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在意识并回归到人文精神中达到自觉

文化在意识并回归到人文精神中达到自觉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格尔的意思是,通过“反思”途径,使思想摆脱异化,由此就能使思想意识到自身并回归到自身,这就是思想的自觉状态。对于文化来说同样是如此,即通过对文化两大功能,尤其是对精神性文化两大功能能动性的反思,使文化摆脱异化,由此使文化意识到自身并回归到自身。在这些领域文化的自觉就在于意识到并回归到与这些领域相关的具有具体形态和内涵的人文精神自身,由此体现这些领域中真正的人本体。

四、文化在意识并回归到人文精神中达到自觉

黑格尔在说了前面提到的“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后,紧接着言简意赅地说“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43]。黑格尔的意思是,通过“反思”途径,使思想摆脱异化,由此就能使思想意识到自身并回归到自身,这就是思想的自觉状态。黑格尔的思想是深刻的。对于文化来说同样是如此,即通过对文化两大功能,尤其是对精神性文化两大功能能动性的反思,使文化摆脱异化,由此使文化意识到自身并回归到自身。这就是文化的自觉状态。

我们在第一节中讲到“文化以人为本体”。于是,文化是否意识到文化中的人本体并是否回归到文化中的人本体,就成为文化是否自觉的根本标准和目标。人本体的标准和目标贯穿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然而,人本体作为标准和目标尽管是最根本的,但毕竟是抽象的。人本体的具体化与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

人本体就是以人存在和活动为本体,而人的存在和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过程。动物的生命过程是本能,不存在对于自身生命过程的理解。而人的生命过程是与对生命过程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对生命过程的理解中展开的,由此“有意识的生命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有了对生命过程的理解,人就“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44]。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世界的精神,体现着对作为文化世界本体的人的生命过程的理解,从而就凝聚着对人的生命理解的本质规定。于是,人文精神就成为文化世界中人本体的观念形态。

人文精神体现在器物性文化世界和精神性文化世界之中,然而作为精神范畴必然以符号的形式凝结在物质载体上。由此,人文精神就存在于作为社会化精神性文化的第三世界之中,并“开始有一个它们自己的生命”,“产生不能预测的结果”,从而就形成了自己的发展史。

人文精神不是人在自身发展的某个阶段形成和发展的。可以说,自从有了人,自从有了人所构建的文化世界,就有了人文精神。只要人还存在下去,只要文化世界还存在下去,那么人文精神也就会存在下去。从历史上看,尽管人文精神的明确提出是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但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儒家学说中就已经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内容。“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仁》)而“仁”的核心就是“人”,“贵仁”就是“贵人”。难怪乎,一次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归来,“曰‘伤人乎?’不问马。”(《仁语·乡党》)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天下万物唯人为贵”。人文精神正是在与“神性”、“物性”和“兽性”的对立和统一中改变和展开其具体形态和内涵,一部人文精神发展史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由此,人文精神在历史时期的具体形态和内涵就成为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是否自觉的具体标准和具体目标。特定时期的文化自觉就意味着特定时期的文化能意识到自身并回归到文化自身,即能意识到并回归到特定历史时期中具有具体形态和内涵的人文精神自身。

在对文化“改造自然”和关照主体自身以达到“自我意识”的两大功能进行反思时,就要看文化的两大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否与人文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形态和内涵相符合;如果相悖,那么文化功能的发挥就处于异化状态,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就是不自觉的。在对精神性文化改造自然功能中的能动性和达到社会自我意识功能的能动性进行反思时,如果其与人文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形态和内涵相悖,那么其改造自然功能和映现自我意识功能的能动性的发挥就处于异化状态,这一历史时期的精神性文化就是不自觉的。与人文精神的具体形态和特定内涵相悖就意味着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人的生命活动受到压抑、破坏和毁灭。

如前所述,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拜观念教和制度崇拜,这固然意味着精神性文化在其功能发挥过程中的异化。然而,当人们把发展经济理解为仅仅是政治任务,而忘记了发展经济的根本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时;当人们把发展教育仅仅理解为培养建设人才,而忘记了教育与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相联系时;当人们把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仅仅理解为为国争光,而忘记了发展体育的根本宗旨是增强人民体质时;当人们把消费仅仅与名牌和时尚相联系,而忘记了消费与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联系时,用人文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形态和内涵与这些现象相比较,人们就会发现,文化功能在某些领域发生异化,而这正意味着文化的不自觉。这种异化状态同样意味着在这些领域中人的生命活动受到压抑、破坏和毁灭。在这些领域文化的自觉就在于意识到并回归到与这些领域相关的具有具体形态和内涵的人文精神自身,由此体现这些领域中真正的人本体。

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世界的精神体现着对人的生命过程的理解。马克思把人的生命过程理解为“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5]。由此决定了人文精神的展开体现着对自由的追求

在第二节我们曾讲到自由的两种标识,即“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和“自由的首要条件是自我认识”;其实从根本上说,自由对于人,就在于“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到自愿和自觉的统一”[46],而自愿和自觉的深沉意义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把作为自由的“主体的自我实现”理解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自由的王国,就开始了。”[47]主体能力的发展意味着外部必然性与内部必然性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相互结合。于是,主体就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这样一种“物我一体”的自由境界。由此就可以理解黑格尔说的“自由的真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48]。对于自由的追求就意味着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境界。既然是理想境界,那就要以现实为基础,在现实中发展,但又如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地平线而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用人文精神作为标准和目的来反思文化,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领域的文化自觉与否,从根本上说就特定的文化能否体现人对自由的追求,能否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作者为上海大学哲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此文为全国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价值论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编号08AZX005)的阶段性*成果;为国家审计署“社会主义审计核心价值观研究”(编号12SJ02001)的阶段性成果。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4页。

[4]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5]波普:《科学知识进化论》,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09—41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2页。

[7]《资本论》第1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3页。

[8]辛敬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44页。

[9]辛敬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页。

[11]邴正:《当代人与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14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14]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30页。

[15]《资本论》第1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16]肖前、李秀林、汪荣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4页。

[17]《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18]《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8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页。

[21]柯武刚、史漫德:《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2页。

[22]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9页。

[2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3、41、44页。

[24]李明华:《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

[2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32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29页。

[27]陈新汉:《自我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92页。

[28]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9]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见陈新汉:《论自由向必然的转化——关于“必然中包含自由”命题的思考》,《学术月刊》1998年第10期。

[30]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1]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页。

[3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0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9、143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36]陈新汉:《自我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37]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38]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荣振荣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43页。

[39]李明华:《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页。

[43]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46]陈新汉:《自我评价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62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48][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