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不贰过”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迁怒”,源于内在的良好修养;“不贰过”,彰显了外在的水平能力。“不迁怒”,是不是修身养性到不发怒呢?只有眼睛向内,深刻反思,进而才能做到“不贰过”。这大概是孔子把“不迁怒,不贰过”放在一起来说的原因所在,二者有其内在的联系。后来,坐拥西南、手握重兵的平西王吴三桂,再次迁怒于清朝的“撤藩”政策,倒反清朝,自立为帝,一错再错,身败名裂,被清朝归入“二臣”,被后人冠以汉奸。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6.3)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但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不迁怒”,源于内在的良好修养;“不贰过”,彰显了外在的水平能力。这种修养和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修正得来的。

“不迁怒”,是不是修身养性到不发怒呢?不是。人不是神仙,也不是木头人,每个正常的人都有喜怒哀乐,儒家的思想并不抑制人的情感或情绪,该喜的时候要喜,该怒的时候还是要怒。《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由此推断,颜回也并非是不会发怒的人,只是当自己有错的时候,他不把这种不良的情绪发泄到无辜的人身上。管理学上,有个“踢猫理论”:一个公司的管理出了问题,老板很恼火,于是把自己的下属训斥了一顿。被训斥的人心情很不好,回到家就把蹦蹦跳跳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踢身边嬉戏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老板撞伤了。这就是“迁怒”的恶性循环。反思我们自己,在单位不顺心,回家再训斥孩子,这种情况恐怕在一般的家庭并不鲜见。即便没有这种情况,把外面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里,也是有的,轻则无精打采,重则无名火起。殊不知,这种情绪也是可以传染的,阴云很快就会笼罩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脸上,诸多家庭的不幸福就源于这种迁怒。

颜回有了过错,不迁怒于别人,所以他才会在内省上下功夫。只有眼睛向内,深刻反思,进而才能做到“不贰过”。这大概是孔子把“不迁怒,不贰过”放在一起来说的原因所在,二者有其内在的联系。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人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因为,犯了错误,他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千不对,万不对,都是别人的不对。相传,李自成攻破北京,阵守边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领兵赴京打算归顺李自成,半路上遇到了报信的家人。吴三桂问:“家里人好吗?”家人说:“被闯王抄了。”吴三桂说:“没关系。”又问:“我父亲好吗?”家人又说:“被闯王捉了。”吴三桂说:“到时会释放的。”又问自己的小妾陈圆圆:“陈夫人好吗?”答:“被闯王抢走了。”此时,吴三桂勃然大怒,调转马头,投降了满清。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恐怕只是一个迁怒的借口而已。后来,坐拥西南、手握重兵的平西王吴三桂,再次迁怒于清朝的“撤藩”政策,倒反清朝,自立为帝,一错再错,身败名裂,被清朝归入“二臣”,被后人冠以汉奸。

交流思考

1.在评价颜回时,为什么孔子把“不迁怒,不贰过”放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2.你打算如何培养“不迁怒,不贰过”的道德修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