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琐忆与祝贺

琐忆与祝贺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老师为了这个信念坚持不懈地工作着,虽历经磨难,却信念弥坚,数十年如一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宣传普及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先生作为专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家,尽管没有研究金岳霖的专文大论,但对金岳霖是有研究的,对金岳霖的《逻辑》尤为精通。陶老师率先把这笔财富用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祝愿老师为繁荣马克思主义哲学事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琐忆与祝贺

郭继海

欣逢陶师德麟教授八十华诞,弟子谨致真诚的祝福!

陶老师从20世纪50年代做著名思想家李达的科研助手起,就正式走上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到现在几近60年。他坚定地相信: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哲学,而能成为民族精神铸造者的只能是作为民族精神升华物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陶老师为了这个信念坚持不懈地工作着,虽历经磨难,却信念弥坚,数十年如一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宣传普及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仅就理论研究说,老师在真理问题研究、伦理道德标准和社会历史评价标准研究、辩证法研究、李达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方面都需要专文论述。这里谨录个人在问道求学过程中的点滴,以显老师为学、诲人的风范。

记得1998年9月初的一天,我第一次以入室弟子的身份见老师,连束脩也没有。现在想来,仍感愧疚。老师自然不在意这些。老师的第一句话是:说说你的学位论文的构想吧。我完全没有准备,不仅对做什么题、如何做没有系统思考,甚至对老师第一天会问我什么问题也没有心理准备,惊慌失措可以想见,就说了句:我还没有成熟的想法。本想以此蒙混过关,但老师紧追不舍:那你就说说你的不成熟的想法嘛!没有任何退路了。我就把在备考期间对真理问题的一些模糊想法硬拉出来。没想到还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肯定。老师还对文章的具体写法提出了要求: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命题到命题地“纯逻辑演绎”,而要向罗素、金岳霖等哲学大家学习,要用简洁生动有力的文字,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阐明深刻的大道理。

从老师家出来后,我自己都诧异:为什么自己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还能说出一些话,说出来的话还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为什么不像一般老师那样,要求在认真读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论述,反而要求向罗素、金岳霖学习?第一次拜见老师的情景自然是不会忘记的,但老师的教诲当时并没有完全领悟,后来才逐渐明白一二。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想到老师,就跑到珞珈山南麓去见老师。这已成为习惯。每次都是带着疑惑去,载着充实和兴奋归。最不能忘怀的一次,是关于真理程度问题的讨论。我借用一些学者的看法,认为真没有程度。先生对真是否有程度本来有自己的看法,但他并不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更没有说认为真没有程度是不合理或荒唐的,而是不停地举出各式各样的事例来让我解释。我也尽最大努力,把事想通,把话说圆,让理条贯。那天的讨论持续了一下午。老师举出的事例让我对于说真没有程度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说得通等等问题的理解更加清楚了。我走出老师家门时,已是暮色轻合,炊烟袅袅了。一方面,我有自己的想法被明确了的满心喜悦;另一方面,我又有愧疚和自责,老师毕竟是70岁的人了,不该劳神他一整个下午。

现在概要说说我在老师“棒喝”下的“觉悟”。

第一,先生要我向罗素、金岳霖等大家学习。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词章文风的事情,它首先显露的是先生的学术眼光或胸襟。先生作为专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家,尽管没有研究金岳霖的专文大论,但对金岳霖是有研究的,对金岳霖的《逻辑》尤为精通。老师把金岳霖与罗素并提,这是对金岳霖的高度评价。这个评价不是溢美之词,而是认真研究后的严肃的学术结论。老师没有学科和门户的偏见,不仅自己高度重视金岳霖,而且要求自己的学生学习金岳霖,这是非常可贵的学术品格。道理并不难懂,但要把道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而先生却实实在在地做了。金岳霖的逻辑思想是我国学者在融通中西文化基础上的理论创造,它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笔宝贵的财富。陶老师率先把这笔财富用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二,先生要我用简洁生动有力的文字阐明深刻的大道理,这其实也是夫子自道。先生善于概念分析,但又没有流于琐细,往往一语中的。先生简洁生动、富有激情的文字和缜密的分析以及富有气势的论辩,是非常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抽象的大道理在先生的笔下幻化为妙趣横生的文字。这是令人神往的。

第三,先生是对话高手,为循循善诱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诠释。老师很少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式的滔滔宏论,他更多的时候是听,是问。通过问,把学生的思维激活;通过问,使学生愤悱;通过问,把学生的一些模糊朦胧的想法诱导出来;通过问,让学生简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问,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某种观点可能存在的困境或反例。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问就只能是善意的、劝诱性、引导性的问,而不是破坏性的问。要问,就要听;要听,就要虚怀若谷。我忝列门墙有年,但从没有听到老师说“不对”、“没有价值”、“谬论”这类否定词。这决不是说学生的想法多么合理,而是因为老师清楚,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一说“没有价值”这类否定词,对方就没有办法再说了。所以,老师总是鼓励学生说,自己当听众,当捧哏。我第一次见老师,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还能有话说,现在多少明白一点了:那完全是老师诱导的结果。说老师得柏拉图对话之精髓,当不是虚美之词。除了我个人的体验之外,先生文集中关于认识对象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对话也是证明。现在强调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或者孔老夫子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式,都体现在老师设计的师生之间的讨论或对话之中。愤悱与启发之间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逻辑关系,不是老师等到学生愤悱之后才去启发他。如果是这样,像我这种愚笨而又懒惰之人,就很难愤悱,更谈不上受启发了。学生的愤悱不能仅靠学生自己自然达到,老师的劝诱、引导或者启发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老师启发学生主要是把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激活,让学生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愤悱,思自己的想,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在愤悱、启发的不断循环中,学生不断成长。我现在忝为人师,完全是老师启发的结果。

在老师八十大寿之际,弟子感念师恩,写下了这些不成样子的文字,以此作为贺礼奉献给先生,也作为首次拜见老师的后补束脩,礼轻情真。祝愿老师为繁荣马克思主义哲学事业不断作出新贡献!也盼望老师持续不倦地诲我!

2010年5月16日

(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