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教育模式”

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教育模式”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时20余年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既有着不同阶段的各自特点,更有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共同性质,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对教育所作的中国化的尝试和实践。

第九章 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教育模式”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进军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起,历经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革命根据地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斗争,通过创建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最终取得了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根据地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在教育战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创造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丰富经验和独到的做法,不仅为当时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文化思想和人才上的保证,而且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历史资源。

历时20余年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既有着不同阶段的各自特点,更有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共同性质,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对教育所作的中国化的尝试和实践。如果说苏区教育是以共产主义为其意识形态,具有较明显的“俄式”特征的话,那么延安时期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教育则已基本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具有明显的中国民族特色,到了解放区教育更是创建起一个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适应革命斗争需要的新型教育体制。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化实践,鲜明地体现在从方针政策的制订到各级各类教育的实施,从教育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到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尽管在这几十年中,根据地自身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各个时期的教育亦随之发生变化,但从整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总的性质和状况,革命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严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质的相当匮乏等总体背景和条件基本相似,因此,各个不同时期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显然亦存在变化和差异,但其总体特点还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革命斗争事业服务。革命根据地教育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的调适和融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先地位,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先地位,以及一切为了战争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宗旨。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青年与工农大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一系列经典著作中阐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把它视为“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如何对待这一问题,也是中国传统的封建旧教育与无产阶级新教育之间的最大差别之一。在革命根据地实行这两个结合,不仅有着培养人、改造人的教育意义,而且也是当时的实际需要和紧迫任务。三是为工农及其子女争取受教育权,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办学。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不仅是政治上取得民主,经济上摆脱贫困,而且要在精神、思想和文化上从愚昧无知状态中解脱出来,因此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党从苏区教育起,就提出了“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这一苏维埃教育总方针。无论在苏区、抗日根据地还是解放区,一切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办学,走出了一条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为了人民办学,人民办自己的学校的成功之路。

历史地看,苏区教育是“革命教育模式”实践的萌发,解放区教育时间较短,且已处于从革命走向建设的过渡期,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是建立新型的正规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以最大的力量迅速培养大批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为新中国准备人才。而发端于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支长征队伍到达延安,直到1948年3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中央政府离开延安,这一时期形成的延安“革命教育模式”,最为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的全貌,集中体现了根据地教育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典型地展示了在这一教育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历史过程。有鉴于此,本章将重点阐述以延安为代表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教育,主要为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