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发展为世界和平注入了什么

中国发展为世界和平注入了什么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中国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的完全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立场是并行不悖、目标一致的。中国政府决定派遣海军舰艇打击海盗,保护中国船舶、人员安全并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对于中国政府决定派军舰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进行打击海盗和保护过往船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给予理解与赞许的,认为这是中国对国际和平的贡献。

第13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重点与难点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的原因;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机遇和挑战;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根源;当代恐怖主义蔓延的根源和中国的主张;我国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多样化的依据。

重点难点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

A.和平与发展   B.实现祖国统一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

2.邓小平观察、分析国际形势和制定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是( )。

A.捍卫和维护国家利益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   D.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3.1999年3月,江泽民在日内瓦裁军谈判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

A.新安全观   B.不结盟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

4.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

A.一极独霸世界   B.两极格局对峙   C.三足鼎立   D.多极化

5.邓小平认为,当今国际事务中对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威胁是( )。

A.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B.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种种差异和多样性

C.当今世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D.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尚未建立

6.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战略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条线   D.一边倒

7.我国政府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是( )。

A.打击恐怖主义应有双重标准   B.只打击针对我国的恐怖主义

C.支持针对西方国家的恐怖主义   D.谴责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8.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 )。

A.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   B.加强对话,反对对抗

C.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独立自主

9.霸权主义的核心思想( )。

A.干涉别国内政   B.攫取利润,追逐利益

C.发动侵略战争   D.“强权就是真理”

10.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 )放在第一位。

A.国际竞争力   B.国际地位   C.意识形态   D.主权和安全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

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思想( )。

A.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已经解决的问题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E.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战争与和平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标志着原有的两极格局终结的事件是( )。

A.政治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E.科技信息化

3.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C.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E.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我国的三大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条线   E.不结盟

5.为维护中亚地区的安全稳定,2002年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了《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联合打击( )。

A.机会主义   B.极端主义   C.恐怖主义   D.分裂主义   E.霸权主义

6.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A.领土争端   B.民族矛盾   C.宗教纷争   D.霸权主义   E.强权政治

7.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坚持的原则是( )。

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   E.和平共处

8.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不太平,这是因为( )。

A.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B.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C.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

D.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E.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还在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9.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

A.协作   B.平等   C.互信   D.互利   E.友好

10.邓小平提出应对国际形势剧变的方针有( )。

A.冷静观察   B.稳住阵脚   C.韬光养晦   D.有所作为   E.沉着应付

三、重点问题解答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疑惑问题辨析

1.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2.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3.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应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4.中国应当成为第三世界的领袖,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难点问题剖析

1.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了哪些新判断?

2.为什么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3.试论述当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走向。

4.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什么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5.当代恐怖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有哪些?应如何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

6.如何理解“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六、典型案例讨论

【案例呈现1】

“一边倒”

“一边倒”是新中国在外交上面临两大阵营时所作的倾向性选择,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特殊政策。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老大哥苏联颇不民主,一切唯我独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不敢吭声,唯苏联马首是瞻。

在建国之初的冷战形势下,为了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毛泽东不得不依靠苏联的保护。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毛泽东一向不惧怕任何压力,崇尚斗争哲学,这一点斯大林深有感触,也使他在与毛泽东接触时不得不格外谨慎。

的确,中共虽然宣布了“一边倒”的方针,倒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这只是战略上的联合,并未对苏联亦步亦趋。

1950年初,围绕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谈判,针对以斯大林为领导的苏联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中方除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做了必要的妥协外,对涉及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问题则表示了高度的原则性。斯大林对历经磨难、几经沉浮、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毛泽东也相当尊重。在毛泽东即将回国时,历来不到克里姆林宫以外的任何地方出席宴会的斯大林,也打破惯例,接受毛泽东的邀请,率领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了由中方举行的答谢宴会。毛泽东和周恩来后来也一再表示,中国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1958年后,中苏最后之所以闹翻,从朋友转变成仇敌,也是由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引起的。当时执掌苏共政权的赫鲁晓夫仍坚持其大国沙文主义的传统,提出与中国合作建设用于潜艇舰队海上通讯联络的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舰队,毛泽东认为这两件事表明苏联想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涉及国家主权和尊严,所以坚持不让步。赫鲁晓夫碰了钉子翻脸无情,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正是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确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时,也很乐意与其他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中国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的完全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立场是并行不悖、目标一致的。

思考与讨论

怎样评价“一边倒”外交方针?

