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化及影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化及影响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萌芽。欧债危机的演化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经济持续产生负面影响。其次,主权债务评级被下调国家的信用因偿债能力的减弱而受到质疑,引起投资者大量抛售危机国家债券,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恶化,已经对欧洲各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2节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化及影响

2.1 欧债危机的发展与演进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萌芽。为刺激本国经济的复苏,各国政府采取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致使财政收支平衡持续恶化,主权债务风险逐渐酝酿。2009年底,随着希腊债务问题浮出水面,全球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同时下调了希腊主权债务评级,欧债危机拉开了序幕。随后,危机向欧元区外围国家扩散,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相继暴露严重的财政赤字,主权债信用风险大幅上升,欧债危机全面爆发。2011年,由于大批债务集中到期而无力偿还,希腊债务危机再度升级,并蔓延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大型经济体,甚至威胁到法国等核心国家,整个欧盟几乎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在危机中,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其作用无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从专业的角度对债务人的信誉度进行评判,客观地反映了主权国家债务的风险、危机的传播路径与严重程度。信用评级的存在,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风险的识别并防止债务违约所带来的损失,对债务国政府加强财政自我约束也起到了监督、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主权信用评级对融资成本、资本流向产生直接导向,评级的微小变动可能会引起市场大幅的震荡,对危机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1年6月13日,标普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B连降三档至CCC,评级前景为负面,希腊由此成为全球信用评级最低的国家。随后,葡萄牙和爱尔兰的政府债券也相继被下调至“垃圾级”。9月19日,因债务规模最大、政局不稳定和经济前景黯淡,标普将欧盟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主权债务评级从A+下降到A,导致意大利国债违约风险骤然加大,标志着欧债危机进一步升级。随后,评级机构又先后将西班牙、匈牙利、比利时等欧元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进行下调,显示欧债危机已由南欧国家向东欧和北欧蔓延的势头。11月21日,穆迪发出欧盟第二大经济体法国信用评级可能下调的警告,加剧投资者对欧债危机升级的担忧,紧接着11月27日又发出警告,27个欧盟成员国的信用评级或将均被下调。12月16日,惠誉宣布将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6个欧元区国家主权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从评级机构对欧元区国家这一番降级潮可以看出,危机已经由欧元区外围国家向核心国家扩散,整个欧元区未来经济前景令人担忧。

2.2 欧债危机的影响

欧债危机的演化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对经济持续产生负面影响。首先,受庞大债务负担制约的国家政府不得不削减财政开支、增加税收,通过财政刺激经济的手段失灵而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复苏,形成“财政紧缩—经济衰退—债务增加”的恶性循环。

其次,主权债务评级被下调国家的信用因偿债能力的减弱而受到质疑,引起投资者大量抛售危机国家债券,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2011年,欧债危机的发源地希腊,其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10%飙升至年底的35%左右;葡萄牙的国债收益率也在下半年突破10%;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其国债收益率稳步攀升并一度突破7%的警戒线,处于被救助的边缘。西班牙也紧随其后,国债收益率逼近7%。法国由于其自身债务规模较大,加之银行持有欧洲各国国债较多,引发投资者对其债务问题的担忧,国债收益率也出现显著上扬,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同为AAA评级的德国同期国债收益率之差升至190个基点,创下欧元区创立以来两国国债收益率差值的最大值。借贷成本的上升导致各国政府融资状况恶化,部分国家已难以承担巨额的融资成本,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持有欧洲主权债的主体为银行,当危机扩散时,首当其冲的就是欧洲的银行业体系,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大大增加。目前欧洲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敞口。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末,法国银行业的风险敞口最大,欧元区银行业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六国主权债的风险敞口合计高达4 548亿美元。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恶化,已经对欧洲各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随着重债国的国债收益率攀升,国债价格快速回落,直接导致银行持有的欧洲国债资产大幅缩水。另一方面,大幅的主权债务减记,甚至出现债务违约,将使欧洲各大银行蒙受巨大损失。欧洲各大银行2011年第三季度公布的季报显示,法国四大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兴业银行、农业信贷和法国人民储蓄银行集团)第三季度的净利润骤减至24亿欧元,比2010年同期缩减了近2/3。其中巴黎银行减值幅度最大,第三季度净利润骤减至5.41亿元,较2010年同期减少72%。无论通过债务减记或其他方式解决债务问题,银行都将通过缩减业务回笼资金等方式谋求自保,从而影响经济领域中企业的信贷链条,导致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2.3 救助措施

