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个世界”或“五个世界”

“三个世界”或“五个世界”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同生产活动“不仅仅是人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一样,科技创新活动也不仅仅是驱动“经济发展”或“经济社会发展”,而是驱动“五个世界”的同时发展。因此在现实的驱动活动、过程中,既要协调“三个因素”或“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又要协调“各个阶段”或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其全面驱动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圆环”,即“反馈圆环”。它既内在于“三个因素”或“五个因素”的变发之中,又贯穿于驱动全过程的始终。

第一,全面创新全面驱动“五大基本矛盾”的同时变化发展。

全面科技创新必然地全面驱动发展。“全面发展”既包括“五个世界”在横向上的同时发展又包括“五个世界”在纵向过程中形成的反馈圆环,即纵向上的协调发展。在这里,我们先讨论横向上的同时驱动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显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其实,在现实活动中,“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不可能是驱动单一经济发展或者“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对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并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1]胡锦涛也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2]这就是说,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们”或“他们”、“他们之间的关系”(即社会界)、“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即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的结果。如果按照“五个世界”,除了“三者”之外,还有人与客观知识世界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虚拟世界即主观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当代人的现实活动、过程中的“五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如现实的生产活动必须解决“如何生产”即运用全面科技知识这个关键问题,以及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效率和质量等等,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知识。至于虚拟世界或者网络世界在人们的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与日剧增,而且是“多、快、好、省”地进行生产或其他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

马克思曾经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个体和类(即人与自我)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现在看来,似乎应该是包括科技创新在内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是“五大基本矛盾”同时变发的过程和结果。其中的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就属于经济发展。如同生产活动“不仅仅是人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一样,科技创新活动也不仅仅是驱动“经济发展”或“经济社会发展”,而是驱动“五个世界”的同时发展。

第二,科技创新全面驱动“五大基本矛盾”在纵向过程中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除了横向上的“同时发展”之外,还有纵向上的“各个阶段”或“环节”之间的协调发展。因为每一个横向活动都会在纵向上形成为包括“各个阶段”之间的一个过程。显然,纵向上的“各个阶段”具有非同时性即历时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生产的对立规定上的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那是自明之理。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着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4]显然,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等“不同阶段”或“环节”组成的纵向过程,并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一个“统一体”,我们称之为“反馈圆环”。并且横向驱动与纵向驱动的交互/反馈作用形成“全面驱动平台”(见图9-2)。[5]

图9-2 科技创新全面驱动平台的示意图

图示:示“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有机整体。

图9-2为全面科技创新的全面驱动发展平台,其中有五点值得特别关注:

(1)横向驱动活动与纵向驱动过程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中的“五个因素”(即自然界、人文界、社会界、客观知识世界、虚拟世界)是“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的,而过程中的“五个因素”是历时性存在与变化。而且,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是“五个因素”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反馈作用形成的集成效应。如马克思的“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是指物质生产和自然资源产生、人的生命生产及其素质的提升和精神生产(包括文化)、社会关系生产或“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知识生产、虚拟生产(后两项是作者加的)五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的集成效应。又如消费活动是物质消耗、人的精神消耗、社会关系变化、知识消耗、虚拟物消费的集成效应。其他的分配、流通、交换、保护环节都是各自的五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的结果。因此,包括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和知识科技、虚拟科技在内的全面科技创新,其驱动效应就是全面的,即同时驱动“五个世界”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驱动经济发展。

(2)在纵向过程中,“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和保护各个阶段是“构成一个总体中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马克思语)。而且这个整体形成一个“反馈圆环”。正如E·莫兰指出的,“反馈圆环的原则……与直线因果性决裂:原因作用于结果,结果也作用于原因,如同在一个供暖系统里恒温器调节锅炉的工作……无论是起扩大作用的还是起稳定作用的,反馈机制在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心理的现象中大量存在”。[6]“所有的事物既是结果又是原因,既是受到作用者又是施加作用者,既是通过中介而存在的又是直接存在的。”[7]这就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又会反过来决定生产,原因与其结果之间相互转化的机制。因此在现实的驱动活动、过程中,既要协调“三个因素”或“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又要协调“各个阶段”或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其全面驱动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圆环”,即“反馈圆环”。

(3)保护在横向驱动和纵向驱动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内在于“三个因素”或“五个因素”的变发之中,又贯穿于驱动全过程的始终。如从物质的生产到消费都有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虚拟权保护;从人自身的生产及其素质提升到消费都有自身健康、安全和隐私权、知识产权保护、虚拟权保护;从社会关系的生产到消费都有尊重和维护他人权益,而且这些权益本身也受到社会制度、舆论氛围的保障。如果没有全过程的保护,即使是只在某一环节上的缺失,整个驱动过程就难以顺利进行。马克思在该文中强调过“对所有制的保护”、“对既得物的保护”等,但他没有将保护作为纵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现在看来,将它作为一个环节,是顺应新世纪新时代要求的举措。

(4)在现实的驱动活动和过程中,除了横纵向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之外,还有对角线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如物质产品分配还受到“人员流动”、“精神产品传播”、“人们共同活动并交换其活动”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8]。如工资待遇就有各国、各地、各行业的不同。因此,科技创新驱动全面发展是“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非线性作用的复杂性系统。

(5)在现实的驱动活动、过程中,驱动目标也是五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的,而且是通过人的活动使“五者”交互/反馈作用形成为一个整体。显然,驱动目标只讲“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社会发展”,都撇开了“人自身的发展”和知识发展、虚拟发展。其实,“经济发展”或“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或只能是人的活动。可能有人会说,这里的“经济发展”或“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指人的活动,亦即包含人的发展。然而,学术界确实有人宣扬“去人化”倾向。如自然“科学主义”者说:“自然科技独自能够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切难题,是导向人类幸福的唯一有效的工具。”社会科学界有学者主张“‘社会发展’就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实际上完全可以等同”。因此,驱动目标上的单一性(即经济性)是工业社会发展观“见物不见人”的产物。至于“等同”论是混淆了人与社会之间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结关系的总和。”[9]“关系的承担者”(人本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是两回事(尽管其间有密切的联系),正如某物与二物之间的距离(一种空间关系)、存在者与存在不能混同一样。即使是驱动经济发展也要通过知识发展和虚拟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仅仅是驱动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当然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同时“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之要求。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2页。

[2] 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2004年6月3日。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2页。

[5] 请详见全继业、陈文化:《迈向“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第228-231页。

[6]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80-181页。

[7]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2页。

[8] 现实的驱动活动、过程是一个立体网络结构,即驱动效应和结果,除了上下、左右因素(均为现实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与前后因素(即历史因素和未来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在工业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当今社会里是“现在支配未来”与“未来规范现在”的综合效应。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