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的后现代状况

中国的后现代状况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肯定的是,早在19世纪波德莱尔的时代,这两种现代性之间出现了不可弥合的分裂。一是文化现代性,或者叫作美学现代性,它本身构成对先者的反叛和超越,波德莱尔是它最好的诠释家和实践家。我们从波德莱尔本人的矛盾中可以看到,这两种现代性是多么格格不入,水火不容。

《走向新建筑》的结语是要么新建筑,要么革命。答案当然是要建筑革新而不要社会革命。那么新建筑的理念又是什么?该书题为《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一章的第一节“体块”中,作者指出:建筑就是一些组合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巧妙、正确和宏伟的表演。我们的眼睛天生就是用来欣赏光线之下的各种形式,而光线最是淋漓尽致展露无遗的基本形式,是立方体、圆锥体、球体、圆柱体和方锥体。它们的形象是明确的、确凿无疑,毫不含糊的,所以它们是美的形式,最美的形式。柯布西耶的这段话,几乎就是此一时期建筑现代运动的写照。上述几何形体简单明确的机巧组合,创造了一种理念的统一,一种诉诸视觉的和谐,创造了美和辉煌。

有意思的是,现代性在建筑中大行其道的时候,正是它在哲学科学中倍遭责难的时分。它仿佛在建筑中另外寻到了一块如鱼得水的新天地。标榜现代性的建筑学被认为是对世界的一种设计,在它的大旗上写的是“国际风格”。在这面大旗之下,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如出一辙的现代建筑蜂起。地方的、文化的美学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给掩蔽在这一普世流行的建筑现代性之中了。

第六节 文化现代性

由此我们见证了两种现代性,两种同源而出,然彼此不同而且尖锐冲突的现代性。可以肯定的是,早在19世纪波德莱尔的时代,这两种现代性之间出现了不可弥合的分裂。它们一是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中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它的旗帜是科学和技术进步,它是工业革命即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广泛经济社会变迁的产物。一是文化现代性,或者叫作美学现代性,它本身构成对先者的反叛和超越,波德莱尔是它最好的诠释家和实践家。我们从波德莱尔本人的矛盾中可以看到,这两种现代性是多么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然而,两者之间的轻蔑和愤怒,未始不是美学现代性的灵感和激情来源。

第一种现代性是制度层面上的,它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这正是文化现代性的批判对象。毋庸置疑,我们今天谈论的现代性概念是主要资本和制度上的现代性,它延续启蒙运动的传统:坚信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时间就是金钱替代了时间就是力量,崇拜进步和理性、人文主义、自由理想实用主义,崇拜行动和成功等等。即便这个传统中价值理性久被工具理性压抑的弊端,早已经成为后现代批判的众矢之的,我们看到,它很大程度上仍然不失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事业的主导理念。

但这并非意味第二种现代性,即文化现代性无所作为。不妨引用卡林内斯库的描述:

相反,另一种现代性,将导致先锋派产生的现代性,自其浪漫派的开端即倾向欲激进的反资产阶级态度。它厌恶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并通过极其多样的手段来表达这种厌恶,从反叛无政府天启主义直到自我流放。因此,较之它的那些积极抱负(它们往往各不相同),更能表明文化现代性的是它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公开拒斥,以及它强烈的否定激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