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功利主义的态度和价值本体

功利主义的态度和价值本体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近代哲学的理论自觉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却一再得到系统的理论论证,以至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将其称为“利益最大化的元叙事”。以主体的姿态、利益的原则面向自然、社会和世界,也就是以功利主义的态度面向世界,这首先使理性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从功利主义和知性思维的相互关系来说,前者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二)功利主义的态度和价值本体

海德格尔认为,笛卡儿作为近代哲学之父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从而也确立了以思维规定、宰制存在的方向;德国唯心主义则把思维、理性的规定化作存在的规定,确立了近代哲学的唯心主义原则。但仅从词义的演变和思想的历程难以充分解释人的历史性此在的转变,问题还在于生存论状态和生存论态度变化的物质前提和超越内在意识的种种条件。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历史解释学有着令人信服的解释能力:导致上述哲学转变的根本原因即是科学的技术化,亦即科学通过技术在生产中的使用。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清晰地表达了近代时代精神和人们生存论结构的本质变化。随着知识在生产中的使用,古希腊哲学的纯粹理论知识或者转化为技术知识、工具性知识而成为生产的要素,或者因其形而上学的性质无法实现技术性的转化而不具有知识的意义。随着纯粹理论知识日趋消亡,纯粹理论生活的态度也逐渐退出西方的记忆。虽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仍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分,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目标是为可以转化为技术知识的自然科学提供认识论的合法性证明,而把超验的形而上学驱逐出知识的视野。黑格尔精神辩证法的宏伟叙事,以思维和存在具体同一的逻辑运动叙述了自由这个最高原则的历程,也最彻底地把逻辑范畴规定为存在的本质,从而也把自由的思维确立为实践的最高原则。总之,近代哲学的根本转变是实践理性(伦理实践、技术性的生产实践)替代了纯粹理论理性的优先地位,一种功利主义的生存论态度替代了纯粹理论生活的态度,海德格尔所说人与自然相互“逼索”的态势已经形成。

如前文所述,亚里士多德即已指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较之于探求知识需要的优先性。因此,纯粹理论生活的态度不能成为普遍的现实的生活原则,它只能是少数人的生活理想。但是判定哲学价值的尺度不是现实的统计学的量的标准,因为哲学显示着人类精神可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精神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民族乃至人类的历史命运,从而我们可以理解海德格尔哲学中傲慢的精神贵族态度的理论根据。作为世界各民族的现实生活原则的物质利益原则有着自然的基础,它是勿需申明的原则。但在近代哲学的理论自觉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却一再得到系统的理论论证,以至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将其称为“利益最大化的元叙事”。抛开种种本文和意识形态的障蔽,直接面向生活本身,我们不得不承认近代西方的现代化过程的主导原则就是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古希腊纯粹理论生活的理想因为其纯粹、高贵甚至具有神性而久已被人遗忘。

以主体的姿态、利益的原则面向自然、社会和世界,也就是以功利主义的态度面向世界,这首先使理性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古希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已经使事物和存在成为对象,海德格尔认为这已造成了人对存在的脱离。但以纯粹理论的态度面向事物和存在,后者作为对象是人理解、渴望认知的对象,这种态度还保留着人的爱智的热情以及与存在相亲相属的原始性统一。自然和世界是以自身之谜诱惑理性进入的主体,人以爱智的热情投入其中,自由的理性之思与自在的存在并未出现根本的分裂。但事物和存在如果不仅是思的对象,而且是价值或利益的对象,事物或存在就转化为属人的、以人的利益尺度计算、谋划的对象,对象的意义就是为人所用的价值,人给予对象的思维规定同时也就是价值规定,“存在成了价值”。[5]所以,近代哲学的本体论实质就是价值本体,也就是使整个世界资源化、价值化的世界观

海德格尔曾以轻蔑的语气提到各种价值理论,原因在于各种价值理论都奠基于人对存在的脱离,对事物和存在的功利主义态度,不仅使理性成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人以这种理性逼迫对象显现出自身的可利用性价值。同时人自身的需要,热情和智慧也被对象的价值可能性所逼迫,作为价值尺度的人也被纳入价值增殖、价值或利益最大化的逻辑中。这就是海德格尔用“座架”这个词所表现的人与世界的“态势”。

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哲学家更多地是从思维和理性的演变理解西方文明的动力,黑格尔就曾批判知性思维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僵死的对立,从思辨的思维看来,知性思维的主观性、僵死性、有限性,必然造成独断论的形而上学,亦即是以某种抽象的知性概念所指示的抽象实体作为世界的最终根据。这个抽象实体本质上是思维的抽象规定,它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或统一。海德格尔也从思维对存在的脱离进而以思维规定存在的思的历程理解人的历史此在的变化。但在我们看来,利益比一切思想更为根本地规定了人的在世状态,生存论的态度是一切哲学本体论的重要前提。从功利主义和知性思维的相互关系来说,前者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说,功利主义是人类利益最大化的主张,所谓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一切伦理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最高原则。抛开近些年来罗尔斯等人对功利主义的质疑不谈,仅从功利主义与思维方式的关联说,它也是必须予以批判的哲学原则。在我们看来,功利主义所坚持的利益原则尽管超越了个人乃至社会集团的私利,但即使是以人类利益的名义去面对事物和存在,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思维的重大偏差。简单来说,利益的视野只能看到事物和存在对于人的利益,也就是只能理性地计算事物中可谋得的利益或价值,而事物自身的丰富的存在含义必然被遮蔽起来。为了在事物和存在中获取价值,事物和存在被有限的功利目的肢解开来,有限的事物又被抽象为可理性计算的属性和规定,又由于随着科学技术进入事物的复杂结构和属性之中,事物价值的发现和利用必须经过复杂的思维推理,从而必须设定某些不变的理念和前提以及永真的推理程序等。这样,哲学家们所说的知性思维的主观性、僵死性、隔绝性、抽象性等成为它的必然的特征,功利主义的生存论态度决定了知性思维方式的本质特点。反之,知性思维方式或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也不断助长和强化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

从生存论态度的视野去透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可以使我们对多样性的哲学本文形成新的理解。在我们看来,美国哲学家奎因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倒是说出了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实质。不是事实上何物存在,而是我们说何物存在。每一种话语方式都蕴含着某种本体的承诺,这承诺虽然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具有逻辑必然性的,但每一种说话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所承诺的本体都具有方便、实用的意义。奎因的新实用主义说出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本体论作为价值本体的实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