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内容和过程

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内容和过程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对实践要素的考察在于从“解剖”结构的静态方面揭示实践的双向对象化本质,那么,对实践的双向对象化的基本内容和过程的分析,则在于从动态的方面进一步揭示实践的内在本质和特性。当观念地建构起“意象态”的实践活动模式后,主体进而把它付诸实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各种手段现实地改造客体时,主客体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也就进入了“动象态”的统一阶段。完整形态的实践活动过程,就是由上述五大基本阶段所组成的。

如果说对实践要素的考察在于从“解剖”结构的静态方面揭示实践的双向对象化本质,那么,对实践的双向对象化的基本内容和过程的分析,则在于从动态的方面进一步揭示实践的内在本质和特性。

实践的双向对象化,指的是实践活动中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统一过程。

客体的主体化,是指实践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或者说客体性结构向主体性结构的渗入和转化的过程。那么,客体的哪些内容(结构)能制导、渗入和转化为主体性的存在呢?客体能满足主体需求的效用性结果、客体自身的规律性结构、客体的客观独立性的自在性结构(迫使主体尊重它,进而促使人们形成求实、坚强的品格和意志)、客体自身的效力结构(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量为主体所掌握和利用)、客体的形象(形式)性结构(对主体的形象思维、审美心理等的作用),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实践活动中转化为主体性的存在。这就是客体被主体的内化过程。

主体的客体化,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影响和改造,是主体的各种本质力量、主体的内在结构渗入、转化到客体之中,使客体成为一种属人存在的过程。主体的客体化有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容,因为主体的结构、特性要比客体更为丰富多样。概括地说,主体人的需求—目的结构、机能—体力结构、认识—智能结构、方法—技巧结构、社会—规范结构、审美—体验结构、情感—意志结构等,是主体客体化的最主要的内容。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主体的上述诸多本质规定性、本质力量向客体的外化和客体的各种结构向主体的内化的统一。

主客体的双向对象化的有机统一的本质,表现在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上。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过程,一般要经历“定象态”、“意象态”、“动象态”、“物象态”和“我象态”这样五个阶段。“定象态”是指人必定如此地要同外界客体发生对象性的关系。人只有在其身外有“对象”,并只有作为身外对象的“对象”(以实践者、改造者角色而存在)时,才能现实地生存下去。这是一种必然的、本然的意义上的双向对象化(对象性关系),故称“定象态”的主客体的统一关系。“意象态”的统一,就是人们在头脑中,以观念的方式自觉地处理主体自身同外部客体的对象性关系。实践主体观念地改造客体和创造新客体,观念地设计和操作自己的实践活动,观念地建构起实践活动的整体模式,从而达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观念形态的双向对象化。当观念地建构起“意象态”的实践活动模式后,主体进而把它付诸实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各种手段现实地改造客体时,主客体的双向对象化过程也就进入了“动象态”的统一阶段。“动象态”的统一,最终产生出以静的形态而存在的“结果”,这就是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物象态”的统一阶段。实践结果被主体所占有、消费和使用,“物象态”的统一阶段也就进入了实践活动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我象态”的统一阶段。

完整形态的实践活动过程,就是由上述五大基本阶段所组成的。在每个阶段上,都体现着主客体之间双向对象化的内在本质。正因为如此,实践不仅创造了一个属人的客体世界,而且同时也塑造着一个属人的主体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