【案例呈现2】

中国海军远赴索马里护航

中国政府决定派遣海军舰艇打击海盗,保护中国船舶、人员安全并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由海军南海舰队两艘驱逐舰和一艘综合补给船组成的编队将于2008年12月26日从三亚起航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中国政府此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这次行动本身,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1.重要的政治决定,深远的战略影响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利益相互交汇,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同时世界也面临着各种不同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情况,非传统安全威胁呈上升趋势。经过改革开放30年洗礼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前所未有地密切,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密不可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国家安全离不开一个和平、安定的世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离不开一个安全的、对国际安全合作事业积极作为的中国。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遣海军舰艇打击海盗、保护往返船只的决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决定,是具有历史标志性的决定,它意味着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履行自己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承诺,正在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它同时也向世界展示,正在和平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运用自己的军事力量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而不是奉行侵略别国的“炮舰政策”,更不是凭借军事力量进行扩张谋求私利。

2.新的使命,新的考验

中国和平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正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军事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为此,需要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既要能够执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传统任务,也要能够走出国门,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防与军队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一支封闭的、技术装备落后的、数量规模型的军队朝着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向正规化、革命化和现代化的军队转型。必须指出,我军的能力建设与担负的使命还存在许多差距。特别是此次海军舰艇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打击海盗,为过往船只提供安全保护的任务,肯定要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虽然我们的海军舰艇编队已经访问过数十个国家,航迹遍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特别是2002年中国海军编队曾经进行的首次环球远航,历时4个多月,总航程30000多海里。但是,这些访问毕竟都是友好访问,除了航行之外,在访问中可以停靠访问国的港口,进行补给与修整。而这次赴索马里海域执行任务,不但要面对生疏的航道与海区、复杂的海情,还要担负巡逻、探测、甄别、拦截、实施强制性措施。此外,如何与在该海域活动的其他国家海军的联合行动相互协调合作能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挑战也是机遇,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人民海军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在行动中摸索,不断提高能力和积累经验,出色地完成祖国赋予的任务,为国家争光,为军队争光。

3.展示文明形象,避免“安全困境”

对于中国政府决定派军舰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进行打击海盗和保护过往船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给予理解与赞许的,认为这是中国对国际和平的贡献。但不可忽视的是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些人声称这是中国增强海外兵力投送能力的开始,也是向海外扩张的尝试等。中国是一个大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理应对国际社会和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因而需要建设一支与国际地位相称的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既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没有一支与国际角色和国际义务相称的强大军事力量,既不能确保国家自身的安全,也谈不上和平发展,更不能在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中贡献国际社会所期待的力量,也等于放弃了对国际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历史责任。富国不意味着称霸,强兵不等同黩武。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并不能成为它构成威胁与否的标准,关键是拥有怎样的战略意图,奉行怎样的政策,如何使用军事力量。处于崛起过程中的中国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容易引发外界的猜疑,近些年“中国威胁论”,特别是“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嘈杂之声时有起伏,必须认真对待,否则有可能陷入“安全困境”。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海军官兵作为杰出的代表,会以他们出色的努力,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永远坚持防御军事战略的文明之师和威武之师,是一支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义之师,是中国和平发展伟大事业的可靠保卫者,也是地区与世界和平的守护者。让那些惯于吹冷风的极少数别有用心者的谣言和诬蔑不攻自破。

——摘自《中国日报》,2008年12月23日,有改动

思考与讨论

(1)中国政府为什么派遣海军远赴索马里海域打击海盗?

(2)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七、核心概念释义

img18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D 5.A 6.C 7.D 8.C 9.D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CD 3.ABCE 4.ABC 5.BCD 6.DE 7.ABCDE 8.ABCDE 9.ABCD 10.ABCDE

三、重点问题解答

1.【要点提示】(1)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了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2)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的核心问题。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4)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5)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2.【要点提示】(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当今世界力量对比虽严重失衡,但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②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③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

④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是能否成为世界一极的根本条件。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摆在优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极化能否成为现实,归根到底,取决于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经济能否迅速发展,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否实现腾飞。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①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加快了由集团化、区域化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③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3.【要点提示】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像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那样靠对外侵略和掠夺,而只能选择和平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中国现在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始终是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2)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

