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的强盛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强盛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开放和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想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国努力构建和谐世界,推进世界和平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谐世界理念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和平宣言和主张。它的提出,表明了中国不仅积极地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

五、对指导中国推进世界和平进程,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和平的诸多立场观点以及为争取和实现和平美好的新社会新世界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充分地说明,和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实现和平与实现社会主义的事业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秉持和平的价值信念,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平追求,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既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也是“和谐世界”的理论来源,对指导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和谐世界,推进世界和平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也是当今中国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作为拥有世界人口最多且发展极不平衡,面临诸多难题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不仅发展的手段是和平的,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和平,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利用世界和平的有利时机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世界和平的推进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将和平目标的实现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联系,将和平看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辩证过程这一思想的实际应用,又是社会主义中国将国情与世情相结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和平事业的自觉实践。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拥有13亿人口、幅员辽阔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保持自己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与世界历史进步的最大贡献。因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36],所以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中国越发展,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的开放和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进行过深刻论述。他说:“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如果十亿人的中国不坚持和平政策,不反对霸权主义,或者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己搞霸权主义,那对世界也是一个灾难,也是历史的倒退。十亿人的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十亿人的中国坚持和平政策,做到这两条,我们的路就走对了,就可能对人类有比较大的贡献。”[37]江泽民同志也指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38]作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稳定,中国的强盛是和平力量的增长。此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出发,在总结世界发展和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发展道路和国际战略的新思维——中国和平发展新道路。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为实现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中国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的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立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依靠社会主义的先进制度优势、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广阔的国内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金和其他资源,依靠思想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努力实现自身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的发展,决不以损害邻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为代价,而是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为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创造发展的机遇,积极促进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为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

(二)努力构建和谐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想是与最终建立一个真正和平、公正、平等、合作、和谐的新世界紧密相连,在共产主义社会彻底实现的。虽然当今世界离这一理想目标还差得很远,但并不能因此就不向着这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迈进。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想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国努力构建和谐世界,推进世界和平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39]总起来看,和谐世界在政治层面追求各国和谐共处;在经济层面追求双赢发展、共同繁荣;在文化和文明层面主张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多元并存、取长补短;在安全层面力求通过国家之间加强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在生态、环境、能源问题上主张和谐、可持续发展。

和谐世界理念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和平宣言和主张。它的提出,表明了中国不仅积极地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而且努力动员世界各国一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和谐世界理念宣示了中国对推动世界发展的态度和国际治理设想,显示了中国政府富于开阔视野和建设意义的世界发展观,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新的合作范式,有利于应对当今世界矛盾多样化的趋势,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和谐世界理念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在外交政策领域的反映,体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合作的辩证统一,有利于为中国国内全面建设小康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创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了实现和谐世界的目标,首先要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现代国际法的主要准则,体现在《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法文献中,是实现国际关系和谐的制度保证。这些准则包括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等。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联合国宪章》确认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吸收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中一系列进步、民主、平等的原则,对维护和平、尊重基本人权和自决原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法理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高度概括了最基本的国际法原则,反映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和谐世界的内在要求和实质特征。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根本对立的。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是,冷战思维并未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霸权主义也未退出历史舞台。“文明冲突论”、“单极稳定论”、“人权高于主权”和“新干涉主义”等一系列论点的提出,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威胁。因此,构建和谐世界,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平等主体。只有切实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关系准则,才能有效地保障各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其次,积极推动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当代国际秩序具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其不合理性是造成国际社会矛盾与冲突乃至危机与战争的重要原因。建设和谐世界,就必须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世界各国平等地参加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和多边公约,保证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规则制定时,其利益和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国际金融体制,维护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动发达国家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为发展中国家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和稳定高效的金融环境,使国际经济体制和规则更加公平合理,特别是要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切,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提高各国自我发展的能力,尤其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第三,树立新安全观,建立集体安全机制。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和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应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即树立互信,反对依靠军事同盟和增加军备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坚持互利,要求世界各国的共同安全和普遍安全;坚持平等协作,以平等协作求安全,保障共同安全和世界和平。还应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强化以安理会为核心的集体安全体系,深入开展地区安全对话、磋商、合作,加大反恐、防扩散、国际维和、救灾等合作力度,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第四,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推动各种文明和平共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只有在对话和交流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丰富与完善,因此,应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应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大力开展文化领域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相互促进,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而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纷繁复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的民族和国家间的利益摩擦时有发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之间还存在矛盾和冲突,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很突出,因此,建设和谐世界仍面临很多的挑战。在大国和大国、大国和小国、富国和穷国、强国和弱国、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之间,在不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民族宗教的国家之间存在诸多多样性、差异和矛盾的前提下,实现和平与和谐、发展与繁荣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努力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将会对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向着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确立的和平美好的新社会和新世界的伟大目标迈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1~10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9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7页。

[9]黄玉君、张贵洪:《关于战争根源的思考——兼评肯尼思·华尔兹的〈人、国家与战争〉》,《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5期。

[10][美]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11]常欣欣:《和平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论考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2]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50~451页。

[13]王义桅:《“三角和平论”与国际关系的“三维世界”》,《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3期。

[14]龚泽宣:《“民主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战争—民主和平论存疑》,《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5]转引自朱大伟《“和平”崛起战略与中国的国际制度参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6]郭树勇:《评“国际制度和平论”》,《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

[17]丁韶彬:《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三角和平论评析》,《欧洲研究》2004年第3期。

[18]王义桅:《“三角和平论”与国际关系的“三维世界”》,《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3期。

[19]郭树勇:《建构主义的“共同体和平论”》,《欧洲》2001年第2期。

[20]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关系》,长征出版社,2001年,第226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0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4页。

[24]万正晓,张永芳,王鸿昌:《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4期。

[25]《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25页。

[26]新华网:《聚焦2009年经济数据》,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1/21/content.

[27]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0~107页。

[28]《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469页。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6页。

[30]《人民日报》,2000年9月7日。

[3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32]转引自王泰平《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49页)。

[33]汪徐和:《论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战略思想》,《和平与发展》,当代世界出版社,1995年,第198页。

[34]《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5日。

[35]程信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模式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461页。

[3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8页。

[3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8页。

[38]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5~36页。

[3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