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产主义的文本解读

共产主义的文本解读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的对共产主义的表述:共产主义从根本上就可以定义为对自我异化的扬弃。导致劳动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和劳动与资本的分离。劳动不能长期的异化状态,它的发展是对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只是否定财产的私有制的异化形式,但不否定财产本身。显然,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异化彻底被扬弃的社会。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规律中。

第一节 共产主义的文本解读

马克思在《手稿》中是这样论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符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的对共产主义的表述:共产主义从根本上就可以定义为对自我异化的扬弃。而自我异化的扬弃和私有财产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共产主义以私有财产运动为根据和基础。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生产的活动即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共产主义者的能思维的意识来说,又是它被理解到和被认同到的生成运动。共产主义的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即社会的人的复归。在私有财产被积极扬弃的前提下,人才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是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认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因此,社会是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在私有财产被扬弃的前提下,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真正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通过劳动(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来实现的。在私有制社会中,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所剥夺,劳动成果被异化和私有化。导致劳动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和劳动与资本的分离。劳动不能长期的异化状态,它的发展是对异化的扬弃。因此,共产主义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私有财产的扬弃、自我异化的扬弃,三者是统一的。具体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共产主义作为对于私有财产的一个否定过程,是对私有制的辨证的否定过程,不是一个消极的否定过程。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只是否定财产的私有制的异化形式,但不否定财产本身。共产主义是在原有劳动成果的基础上的进步,也就是说,共产主义要肯定、保留、继承私有财产创造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是“人的依赖型社会”。在这一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关系联接的地域性的关系。第二个社会形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主的人的独立性社会”。这里依赖的物实际上就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依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马克思把私有财产的异化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因而认为在第二个社会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显现出来。然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不再停留在对异化现象的单纯的道德谴责上,他已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清醒地意识到:‘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这就启示我们,尽管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主的人的独立性社会’的普遍异化现象应该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但从历史评价的角度看,我们首先还是要肯定它,因为只有通过这一普遍异化的‘炼狱’,充裕的社会财富和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形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第三个社会形态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社会”。这个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异化彻底被扬弃的社会。

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规律中。私有财产运动的过程为:财产的本质状态——私有财产(异化)——财产回归本质(扬弃异化)。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基础是工人阶级对私有财产压迫的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是私有财产运动的必然性规律,即私有财产的异化状态必然要走向异化的扬弃。异化的扬弃实质上就是辨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能动的实体或主体,由于它自身包含的矛盾,必然要外化为自然界。这是第一个否定;当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不过是自身的异在时,就扬弃了自然界而回复到自身,这是否定之否定。

马克思在黑格尔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础上更加进步。他揭示了人类自我创造的活动和人类历史的辩证发展规律。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吸收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合理内核,异化的扬弃就是对否定的再否定。马克思认为在私有财产和商品交换出现以后,出现了以劳动异化为基础的各种异化现象,这是对人及其本质的否定。“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尽管私有制本身又把占有的这一切直接实现仅仅看作生活手段,而它们作为手段为之服务的那种生活,是私有制的生活——劳动和资本化。”而共产主义正要扬弃异化,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因此,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 

总体上看,《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著作。从这部著作开始,马克思由哲学批判转向了经济学研究。它第一次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雏形。《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虽然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但是其中存在着合理的成分,是走向后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的和必然的发展阶段。其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首先,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是“资本家的科学自白”,它虽然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却没有说明这个事实。它虽然肯定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本质,但没有给劳动者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表述的是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规律。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性质,为后来揭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创立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手稿》第一次从经济出发论证共产主义。这里对共产主义的论述,虽然是建立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中,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带有一定得人道主义和思辨色彩,但是已经具有了科学性。《手稿》中的共产主义不是人类所达到的目标和一种社会形态,它主要是扬弃私有制、扬弃异化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在《形态》中这样论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比如你们要应该彼此互爱,不要做利已主义者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已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形态》中对于劳动分工的分析揭示出一系列问题的实质。在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劳动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使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分工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强制力。“只要分工还不是处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 在分工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种异己的强制力量。人们不了解这种力量的起源和发展,因此无法再驾驭这种力量,其意志和行为受这种力量的支配和控制。

“这种异化只有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能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要在世界历史中完成。马克思说:“许许多多人仅仅依靠自己劳动为生——大量的劳动与资本隔绝或甚至连有限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可能性都被剥夺——从而由于竞争,他们不再是暂时失去作为有保障的生活来源的工作,他们陷于绝境,这种状况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一样。而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这样,马克思就不仅把共产主义从天国拉向人间,而且从实现条件上指明“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为,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这个设想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现实可能性,而在于它已经关注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和途径,这与《手稿》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实践历史过程。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共产主义扬弃异化、使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和最终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目标,但就人的现实存在来说,这个使命很难完成。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的这个崇高使命只能伴随人类同行,在全部人类无止境的历史中才能实现。这就与共产主义的现实维度形成悖论:现实维度指明只要达到必需的条件,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而形上维度却说共产主义只能在“历史的全部运动”中或“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才能实现。对于这样的困境,马克思在《形态》中提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段名言一方面指出共产主义实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指出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是在改造现存状况中的现实生成过程,是扬弃了异化劳动的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因此,“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全文。这本著作分析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文章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埋葬资本主义旧制度和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文章最后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充分体现了反思批判性:一是实践反思批判。《宣言》中的共产主义思想的阐释,从本质上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批判,从根本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这种批判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而是本质上的扬弃;二是理论反思批判。在理论上的批判具有鲜明的革命性。这种批判是在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基础上得以确立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学说对另一种学说的批判,而是两种历史观的对立;三是自我反思批判。这种自我批判具有强烈的包容性和开发性,在实践批判和理论批判的辨证统一的基础上,反思扬弃、超越自我。《宣言》中阐述的共产主义思想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完善自我,它阐述的共产主义思想不是终极描述。马克思主义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由以造成的世界性生产、交往,以及与之相连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归宿,从而得出共产主义理论结论。它与一切粗陋的、平均的社会主义根本不同。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发展了他们在《形态》中首次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共产主义实现的可靠的依据和广阔的视域就是通过这一理论来建构的。

《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发现工人阶级孕育着相当大的力量。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借以生产和占有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底抽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大部分劳动者从事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劳动。社会上从事脑力劳动的只是一部分人,并且他们的劳动产品最后还得进入到生产环节才能产生使用价值。脑力劳动领域对于生产劳动者依赖性很强,如果没有生产劳动者,社会没有办法生存下去。因此,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不是我们去怜悯的阶级,而是养活我们这些人的阶级。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公,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可是为什么工人阶级处于这样被怜悯的状态呢?他们一再的劳动养活了很多人,很多人却把他们当成慈善保护的对象,把他们当成社会随时扔到最底层的对象。马克思想要通过理论的力量来发动无产阶级的力量。释放工人阶级力量的前提条件就是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工人阶级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受剥削的,自己虽然处于被践踏的状况,但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处于这样一个状况。马克思认为工人单个力量是很弱小的,必须组合成一个队伍。“只有完全失去了整个自主活动的现代无产者,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共产主义考单个的力量是不能实现的。实现共产主义需要把工人的力量联合起来组成共同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