略进攻的学说是在1947年夏季以后才提出并逐步形成的。从1927年8月人民军队诞生,到1947年6月30日之前,人民革命力量一直处于战略防御地位。早在1936年,毛泽东在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时,就曾打算就战略进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但由于那时中国革命还没有战略进攻的实践,加之“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功夫再写,就搁笔了”[22]。此后,毛泽东再也没有就此问题专门写过文章,作过系统论述。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这个实践基础上,毛泽东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和革命战争实践,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的战略原则,创造了独特的战略进攻学说。

关于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问题,一般地说是在己方的力量超过敌方力量时实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从国内战争说,假如红军的力量超过了敌人时,那末,一般地就用不着战略防御了。那时的方针只是战略的进攻。”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在国民党数量上仍然占有优势,其重点进攻还在继续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综观全局,认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其主要依据是:经过一年的战争,到1947年6月,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过解放战争第—年,敌人总兵力已从430万人降为370余万人,其中正规军已降为150万人,且大部陷入对交通线和重要城市据点的守备,能用于机动的兵力只有约40个旅;而人民解放军则由内战爆发时的120万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近100万人,全部能用于机动作战;人民解放军虽然在总兵力上处于劣势,但由于后方巩固,全部兵力可用于机动作战,故在机动作战兵力上优于敌军。人民解放军在陕北和山东战场上虽然还处于防御地位,但在晋冀鲁豫、晋察冀和东北战场上已相继展开战略性反攻;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后,连接两个战场的鲁西南和豫西地区,特别是陇海路以南的豫皖边直至大别山地区,兵力十分空虚,战略态势极为不利;再加上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士气高涨,深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而敌人连吃败仗,士气低落,不得人心。这样,利用蒋军主力陷于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之机,向兵力相对薄弱的中原地区展开攻势,并由此拉开全面进攻的序幕,就不失为一个英明的决策。而且为了“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23],并使解放军从国民党统治区取得战争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也必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24]。因而,适时地做出了把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决策。

根据当时的情况,党中央和毛泽东还指示,战略进攻的方式,采取避开敌军战略要点,跳跃前进,直插敌人战略纵深。毛泽东强调,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因此,我军必须“人人学会歼灭敌人、唤起民众两套本领”。战略进攻的方向,毛泽东把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不是指向其实行重点进攻的主力集团,而是指向国民党兵力空虚的战略纵深和关系其统治安危的腹心地区大别山地区,这是他依据当时的战略形势,既着眼于最能对全局立即产生重大影响,又有成功把握的正确选择。选择敌人最脆弱部分,集中敌人要害。特别是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敌人战略纵深的广大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作战方针是“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先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和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25]

为了实现上述决策,中共中央选择敌人因实行两翼重点进攻而守备力量比较薄弱,又是蒋介石反动集团统治的中心地带的中原为突破方向,并制定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具体战略部署。刘邓大军于1947年6月底强渡黄河,挺近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这种十几万大军远离后方,一举插入敌人战略纵深去作战的独特进攻样式,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与此同时,陈赓兵团于晋南、豫北交界处强渡黄河,挺近豫西,进军豫陕鄂;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一部挺近陇海线,进军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相互配合,互为掎角,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形成逐鹿中原的态势。国民党被迫调集兵力堵截,使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减轻压力,先后转入了攻势作战。

关于战略进攻的作战方针问题,1947年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系统阐述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指导思想、作战目标、基本战法、作战形式、战斗作风和战斗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其内容是: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据点和城市。(8)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时间。

十大军事原则系统回答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后面临的种种问题,如打分散、孤立之敌与打集中、强大之敌的关系,夺取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与夺取大城市的关系,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与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的关系,歼灭战与击溃战的关系,运动战与阵地攻坚战的关系,攻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与攻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的关系,俘获敌人与补充自己的关系,休整部队与连续作战的关系等,从而使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原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正是由于十大军事原则总结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全面经验,因此它是军事上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指针。它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在战争问题上的卓越运用。

