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正确的指导思想来导航。党的十六大指出,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至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有像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广阔的覆盖面,有这样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从来也没有像马克思这样富有思想的伟人,能从理论上和思想上给几代革命家提供治国安民的精神武器。诚然,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时,确实只是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前后出现过的其他诸多流派,大多昙花一现,成为思想的材料,惟有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阶梯和思想平台。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的大地上永葆生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设想之间存在着差距,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仅仅就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充满风险极为艰巨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的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也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邓小平理论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就一定能够体现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成果反过来又检验、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时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衡量和检验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和尺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这种性质决不能改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交融,资本主义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侵蚀、瓦解并极欲取而代之的情况下,更应当保持文化上的自觉,清醒而坚定地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必须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有阶级的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指导思想多元化的观点是不符合社会存在与历史事实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和其他思想学说不可能是平等的,同样,在中世纪的欧洲,维护封建制度的宗教神学思想和反映城市平民、庄园农民要求的各种思想彼此是不平等的。当然,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并不否定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多层次性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的多成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并不否定人民内部在科学和艺术领域的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和不同意见之间的竞赛和争鸣。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和部署注意抓好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样一些重要环节,并把这些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得到整体推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性的指导方针

1.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坚持“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人类文化发展的渊源关系是不能割裂的。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成果,批判地吸收人类文化遗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列宁说得好: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之所以赢得了世界历史性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地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在文化上如何解决外国与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所面对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这个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讲: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地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和主张,为正确解决外国与中国、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事业指出了广阔的道路。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其内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外文化各有所长,都应当给以认真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进行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从事创造。思想文化的发展更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十分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并把自己视为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当然继承者。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格,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我们应当给以总结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珍贵的遗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毛泽东就向全党郑重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邓小平也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的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来。

第二,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搬用,不能无批判地吸收,而应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它和吸收它。说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是中国文化,中国当代文化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很不全面的,因而是不正确的;但如果说,传统文化就是落后文化,这更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进步性、民主性、人民性的精华,也包含着封建性、落后性、甚至是腐朽性的糟粕。前者必须继承和弘扬,后者则应该剔除和批判。外国文化在这里主要是指西方文化。西方文化自然也包括优秀和落后两个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非只是在科学文化设施方面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先进,而且,它们所取得的在一切领域里的成就和进步也并非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专利。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当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文化中的落后成分,必须清除,加以改造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第三,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目的在于创造我们民族的新文化。拿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即把中国古代的东西现代化,把外国的东西中国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与文化上的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划清了界限,是处理文化上的古今中外关系的正确方针,是创造20世纪中国新文化的经验总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途径。

2.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性

文化的发展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性,是对“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丰富和发展,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

文化为人民所创造,也必须为人民所享用。使人民更广泛地享有文化权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就要牢牢把握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两者是统一的。如果不能坚持“二为”方向,文化将演变成为少数人所享有的精神权利。国际文化冲突也要求我国的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只有坚持“二为”方向,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了最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体现了文化的现代化要求。这一方针的科学性在于它充分考虑到了文化创造的精神个性特点,考虑到了文化创造过程复杂性提出的特殊要求。精神劳动需要巨大的创造空间。一种文化现象的好坏优劣,一种思想观点的对与错常常不是一下就能判断出来的,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不同观点的交锋、砥砺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不同的文化形态共存是文化繁荣的表现。只有充分实行了“双百”方针,这些才能得到保证。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表现得更为充分。在继承“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基础上,江泽民进而提出,文化建设要“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性”。所谓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一切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都是我们要大力弘扬的主旋律。而多样性并不仅仅表现为文化艺术产品的题材、形式、风格上的多样化、人们审美情趣上的多样化等等,更主要的是指社会主义文化本身的多样化,即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和谐并存,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映成趣。多样性同时还指不同性质的文化的多样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文化与非社会主义文化共存的局面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事实。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决定人民群众有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种多样化的文化在内容上与主流文化可能的不一致之处,在不危及社会安全的前提下,只要能让人们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也应该支持和鼓励。坚持多样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全面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多方面的、丰富健康的文化需求。

思考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是什么?

【注释】

[1]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