4.【要点提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物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但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5.【要点提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严格约束自己永远不称霸。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第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采取有效的手段。反对恐怖主义,不能搞双重标准;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团结各国共同开展反恐斗争,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和宗教联系、等同起来;必须综合治理,努力解决地区冲突、贫困等问题,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

第五,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第六,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四、疑惑问题辨析

1.【要点提示】观点正确。①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②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反,单极独霸则是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

2.【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第一,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但恐怖主义并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第二,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祟,世界始终不得安宁,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这也是促使全球范围的恐怖主义活动进一步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这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一贯纲领。第三,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新情况下,我们有恐反恐,有霸反霸,不因为我们坚决主张反恐而改变反霸立场,不能用一种现象掩盖另一种现象。

3.【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好恶。这是因为:①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各国自己的事;②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对中国友好的关键不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而是看他如何处理和发展同中国的关系;③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也赞成所有国家彼此之间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因此,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社会制度的异同,而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世界经济繁荣。

4.【要点提示】观点不正确。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重要一员,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永远不称霸,这是一个根本国策。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一贯的以和为贵的和平理念、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这条道路决定了中国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五、难点问题剖析

1.【要点提示】邓小平根据世界各种势力的实力对比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际形势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第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第四,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2.【要点提示】主要原因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长期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别国,特别是个别超级大国出于其帝国主义的本性作祟,利用“人权”问题到处插手别国内部事务,大肆扩张其政治、经济势力范围,推行新殖民主义,甚至公然违背国际公约,悍然发动战争干涉他国内政,或者插手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战争,造成世界不得安宁,使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3.【要点提示】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的趋势是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所谓多极化是指多个具有强大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对国际局势发挥影响,并决定今后世界的走向。目前,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尚未形成,但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现今它包括美国、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还包括预测中的第三世界某些国家集团和某些地位正在上升的地区大国。

美国: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但其实力与二次大战初期相比已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西欧、日本等盟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与美国的分歧甚至是对抗日益增多。

欧盟:欧洲联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快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体,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与美国的对抗与日俱增。

日本: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正在以经济实力为后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正在亚太地区和世界扩大势力和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中国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将产生重要影响。

俄罗斯: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随着其国内经济的逐步好转和对外战略的调整,仍不失为世界强国,在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影响和活动领域。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从总的趋向来看,它们的经济实力在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也在日益扩大,是制约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主力军。

由上可以看出,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世界几大力量如美、日、欧盟、中、俄、发展中国家这几大力量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国力的同时,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并按自己的构想建立世界新格局。但即使是美国也不可能独霸世界,而其他几股势力更不可能在世界事务中取得支配权。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国家集团,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变动,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表明多极化世界日益为众多国家所认同。

但多极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曲折和反复。冷战后,美国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利用其雄厚的综合国力追求对世界的主导地位,主导了冷战后三次大规模的地区性战争,在对外事务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尤其布什政府上台后,更是强调依靠军事实力,在对外关系中我行我素。“9·11”事件之后,更是借口反恐斗争,把世界纳入美国主导的政治秩序之中,一度造成某种“单极世界”的表面现象,为世人所关注。

但从实质上看,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单极”的表象只是暂时的,多极化才是世界格局的变化方向。因为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大国间综合国力的均衡化、各国利益和国际战略目标的不同以及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等表明,世界的发展将逐步走向稳定的多极化格局,一国独霸天下的单极世界则是不可能的。

4.【要点提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对世界政治经济事务的参与权,是我国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国外交的根本任务。安全是指不受外来侵犯。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是独立自主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也是国家利益的核心。没有主权,一个国家就谈不上维护国家利益了,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邓小平认为,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对我国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威胁,来源于个别发达国家对我国内政的横加干涉。在处理国家关系中,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任何外国势力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自己的利益的苦果。

5.【要点提示】(1)从国际角度分析,恐怖主义不仅威胁发达国家,而且也危害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作为一大国际公害,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活动以新的难以预测的方式继续进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的危害空前加大。从国内角度分析,中国面临着恐怖主义的现实危害和威胁,也曾遭到“东突”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的恐怖袭击。

(2)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既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也要反对国家恐怖主义;既反对针对美国和发达国家的恐怖主义,也要反对针对其他国家的恐怖主义;既反对针对军事、安全目标的恐怖主义,更要反对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既反对恐怖袭击,也要反对用恐怖袭击进行报复和伤及无辜平民。反对恐怖主义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国际合作。恐怖主义往往是跨国犯罪,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第二,防范与打击相互结合。加强防范是有效反对恐怖主义的重要基础,严厉打击是有效反对恐怖主义的重要手段。第三,标本兼治,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6.【要点提示】“和谐世界”是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表达了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立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中国对理想世界的解释,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的外交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

