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作弊现象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作弊现象原因分析

时间:2022-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弊行为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正常功能的发挥造成严重威胁,反映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存在的诸多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考试作弊现象已对教学实效性的增强构成了严重威胁。只有考虑并尊重这种差距,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课程与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的正常功能,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作弊现象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作弊现象。作弊行为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正常功能的发挥造成严重威胁,反映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存在的诸多问题。

考试作弊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古已有之。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有夹带、替考、贿赂考官等作弊行为,这些我们常常从古籍和历史剧中看到。那时的大多数读书人视作弊为一种无耻的行为。而因为当时的教育和科举考试是为培养各层次的统治者服务的,所以,当权者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其统治的稳定和发展,对科举考试进行了多方面的控制。对科举考试作弊的行为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是其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代,当权者们对作弊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有打屁股、逐出考场、罚喝墨水、革去功名等等,严重的可能祸灭九族。然而,作弊现象从来也没有被禁止过。如果把中国考试制度比喻成一棵参天古树,作弊则是缠在其上的一根毒藤。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日益严重,高校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除了加强日常诚信教育、严格考场纪律等外,处分也越来越严厉,少数院校甚至不惜让当事者“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经发现考试作弊并核实事实,立即勒令退学”,个别院校甚至一次性勒令退学十几人。但“严打”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作弊之风,作弊现象仍然存在。东南大学2004年做了一份相关调查,调查对象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7所高校的500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一个学生从不作弊是不可能的,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有过作弊的想法,有近一成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在考试中经常作弊,另有59.5%的被调查者承认偶尔会作弊,而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肯定自己不会作弊的只占58.1%。[1]考试作弊问题对大学的学术风气、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等有严重的消极影响。而且,当代大学生正在渐渐失去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肃的治学态度和诚信的道德品质,甚至连现代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也不过关。大学生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作弊行为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下去,对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害的,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很多调查都表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的作弊行为比在其他课程中更为普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考试作弊现象已对教学实效性的增强构成了严重威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有复杂的深层原因:

一、大学课程结构本身的原因

虽然很多高校都在不断地精简课时,希望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时间。但实际上,每学期要应付三四门专业课和四五门公共课,其中还有不少科目是相当艰深的,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重,根本没有时间去复习和自学。这导致了两种极端:一些学生生活极端简化,埋头于沉重的课程学习;另一些学生却基本上放弃了学业或某些科目,这类学生在考试作弊群体中占很大比例。后一部分学生中,很多人认识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以后用不上,没有认真去学,甚至放弃学习。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必修课,他们必须通过这门课的考试才能拿到学分。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也影响到考试中的教师行为,教师在考试时也会有一种选择行为。有些教师知道学生可能来不及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于是就简化考试,甚至划范围,这就使作弊行为有的放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材编写和课程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应考虑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青年学生生活特点,尊重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同学科的学生统一用一种教材,然后安排在一起上课,这种做法在很多时候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成严重障碍,并导致作弊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课程与教学,必须考虑到针对性和层次性的问题,而不是一刀切。大学生进校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功底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文科和理科的学生,普遍存在较大差距。只有考虑并尊重这种差距,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课程与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的正常功能,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现实层面的原因

尽管各高校都在进行考试模式的改革,但在很多大学,考试仍过分强调考查学生的记忆,考试就是“背多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考核还很不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也存在这一问题。以考查记忆为主的考试,在考试形式上往往过分强调闭卷考试,对其他考试形式的选择和运用不够灵活。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考试方式,至少不能搞一刀切,都考查记忆,都以闭卷考试为考试形式。在很多时候,闭卷考试并不科学和合理。不科学不合理的考试,不但无法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做出客观评价,甚至会给学生的学业发展造成各种误导、阻碍。而且,以考查记忆为主的考试最容易导致学生考试中的作弊行为。

所以,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模式的改革。考试模式的改革并不是要取消考试。不能假设换了一种考核方式作弊者就会减少。在现实中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同样存在严重的作弊现象,平时同学间相互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考试作弊现象更为普遍,学科论文的抄袭、剽窃更是成了“公开的秘密”。除了上面提到的要科学地选择考试形式外,更为主要的,考试模式改革要改变现实中考试目标过于狭窄的问题,考试的目标要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具体地说是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知识考试考查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容易受强化复习或辅导的影响。而能力考试则考查那些影响活动较广比较稳定的不易受到强化复习或辅导的东西,即考查学生的潜力。这种考试是无法突击准备的考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这实际上也是当前大学学业考试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很多大学,学业考试成绩与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其他各种奖励挂钩,甚至,入党也要以学业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学业考试成绩似乎一下子成为一切的标准。但事实是:学业考试成绩并不是一切的标准。学业考试的不可承受之重,使得学生为考试而学,大学学业考试接了高考的班,在大学里继续成为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有很多学生甚至为了获得奖学金或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项的参评资格铤而走险,在学业考试中作弊。考试成绩和各种评估挂钩,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现有教育评价体系和社会评价观念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实际上也一直在鼓励学生去作弊。只有让考试和教育回归其本来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会减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正常的教育功能,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为一时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处于一种“梦想的失落”状态。不知人生之路在何方,自然也无学习动力。所以,有些学生基本放弃了对学校规定的一些或全部课程的学习,考试时试图通过作弊,使自己不至于拿不到学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对大学生又是一种诱惑。大学生出校门率上升,非购物逛逛的频率也明显增加。他们留连在繁华的大城市中,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享受着城市人美好的感觉。大学生的生活中还有谈恋爱、与同学朋友聚会之类的事情。一些学生干部也要在各种学生工作事务和其他社会实践中花费很多时间。他们放松了在学业上和思想上对自己的要求。再加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重要性认识不够,平时没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学习上花足够的时间,自知难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便有人铤而走险。