(三)战略决战的作战方针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战阶段。这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课题是:敢不敢于抓住时机进行决战、歼灭敌人的强大兵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将革命由局部胜利引向全国胜利。从当时情况看,人民解放军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人发展到了280万人,装备上也有了很大改善,建立了炮兵和工兵部队,提高了攻坚作战的能力,解放区面积和人口分别上升至全国总数的24.5%和35.3%,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人民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队由原来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由“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蒋介石作出了“撤退东北,巩固华北,确保华中,经营华南”的战略决策,把国民党军队龟缩为以沈阳卫立煌、北京傅作义、徐州刘峙、武汉白崇禧和西安胡宗南五个孤立的战略集团。但国民党军队仍在总兵力上占有优势,并且占有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三分之二的人口,总的态势上仍是敌强我弱。敌我双方这种势态,表明进行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在此情况下,能不能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果断地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组织歼灭性的攻坚作战,适时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确实成为对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严峻的考验。

1948年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明确地提出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歼敌正规军500个旅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会议要求人民解放军要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战,敢于同敌人的大兵团作战,敢于攻击敌人守防的大城市,夺取全国胜利。

战略决战,不单单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的较量,智慧、意志、信念和勇气的较量。根据当时全国形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果断地把决战的第一仗放在东北。因为东北具备了战略决战的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人民解放军占有绝对优势,能对敌人形成包围之势;二是敌人内部矛盾众多、士气低落,难以形成协同作战。在辽沈战役中,中共中央要求全体官兵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实行“封闭蒋军在东北,各个歼灭”的战略,先取锦州,而后关门打狗,最终实现战役的全面胜利。此役,创下了中国近代以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记录。经此一战,人民放军由280万人上升到300万人,而国民党军从365万人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超过国民党军队而占了优势。这对国民党统治集团是致命的一击,引起全国战局的急转之下。

随后,淮海、平津等大战役相继拉开。淮海战役,是一场人民解放军在战役总兵力上劣于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下展开的大歼灭战,也是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个战役。根据毛泽东的部署,此役,人民解放军充分发挥军事指挥的高超艺术,采取将敌军重点集团层层分割,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使敌人在战役的每个局部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人民解放军以前所未有的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以60万对80万,经过66天艰苦战斗,歼敌55.5万余人,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上海直接受到严重威胁,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实属战争史上的奇迹。

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52万人,和平解放北平,使华北全境基本获得解放。三大战役,短短4个多月时间,紧紧衔接,环环相扣。人民解放军充分发扬“勇于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敢打敢拼,一往无前。解放区人民以巨大的热情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并肩作战,展现了中国和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和广大革命群众那种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的光辉典范。在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中,不仅全面地运用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并使之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指挥三大战役的作战中,党中央和毛泽东要求人民解放军加强正规战,攻取敌人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这样就把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原则,同坚决夺取大城市和广大地方密切结合起来;把在运动战中寻敌弱点、各个击破的原则,同全部消灭敌军的强大精锐兵团密切结合起来;在对敌重兵集团实行战役分割的同时,实行战略包围,力求全歼;在攻打敌人守备强固的城市和围歼敌精锐兵团的同时,以大规模的运动战和阵地战坚决阻歼敌人增援的强大兵团。另外三大战役在选定决战方向、战役突击方向以及大规模运动战与阵地战相配合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精锐部队丧失殆尽。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横渡长江,迅速摧毁敌人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挥戈南下,开始对国民党残余军队展开空前规模的战略追歼。在战略追歼的作战中,针对国民党军队一触即逃、不敢交战的情况,毛泽东又提出了在战略追击中“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之方针”。反对一般追击战中赶着敌人跑的消极战法。1949年7月16日,毛泽东在致四野、二野的电报中指出,和白崇禧所部作战,“不要采取近距离迂回包围方法,而应采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即完全不理白部的临时部署而远远地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因为白部本钱小,极机灵,非万不得已不会和我作战”。这种方针,就是不为敌人的临时伪装布阵所欺骗,取宏远之势,首先布下一张大网,将敌网住,然后收缩包围圈,迫敌就范。这是一种完全主动的部署。遵照这一方针,人民解放军在南下的一系列战役中,均用大迂回、大穿插、大包抄的方式,分头包围敌军残余集团。切断敌之相互联系及一切逃窜道路,封闭国境线,然后再回歼敌人,从而将国民党残敌基本消灭在中国大陆,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奠定了基础。

在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成功地运用于中国武装夺取政权的实践中,创立了战略进攻学说,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使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