“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和谐世界”首先强调在政治上要建立一个法制世界,国家、地区、集团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而不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和平解决争端,在国际事务中,按照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办事。其次,在经济上强调共赢、共荣。在对外政策宣示中,我们不断强调,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跟世界共享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中国,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给世界带来发展。最后,在文化上,“和谐世界”鼓励文明的对话,主张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相互学习。这个理念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强调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和主要目标是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推动和谐世界的建立是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领域的延伸。只有逐步建立起和谐社会,使中国繁荣、稳定、强大,才能有效地推动“和谐世界”的建立;同时,也只有世界不断走向和谐,中国才能更好更快地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目标,其基本点: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二是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三是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四是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六、典型案例讨论

1.【案例点评】所谓“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指新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是一条政治路线,但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方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提出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相适应的,在维护国家利益,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企图,增强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防安全等方面都曾起过积极作用。“一边倒”方针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团结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新中国在这些外交方针的引导下,积极拓展外交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边倒”方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案例点评】(1)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对外交通运输线,特别是远洋交通航线的安全与否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一环。索马里海盗的猖獗活动,不仅威胁了我国在红海、印度洋的贸易和运输安全,也危及了世界其他国家在这一地区经贸活动的安全和利益。200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曾经表示,在新的一年,我们要推动重大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妥善解决,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防与军队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一支封闭的、技术装备落后的、数量规模型的军队朝着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向正规化、革命化和现代化的军队转型,拥有了在新时期维护我国国家战略利益包括海外利益的能力。此次海军编队远赴索马里护航前,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在欢送仪式讲话中说,海军舰艇编队执行此次护航任务,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中国政府决定派遣海军舰艇打击海盗,保护中国船舶、人员安全并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意味着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履行自己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承诺,正在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三个提供”是指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一个发挥”是指我军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科学定位要求我军不仅要能够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还要能够维护不断发展的国家利益;不仅要能够维护领土、领空、领海的安全,还要能够维护海洋、太空和电磁空间的安全;不仅要具有执行作战任务、处置突发性事件、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的能力,还要具有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维护祖国统一战争的能力。

七、核心概念释义

1.【要点提示】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包括两层含义:它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它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2.【要点提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问题,主要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或核战争,不诉诸武力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使世界人民和平共处,祥和安宁。发展问题,主要是指消除国际社会经济不平等,要求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使广大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发展问题不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和平问题的解决。和平与发展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的环境,发展就失去了可靠的保障;而从根本上说,发展也是如何维护和平与实现和平的问题,发展的成就越大,维护和平的力量就越大。

3.【要点提示】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东西问题。东西问题中的“东”是指以前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西”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东西关系是指东西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对峙与抗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约”解散,“经互会”解体,两德统一,苏联不复存在,使以苏美对抗为主要特征的东西方对峙与抗争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政治、经济与军事向多极化格局发展。虽然苏联和东欧剧变带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尽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没有消除,和平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但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4.【要点提示】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问题即南北问题,是地处南半球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地处北半球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发展问题是核心,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国所处的发展条件和基础不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贫富差距扩大。

5.【要点提示】世界格局是指在总体国际关系中各主要战略力量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态势。一定的世界格局是一定的国际关系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定时期世界战略力量对比关系。

6.【要点提示】世界多极化是指存在多个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中心,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多极化是在两极体制瓦解后向多极体制发展的总趋势,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美、俄、日、欧、中五大力量及一些地区性大国或国家集团为基本框架的多极化格局在曲折中发展。多种力量和谐并存和共同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继续加深,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

7.【要点提示】恐怖主义是指某些社会集团为了达到某种社会和政治目的,通过针对各种非战斗目标制造恐怖事件以威胁政府和社会的各种形式的违法犯罪的暴力或非暴力破坏活动。恐怖主义与刑事犯罪的国际恐怖活动两者所采用的手段和造成的社会危害大同小异,但一般来说前者具有政治色彩,故又被称为政治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事件主要是由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所组织策划的。现代恐怖主义是冷战以后基于南北差距拉大、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和文化冲突产生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助长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进入新世纪以后,恐怖主义成了人类的公害。我国政府历来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不同文明、各种宗教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

