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

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自卑是人生成功之敌。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自卑的人并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内心安全感。只有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才能逐渐建立自信。

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卑。自卑是人生成功之敌。自古以来,多少人为自卑而深深苦恼,多少人为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寻觅。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需要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也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不管你承认与否,自卑者面对生活缺乏勇气,不能与强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挣扎。有谁愿意成为一个自卑的人呢?大概没有。所有在实际生活中说自己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都认为自卑不是好东西。他们渴望着把“自卑”像一棵腐烂的枯草一样从内心深处拔出来,扔得远远的,从此挺胸抬头,脸上闪烁着自信的微笑。

自己瞧自己不顺眼,自己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这就是自卑。当然这“不顺眼”、“矮一头”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的:“我皮肤黑”,是和别人比而显得“黑”;“我个子矮”,矮是相对于高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许多大眼睛的人,才衬托出了“小”。这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实实在在摆在那里,让你藏不了、躲不了、否不了、忘不了,于是你有了自卑的理由。你可怜自己又恨自己,于是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和时间精力,企图去改变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但却常常成效甚微。

杰克也曾经是个自卑的人。但自从他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这个工作以来,他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这一点可以从参加会议时他坐的位置来证实——过去,他总是坐在旮旯里,即便对某些问题有看法也不轻易发言;而现在他更经常的是坐在前面,即使对会议主持人也敢发表不同看法。这种变化,当然是得益于心理咨询,在为别人排解心理困扰的同时,杰克获得了观察、了解、认识人的许多新角度和方法,从而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围的人。

有个小女孩的事情有点好笑,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自卑是自找的。

有个女孩儿为了自己耳朵上的一个小眼儿非常自卑,于是便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问她眼儿有多大,别人能看出来吗?她说,她梳着长发,把耳朵盖上了,眼儿也只是个小眼儿,能穿过耳环,不过不在戴耳环的位置上。

医生又问她:“有什么要紧吗?”

“哦,我比别人少了块肉呀,我为此特别苦恼和自卑!”

现实生活中像她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种人诉说他们因为某种缺陷或短处而特别自卑。把这些缺陷或短处集中起来,几乎无所不包:什么胖啦、矮啦、皮肤黑啦、汗毛重啦,什么嘴巴大、眼睛小、头发黄、胳膊细啦,什么脸上长了青春痘,统统都是自卑的理由。

一个自信的男人,会使女人获得安全感;一个自信的女人,会使男人感到温暖、安详。

自卑的人并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内心安全感。他们总是特别“善于”发现自己的缺陷、短处和生活中不利于自己的方面,然后把它们放到放大镜下去看,结果是吓坏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么能去和别人比,和别人竞争呢?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败所打击(仅仅是“可能”),他们躲避竞争、回避交往,结果是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不断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证明:瞧,你就是不行!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只有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才能逐渐建立自信。但“打破”需要有点决心、有点勇气,还要讲究点科学——要求一个不自信的人去做一件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能增加他的焦虑。

“打破”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没有认知上的改变,很难有行为上的突破;没有行为上的突破,就不会产生新的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