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概念

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体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实行成本核算制度的单位应正确划分计入成本和不应计入成本的费用支出界限、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支出界限、正确划分各种业务活动的费用界限、正确划分已实现收入的成本和未实现收入的成本。这种格局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节 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事业单位的定义和构成范围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社会组织机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事业单位加以理解:

第一,事业单位是国家设立的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机构,它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但不属于政府机关,不具有国家事务管理职能。

第二,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目前,事业单位绝大部分是由国家机关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大多都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有一部分事业单位是由其他组织或由企业集团举办,其产权属于出资单位或企业集团,尽管如此,这些事业单位也要按其业务经营的性质,接受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或间接管理,要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事业或所属行业的相关管理规定。需要明确的是事业单位组织机构的表现形式是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经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并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成为事业法人实体的单位。

第三,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项事业计划,不具有物质产品生产职能,主要以精神产品向社会生产活动和公众生活提供服务。在业务活动中即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合法收入,其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取盈利,而是作为一项政府职能来履行的,它不遵守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其所提供的精神产品和服务往往是以免费或低于成本的价格收费。所以,与企业需要通过自身的盈利解决人员供养,创造社会财富,提升企业价值等社会生产职能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四,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创造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但对于整个社会再生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几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公众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需求的增长,事业单位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和壮大,其从事社会服务的人数和事业单位所耗费的经济资源都在不断增长,提供精神产品或各种服务的功能也日益强大,推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二、事业单位会计和会计组织体系

事业单位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各类事业单位为会计主体,以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确认、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及其各项经济活动结果的专业会计,有着自身特殊的管理和核算要求。

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体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

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需要说明的是不具有事业法人资格的实体不能成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体,一般实行单据报账制度,只能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小知识:你知道预算会计包含的内容吗?

预算会计属于非盈利组织会计系统,主体是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它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构成,是反映和监督政府财政总预算及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体系。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方式

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会计核算的方式。有些事业单位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可取得一定的收入,收入较多的单位,其收入在满足业务活动对资金的需要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结余,经费完全可以自给,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不再拨入预算款,这类单位在预算管理上称之为自收自支单位,应该实行成本核算;收入较少的单位,其收入不能满足业务活动对资金的需求,财政预算还需要拨入一部分业务经费,这类单位在预算管理上称之为差额预算单位,对这类单位,主管部门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决定是对部分可实行成本核算的收支实行成本核算或完全不实行成本核算。还有些单位是完全依靠财政拨款的全额预算单位,这类单位只能核算拨入经费、事业支出及结余情况,不可能进行成本核算。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及资金管理体制的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的支出核算分为实行成本核算和不实行成本核算两种制度。

实行成本核算制度的单位应正确划分计入成本和不应计入成本的费用支出界限、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支出界限、正确划分各种业务活动的费用界限、正确划分已实现收入的成本和未实现收入的成本。无法直接归集和难以划分清楚的支出费用,应当按标准和规定的比例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中进行合理分摊,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和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

不实行成本核算制度的单位执行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且收入与支出不必进行配比,会计核算时不必划分支出的界限,本期支付的费用支出全部作为当期的支出核算。其支出核算的内容是:凡用财政拨款安排的支出,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归集其支用情况,分类进行核算。

四、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关系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部分事业单位在向企业方向发展,改原有的由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但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仍主要由财政资金支撑或完全依靠财政拨款,所以,事业单位会计也就在核算方式保持统一的情况下,在执行预算时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这种格局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二者的共同之处表现在:由于事业单位的构成体系复杂,所以,事业单位各种管理方式下的事业会计在实际管理和具体核算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要实行成本核算,有些不实行成本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要实行成本核算的单位已在很多方面采取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多方筹集资金、实行成本核算、经营结余分配、上缴税金等方面,所采纳的会计方法与企业会计制度非常接近,还有些经济业务在会计核算上可参照企业办理。

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区别,事业单位是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着重于考核和监督事业预算执行情况,它的财务收支必须在年度开始前按照规定的程序编制完成;不像企业完全实行成本核算,以向社会提供合格产品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同点具体表现在:第一,财务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不同。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部门或上级部门拨款,还有通过自身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来源具有多样性,其支出一般无法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得到补偿或收回,支出是一种实际的消耗或消费;而企业取得收入的来源单一,理论上讲:投入的资金在经过一轮循环后要得到足够的回报,资金要周而复始不间断的运动。第二,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均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第三,会计要素构成不同。事业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即使相同名称的会计要素,其内容在事业会计与企业会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第四,会计等式不同。事业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五,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不同。例如,在事业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一般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必须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对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的管理办法,不允许挤占、挪用,而企业单位一般不预留专用基金,计提的公积金和公益金无论从性质上和用途上都与事业单位的基金完全不相同;无经营事项的事业单位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处于内部管理需要的收支对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利润及利润分配核算等。这些均构成了事业会计与企业会计的明显差异。

小知识: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