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吟风弄月,逃离万丈红尘

吟风弄月,逃离万丈红尘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芦花作棉被,以雪地作床,以云彩作帐,在如此美景下睡眠,可以保持清凉安静的心境;以竹叶作酒杯,在清风明月下吟咏,可以逃避尘世中的纷乱烦扰。他在任大概一百多天时,有名督邮前来视察,旁人提醒他“应束带见之”,还要送些厚礼。这就是任性情生活,同时顺应自然之道的生活方式。找片清净之地,躲离万丈红尘,听听风声、晒晒太阳,也听听自己的心声,晒晒自己的心事。

原文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意译

以芦花作棉被,以雪地作床,以云彩作帐,在如此美景下睡眠,可以保持清凉安静的心境;以竹叶作酒杯,在清风明月下吟咏,可以逃避尘世中的纷乱烦扰。

清心智慧

人们的心灵就像一轮天上的秋月,清辉弥漫,皎洁晶莹。如果我们总是牵绊于世俗的声色名利,心灵就会充满浓厚的乌云,那轮心灵的明月就会越来越暗淡,直至无光。因此,人们如果能多接近自然,就能清除心灵的乌云,那轮心月就会焕发出本属于它的明丽,生命也会在心月的清辉中常驻常新。

在我国历史上,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是热爱大自然的人,并特意为此作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这首诗启示人们,人有了病之后,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自寻烦恼,而要多去环境幽静的地方舒缓心情,看一看自由自在的飞燕,相亲相爱的鸥鸟,寻找生活中的乐趣,这样便可心悦而减少疾病。

说到亲近自然,修养自然之心,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特别值得称道,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陶渊明原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一生仕途不达,曾做过五次官,最后一次在家乡附近当了一个小县令。他在任大概一百多天时,有名督邮前来视察,旁人提醒他“应束带见之”,还要送些厚礼。陶渊明一听心里不高兴,督邮算个什么人物?乃乡里小儿。我怎能为五斗米折腰呢?这样,他就找了个理由辞去县令一职,回乡归隐,回归自然。

返乡后,陶渊明过着耕读的生活,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自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桃花源记》等名篇,表达了他内心向往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理想。

可以说,自然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久居闹市,心久系官场,人实际上活得很累。荣华富贵、名声赞誉都是表面的东西,月明风清时,立于月下,追名逐利者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荒唐。整日费尽心思与人争斗,为官职而说那些不愿说的话,何必要这样难为自己?放下来,走出去,到自然的怀抱中沐浴春风,攀登高山,放歌旷野,人会舒服许多。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人一旦融入自然,就融入了由它构造的宏伟戏剧:丰富、强烈、色彩斑斓。原本脆弱的呼吸也可在瞬间乘着自然的气息穿过田野,抵达更宽阔的地方。而徜徉在自然中的人,则可与“日月同戏,随风云共嬉”。那时候的生命,既简单又深刻,既微妙又复杂,一切的欢乐与欣喜尽在其中。

大自然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最高享受,谁能与大自然亲近,谁就能拥有健康,谁就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心灵,吮吸大自然的灵气。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把休闲的地点更多地放在大自然里,而不是咖啡厅或其他聚会场所,才是真正的修身养性之道。

东晋王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沽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往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趣味在心,而不在境遇,人的心只当守在当下方能安定,方有趣味可言。这种趣味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心里时时都开心快乐,而是就“顺畅”而言的,这样的人也就是性情中人。兴起处,宁可夜晚渡船也要去实现这份趣味,兴尽时,即使到了门前也会掉转船头。这就是任性情生活,同时顺应自然之道的生活方式。

人们来自大自然,只有回归大自然,才能找到本真的自己。这正如哲人所说的:“人是一种活动的植物,他们像树一样,从空气中得到大部分营养。如果他们总是守在家里,就憔悴了。”所以,哪怕我们工作再忙、学习再紧也要给自己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找片清净之地,躲离万丈红尘,听听风声、晒晒太阳,也听听自己的心声,晒晒自己的心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