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央行采取了多项救援措施以阻止欧债危机进一步向全球金融危机演变。其中,欧盟和IMF先后出台了两轮大规模的援助方案。第一轮援助方案于2010年5月推出,向希腊直接发放总额为1 100亿欧元的贷款援助,以避免其发生债务违约。与此同时,成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SM),该机制包括总额达4 4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EFSF以欧元区成员国的信用作为抵押,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将资金用于向申请援助并得到批准的欧元区成员国提供紧急贷款,为保护欧元区的金融稳定发挥了核心的作用。11月28日,欧盟各国财长批准通过了向爱尔兰提供规模达85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爱尔兰正式成为继希腊之后欧元区第二个接受金融援助的国家。此轮援助对希腊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起到了一定稳定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希腊债务的再度恶化。进入2011年下半年,由于大量贷款集中到期,希腊再度面临违约风险。2011年10月,欧盟和IMF领导人在第二轮欧盟峰会上着手对希腊展开第二轮救助,出台了包括EFSF杠杆化扩容、减记希腊债务和欧洲银行业重组三大内容的一揽子方案。欧盟相关各方同意,减记私人部门所持希腊债务50%,约为1 000亿欧元,同时希腊还将获得1 300亿欧元的新官方贷款;同意将杠杆化引入EFSF,最高杠杆比例为4~5倍,从4 400亿欧元扩大至1万亿欧元;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在2012年年中之前达到9%。三大议题达成共识,标志着欧债危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地,12月欧盟峰会上除英国之外的26个成员国就加强财政纪律同意缔结政府间条约,或称“财政契约”,同时增强危机救助工具,各方最新达成的协议最迟将于2012年3月签署,意味着欧元区向财政一体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欧洲央行的救助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第一,以各类资产为抵押品,为银行提供短期贷款。2011年9月,欧洲央行联手美国、英国、日本和瑞士四国的央行向欧洲银行业提供不限量的3月期美元贷款,以缓解欧洲银行业的美元短缺问题。第二,推行债券购买计划(SMP),即欧洲央行和欧元区17国央行从银行和其他投资者手中购买公债和公司债,但不直接从政府购买。当欧元区重债国无法再顺利融资时,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私人投资者抛售的国债,可以防止国债收益率大幅度攀升。欧洲央行自2010年5月份推出的证券市场计划以来,购买了约740亿欧元的债券,但由于这一举措使欧洲央行的独立性受到质疑,该计划已从2011年3月份开始暂停购买。第三,推行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由于市场对银行部门损失和财政可持续性存在担心,许多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利差扩大,达到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成立以来不曾出现过的高水平。欧元区的银行融资几乎枯竭,迫使欧央行于2011年12月9日欧盟峰会后提出两轮3年期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第一笔于2011年12月21日拍卖,结果523家欧元区银行共计获得4 890亿欧元3年期1%的低息贷款。第二笔计划于2012年2月底拍卖。此次行动被看作是变相的量化宽松政策,它保障了银行业继续向工商业部门提供信贷的能力,稳定了市场情绪,为欧元区政府动手解决债务问题赢得了时间。11月30日,全球六大央行(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采取协调行动,将美元货币互换利率下调50个基点,并将互换协议延期至2013年2月1日。此次举动降低欧洲银行业的美元融资成本,缓解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紧张状况,提高了银行对家庭和企业放贷的意愿和能力,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