教育消费要求与教育消费能力在一部分学生身上构成一对矛盾。广大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由于教育消费成了贫困或特困家庭,其子女自然成了学校中的贫困生或特困生。虽然国家有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政策,各高校也有贫困生奖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等相关制度,解决了不少学生的经济困难。但是,因为各种具体原因,国家和高校的政策和制度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学生中的“贫困族”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在大学校园外从事兼职,用微薄的收入维持学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平时没有在学习上花必要的时间,自然难以顺利通过考试,他们中也有人试图通过作弊来拿到某门课的分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中的作弊问题,也有大学生群体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都有一种“趋众心理”,容易受环境影响,思想和行为随着周围人的想法和行为而改变。大学校园存在一种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被问及为什么作弊时,有很多大学生会反问:“大家都作弊,我为什么不作弊呢”?考试作弊问题反映出很多大学生缺少良好的竞争心态。有很多大学生在考试中存在侥幸心理。在作弊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作弊行为没有被发现的学生,会在下一次考试时也产生作弊的动机,这样下去,就会产生一种“作弊上瘾症”。在那些经常作弊的学生当中就存在这种情况。

作弊者的心态由过去偷偷摸摸变得比较坦然,甚至不觉得有什么不光彩,并不需要承担多少道德压力。因为周围的人并不认为作弊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或者即使认为不道德,也会认为那不是一件太严重的事。

大学生作弊行为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严重缺失。大学生在选择诚信的同时也考虑到自身的利益,甚至在后者上考虑得更多。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他们容易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他们的诚信是视自身利益而定的诚信,带有强烈的急功近利倾向。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不仅意味着高校德育在作弊者本人身上的失败,同时也使班里其他同学也面临道德上的考验。

四、教师方面的原因

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师的自身学术修养和教学能力不够,课堂教学质量低,甚至无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使学生对其所教科目不感兴趣或认为通过教师来学这门课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放弃了对这门课的学习,这也使得学生在面临这门课考试的时候容易选择作弊。

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师没有正确的考试观念。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教师总是要在考试前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并简化试题,甚至在考前辅导时故意漏题。北京某重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一直实行全校统考,但在每次考试之前,学生已经从教师那儿得到答案,甚至连试卷选择题的选项学生都能背。有考试范围的考试,方便了学生的作弊。一些大学教师在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纵容、帮助学生作弊。对作弊学生表示“同情”是他们对作弊学生持纵容态度的最平常的理由。“如果学生因为考试不过关而拿不到学位、留级或是因为作弊而被退学,那太可怜了。”有很多教师不重视考试结果的使用,评完试卷就完事,使考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使大学生对考试意义的认识产生误区。他们会问,“考试除了给我们一个分数,还给我们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一些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讲人情甚至受贿,对某些学生手下留情。在大学里存在着“考试后作弊”的现象,即学生在考试后去给老师送礼,向老师求情。而一些教师则“配合”了学生的这种行为。

在各高校的“严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作弊现象有所缓解。但人们发现,在这一表面事实背后,隐藏着另外的一个事实,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中的“师生共谋”现象。因为学生成绩也与教师的评优晋升有关系,而且随着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不断改革,一些学校还让学生来评价教师。这就造成以下现象:一方面,学生常常会请求教师降低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为了顾及自己的利益,不对学生作应有的要求,而满足学生低层次的要求,做出上面所提到的各种行为,如考试前划定考试范围等。“师生共谋”导致高分现象,分数严重贬值。在一些学校的某些学科中,期末考试成绩不但没有不及格的情况,大部分学生的成绩竟然都是在80分甚至90分以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成绩分布出现严重的负偏态。这种虚假繁荣现象,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应有的功能不断丧失,使学校的教育理想不断落空。“师生共谋”现象是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作弊问题在高校对作弊严打下的异变,实际上也是一种作弊行为,教师帮助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参与了作弊,并使作弊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

五、社会原因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社会评价体系就在无形中鼓励学生作弊,因为考试分数高能得到家长和邻居的表扬,某种程度上自我价值就能得到认可,而这种只看结果的浅层评价,对那些埋头苦读、考试没发挥好的学生是一种彻底否定。只选择一个点来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有的努力只凝聚在一个点上,必然鼓励一部分人去冒险。

社会缺乏一个健全的诚信体制和诚信环境。当大学生被问及为什么要作弊,他或许会愤愤不平地说,“单位招聘可以内定,政府和学校行政部门可以腐败,升学可以舞弊,还有那么多的教授都可以搞学术腐败,为什么我就不能作弊?”“存在即合理”,作弊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确实,在考察作弊行为产生原因的时候,必须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作弊的影响给予必要的关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考试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它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存在的复杂问题有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师进一步去解决,以求还考试以本来面目,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1]谈洁:《近一成大学生考试常作弊》,《南京日报》2004年1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