8.【要点提示】二战后,尖锐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使美苏战时联盟迅速破裂转为敌手。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美国遏制苏联,但又不敢贸然越过雅尔塔体系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为此,它采取了除军事进攻外的一切敌对形式加以遏制,即“冷战政策”。美国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建了“北约”。苏联为了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成果,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两大军事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其影响是: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导致朝鲜半岛的分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以及古巴导弹事件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9.【要点提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这五项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和一切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不仅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也适应了现代国家关系发展的需要,已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承认和使用,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佳方式。

10.【要点提示】安全观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对它所处的国际环境及自身安全状况的评估和认识,它包括安全因素、安全基础、安全途径和手段等方面。安全观是一国采取何种对外战略的依据和行为指针。在传统国家安全观中,影响一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来自敌对国的武力挑衅和军事入侵,维护国家安全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军事力量,国家安全概念十分明确,防范手段也单一,这种安全观在相当长时期内支配着安全行为,世界各国概莫能外。冷战年代,这种国家安全观为各国所普遍接受,以致世界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国际社会最终被“核恐怖下的安全”所左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从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出发,也实行了军事结盟战略,在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结盟反对美国,70年代又采取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战略,来抗衡苏联霸权主义。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才开始实行“决不依附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的独立自主的国家安全战略,它为中国赢得30多年和平与发展的大好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力量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安全环境也出现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这促使各国不断调整国家安全战略。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传统的国家安全理念受到了挑战,中国适时地调整了国家安全战略和策略,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有利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安全理论来指导实践。

11.【要点提示】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互信,是指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互不猜疑,互不敌视。各国应经常就各自安全防务政策以及重大行动展开对话与相互通报。互利,是指顺应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在实现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为对方安全创造条件,实现共同安全。平等,是指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协作,是指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消除隐患,防止战争和冲突的发生。新安全观是对传统安全观的摒弃。传统的安全观主要从政治、军事、外交角度去判断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认识安全性质和安全利益,确定安全战略和安全目标,以选择寻求和维护安全的途径方式。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发展趋势,出现了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的新情况,各国和各地区在安全方面的相互依存在显著增强,超越以武力求安全和单方面追求安全的客观要求越来越强烈,体现了以互利合作寻求共同安全的新安全观也就应运而生了。

12.【要点提示】推动和谐世界的建立是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领域的延伸,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新理念,是中国对理想世界的解释,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表达了我们坚持和平发展的立场。它继承了新中国的外交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和谐世界”首先强调在政治上要建立一个法制世界,国家、地区、集团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而不以武力相威胁,应该和平解决争端,在国际事务中,按照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办事。其次,在经济上强调共赢、共荣。在对外政策宣示中,我们不断强调,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跟世界共享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中国,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给世界带来发展。最后,在文化上,“和谐世界”鼓励文明的对话,主张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相互学习。这个理念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强调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3.【要点提示】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和形势。机遇具有客观性,究竟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如果条件和环境变化了,机遇期就会随之错过。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大的背景、环境和条件,即国际国内各种综合因素对一个国家的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历史阶段,是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环境条件的特定历史时期。同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时间的长期性。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时间要长,能给战略实施以更多的回旋时间。第二,空间的开阔性。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涉及范围广,能给战略实施以更多有利条件和回旋空间。第三,影响的全局性。战略机遇期比一般机遇期对实现战略目标的影响更带有根本性和整体性。历史反复证明,每一次大的战略机遇期来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大国的兴衰。能否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事关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抓住这个机遇期,一个国家就能争取主动,赢得发展;丧失这个机遇期,就会陷于被动和落后。

本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国际格局相对稳定的“缓和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期”,是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创新期”,是人力资本急剧增长的“积累期”,是经济增长快速发展的“起飞期”,总体来看,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就一定能使它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盛期”。

14.【要点提示】和平发展亦称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的方式来应对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众多难题和种种挑战,在自主创新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是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去促进世界和平;就是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既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国内环境,又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格局,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与各国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

15.【要点提示】霸权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本意指个别大城邦对其他城邦的支配和控制,后来演变成为指称某些国家凭借实力,把本国利益置于他国之上,蹂躏、侵犯、干涉别国的主权和独立,甚至进行军事侵略,以谋取主宰或操纵国际或地区事务的权利的主张、政策和行动。几个世纪以来,殖民主义大国、帝国主义列强为攫取资源和市场,抢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曾展开争霸海洋、争霸欧洲和世界的激烈斗争,并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邓小平多次谈到霸权主义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世界的不安宁就源于霸权主义。

