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常常在自己的脑子里预设了一些规定,以为别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对方违反规定就会引起我们的怨恨。其实,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规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生活像流水一样在流动,会带来很多恩惠,也会带走很多仇怨,对此抱着理性的心态,静观这些来来去去,自然也就了解了“德怨两忘”“恩仇俱泯”的为人处世之道。

原文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意译

一切怨恨都会由于行善而更加明显,所以行善与其要人赞美,还不如把赞美和埋怨两件事都忘掉;仇恨会由恩惠产生,因而与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图报,还不如把恩惠与仇恨两者都彻底消除。

清心智慧

恩仇德怨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们都知道“由爱生恨”“由恩变仇”的道理。所以不想让人怨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人感念自己的恩德。但一个人立身处世,不能像不倒翁那样没有原则。

历史上杀身成仁的事很多,这些人即使已有美名,有丰功伟业,大义当前,仍毫不犹豫舍身而殉。耶稣冤死在十字架上,苏格拉底死在毒杯下。可见大丈夫做人做事只要俯仰无愧,世俗小人与邪恶之徒的怨恨非议是不足计较的。所以做事要从大处着眼,恩仇德怨也要从全局来看,不能限于某人某事而论长短。

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而死。这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

从此以后,这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愿意出一笔高价买这幅画。可是,画家宁愿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出售。他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画家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日渐相异。这使他苦恼不已,他不停地找原因。突然有一天,他惊恐地丢下手中的画,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大臣的眼睛,而嘴唇也是那么酷似。

他把画撕碎,并且高喊:“我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自己的头上来了!”

由此可见,报复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人驱向疯狂的边缘,使他的心灵不能得到片刻安宁。要克服这种情况,唯有宽容,才能抚慰人烦躁的心绪,弥补不幸对人的伤害,让人不再纠缠于心灵毒蛇的咬噬中,从而获得自由。

我们常常在自己的脑子里预设了一些规定,以为别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对方违反规定就会引起我们的怨恨。其实,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规定”置之不理就感到怨恨,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大多数人都以为,只要我们不原谅对方,就可以让对方得到一些教训,也就是说:只要我不原谅你,你就没有好日子过。

而实际上,不原谅别人,表面上是那人痛苦,其实真正倒霉的却是自己,因为不肯宽容会导致愤恨和沮丧,愤恨首先破坏的是你自己的健康。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唯有不在意我们给人的恩德,不去对抗别人给我们的仇怨,自然会拥有人生的豁达和生活的和谐。

在生活中,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利益问题而彼此抱怨、仇恨、出卖。这个时候,只有领悟了此番道理,我们才能真正地不被烦恼所侵扰,不为仇恨所伤害。生活像流水一样在流动,会带来很多恩惠,也会带走很多仇怨,对此抱着理性的心态,静观这些来来去去,自然也就了解了“德怨两忘”“恩仇俱泯”的为人处世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