16.【要点提示】所谓强权政治是指大国或强国依靠自己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优势,在国际政治中疯狂地追求所谓的权力,并以此试图主宰地区或国际政治事务,干涉他国内政,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的政策和行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并不意味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目前,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如到处炫耀武力,以武力威胁,动辄以武力打击,把自己的意志、观念强行推广,干涉别国内政,等等。

17.【要点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上普遍关注美苏对峙,担心美苏之间开战。但毛泽东看到了美苏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中间地带”的情况。他认为,许多受美国控制的国家,必然会与美国发生某种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应该把美国与包括英、法在内的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区别开来。后来,毛泽东又把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外的、广大的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纳入中间地带的范畴。“中间地带”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际斗争中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矛盾,以求结成尽可能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这一策略的体现和反映。

18.【要点提示】20世纪7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1974年4月,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时,对三个世界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论述。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为第一世界,它们在世界上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第二世界主要有日本、欧洲、加拿大等国家,它们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都有矛盾,但对于第三世界来说,它们是可以争取的力量;第三世界包括亚、非、拉三大洲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绝大多数曾经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剥削和掠夺,经济和文化一般都比较落后。第三世界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际活动中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改变国际力量的对比,改善国际环境,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要点提示】第三世界源于毛泽东同志对国家的划分,美苏为第一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为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主要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大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二战中多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战中和二战后觉醒和崛起,并不断壮大。第三世界的形成是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件大事。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主力军。第三世界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

20.【要点提示】东西方关系中的“东”是指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西”是指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东西方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和平问题。二战后的一段时期,逐渐形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这是造成世界动荡和战争危险的主要根源,严重地威胁着世界和平。

21.【要点提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际局势中,美、中、苏三大国之间形成的斗争格局。其主要表现是:美国在这个期间,特别是越南战争后,已由战后的顶峰走向实力地位相对下降;苏联乘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之机,全力增强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中国国力在增强,成为一支独立于美、苏之间的和平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美、中、苏大三角中,中国这一角与美、苏相比有较大差距,但中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拥有不可忽视的综合国力。特别是中国超脱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之外,不依赖于任何一个集团,根据自己的判断行事。因此,中国在大三角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三角关系中,美、苏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它们互为对手,竞争激烈。由于双方处于均势状态,都需要借助于中国。中国在处理大三角关系时,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作为出发点。中国外交方针的目标,不仅考虑本国的利益,而且要努力打破两个超级大国垄断国际事务的局面,推动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因此,中国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大三角关系中始终作为制约战争的一角发挥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大三角关系”由于苏联解体而瓦解。目前世界正向着多极化格局发展。

22.【要点提示】联合国是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根据1945年6月在旧金山会议上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于同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参加宪章签字的51个国家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联合国成员国增至目前的180多个。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但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权利直到1971年同年10月才得以恢复。根据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等。为实现这些宗旨,宪章规定联合国及会员国应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他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部管辖的事件。申请加入联合国的国家,经安全理事会推荐,并由会议2/3多数通过,即可以成为会员国。重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为联合国的行政主要负责人。总部设在纽约。

23.【要点提示】南北对话是指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就全球性经济交往所进行的国际谈判和会议。1981 年10月,首次会议在墨西哥坎昆召开,有22国首脑参加,中心议题是合作与发展。在南北问题上,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贯主张南方与北方之间,无论是国际经济援助、私人投资、技术转让、贸易和金融,都应当符合公平合理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南北对话,逐步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同时,发达国家的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没有南方的发展,就没有北方的繁荣。因此,在联合国体制内和在适当机构内积极开展南北对话的呼声日益高涨。

24.【要点提示】南南合作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发展中国家大多在南半球,通常被称做南方或南方国家,它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便被称为南南合作。由于南北关系和南北对话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并使自己在全球性经济联系中处于更主动地位,发展中国家便开始重视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以及各种地域性合作组织在南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82年和1983年先后在新德里和北京召开的南南合作会议是南南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25.【要点提示】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之间发生关系的规则和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国际秩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而发展。它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二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以贸易自由化,货币自由兑换为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不合理的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以强权政治为基础,主要表现为组织军事集团、建立军事基地、划分势力范围、组织联盟体系、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和干涉别国内政等。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的实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旨在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维护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目前,变革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也是世界发展和前进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