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厂商间关系的类型

厂商间关系的类型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意大利,以网状式结构存在的中小企业群主要集中在家具、纺织、陶瓷等行业。该地区还拥有一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釉和珐琅的生产厂家及瓷砖生产设备厂家。企业种群之间的关系同时伴有合作和共生的成分。由于必然要遭到其它企业种群的竞争压力,如果种群有意或无意地采取联合行动对待同类资源的需求,则合作也能导致互利共生。

6.2.1 厂商间关系的类型

企业群内部厂商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3)

1.购买商与供应商的关系

群落内部有生产最终产品的核心企业,也有供给投入品包括中间品、原材料与服务的企业。一般来说,最终产品的销售商也是群落的一部分。这种众星捧月的典型例子就是意大利的百能顿(Benetton)模式。百能顿是从事时装纺织的巨型企业,它诞生于1965年,它的产品和贸易网络遍及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000多间销售专卖店。在它周围有500多家中小企业为它工作,公司产品80%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百能顿只负责掌握和从事关键性的工序,比如款式设计、电脑裁剪、洗染以及质量检验,其他工序都由其周围的中小企业完成。在中国,有不少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围绕这些跨国公司的运作出现了不少这种卫星式中小企业群,比如,P&G公司在广州与天津设厂所形成的配套中小企业群;诺基亚在中国设厂所形成的中小企业群等。

2.竞争者与合作者的关系

这种群落由生产同样或近似产品与服务的一系列企业组成。这种群落的形成是由于企业之间彼此分享产品、创新过程以及市场机会的信息。

在意大利,以网状式结构存在的中小企业群主要集中在家具、纺织、陶瓷等行业。拿陶瓷业来说,艾米利省的萨梭罗是意大利的陶瓷制造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小镇生产的瓷砖产量占世界的30%,出口量占世界的60%。这个地区有几百家公司,几乎所有的都是私营公司,其中多数是家庭拥有的公司。该地区还拥有一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釉和珐琅的生产厂家及瓷砖生产设备厂家。由于生产厂家与设备厂家的集中,萨梭罗周围又出现了不少为瓷砖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其他公司,如模具和包装材料的生产厂家及运输公司。这些公司彼此分工协作,经营着世界上最先进的陶瓷业。

3.共享资源的关系

这种群落的存在是因为这些企业要共享同样的原材料、技术、人力资源以及信息,尽管这些企业可能使用这些资源来为不同的市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传统的企业群主要指这种类型。

厂商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简单地分为有利(+)、不利(—)、无影响(0)三种形式:

有利(+):表示对其它企业存活或其它企业特征有益;

不利(—):表示对其它企业成长或其它特征有抑制;

无影响(0):表示两个厂商之间的关系无关紧要。

厂商间关系的基本形式,从理论上讲相当于上述三种情况的可能组合,因此共有6种组合结果:

A.(0,0)—中性作用(neutralism)。两个厂商间的关系很不密切,两个厂商的存在对各自的成长没有什么影响,例如彼此没有关联、相互独立的产业中的两个厂商之间的关系;

B.(—,—)—竞争作用(competition)。两个厂商的存在对各自的成长都有抑制作用,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两个厂商彼此主动地抑制对方——相互抑制竞争型(mutual inhibition competition type);二是在共同资源缺乏时发生的间接抑制——资源竞争型(resource competition type);

C.(+,+)—互利作用。两个厂商的存在对各自的成长都有促进作用,也有两种情况,其一,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虽相互作用对两个厂商都有利,但这种协作并不是必需的,即使离开协作双方仍能独立生存;其二,互利共生(mutualism),相互作用对两个厂商必然有利,并且发展到彼此不能离开而独立生存的程度。

D.(0,—)—偏害作用(amensalism)。两个厂商存在时,A厂商对B厂商的成长有抑制作用,而B厂商对A厂商的成长没有影响。

E.(0,+)—偏利作用(commensalism)。两个厂商存在时,A厂商对B厂商的成长有促进作用,而B厂商对A厂商的成长没有影响。

F.(+,—)—捕食或寄生作用(predation or parasitism)。厂商捕食是厂商之间的又一种竞争形式,是指一个厂商吞并另一(些)厂商以扩大厂商规模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或开拓新市场为主要途径,目的是增强厂商的竞争力、生存力和发展力,一般表现为兼并等。

厂商寄生,是根据生物中的“寄生”定义推理出来的借喻一个能依法独立经营的公司而不独立经营,专门从另一个独立经营的公司获取利益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指寄生厂商依靠“食取”寄主厂商的资本(肌体)或收益而生存,而寄主厂商因资本亏缺或收益下降而不断失去生存能力而灭亡,寄主厂商的死亡使寄生厂商失去生存条件。因而,寄生厂商有与寄主厂商共生的愿望。

厂商共生也是从自然界中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但又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中借喻厂商与厂商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存亡的经营模式。是指相似个体的联合行动,发生在同类,例如,职能相似产业。

企业种群之间的关系同时伴有合作和共生的成分。合作是指不相似个体的联合行动,发生在异类。群落的整合与集聚强度依赖于企业种群间的合作与共生效果。同类竞争与异类冲突可能阻碍群落进一步成长演化,历史上,出现过种群找不到合适的生存位置的现象,成长中的群落也面临解散风险。合作,发生在异类;共生,发生在同类。从字面理解,共生,是指“同桌吃饭”,人们经常提到竞争、合作或互利共生,其实竞争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形式,是搜寻相似的资源行为。竞争强度依赖于个体的体质强弱、相似程度以及利基重叠情况。由于必然要遭到其它企业种群的竞争压力,如果种群有意或无意地采取联合行动对待同类资源的需求,则合作也能导致互利共生。

有些种群合作,联合行动以改善自身环境,例如,组建贸易协会、行业协会等,同样,种群间的互利共生也能改善双方的状况,比如,注册会计师协会与电子商务企业协会合作,打造网络形象不仅提高网站的合法性,而且增加了会计事务所的商业需求。基于合作与共生程度上的差别,本文总结出七种企业种群间的关系:

A.(—,—)—完全竞争(Full competition):一种群的成长减损另一种群的成长,如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

B.(—,0)—部分竞争(Partial competition):关系的不对等,只是一种群对另一种群有副作用,反之不言,如化工产业与环境保护;

C.(+,—)—捕食竞争(Predatory competition):一种群扩张以牺牲另一种群为代价,如电视台与无线电;

D.(0,0)—中性(Neutrality):种群间无影响,如商业银行创建率与人民银行创建率之间几乎不相关;

E.(+,0)—部分互利共生(Partialmutualism):关系不对等,只是一种群从另一种群的存在获益,反之不言,如大酒店成长使小酒店获益;

F.(+,+)—完全互利共生(Fullmutualism):生态位重迭的两种群从对方的存在中相互获利,如铁路与通讯。

G(+,+)—合作(Symbiosis):两种群利基不重迭,均从对方的存在中获益,如风险资本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获益,使得双方共同成长。

阅读资料(4)6-1

重庆琦璐文具连锁有限公司(简称“琦璐”)开业之时仅仅只有一个10平方米的小门面,以经营小百货为主,靠买卖烟酒、饮料、副食等小商品获取微利生存,有时还入不敷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山城超市招租文具门面的消息,开始从小巷子里面的小店面搬迁到了山城超市,“正正规规”地营业了。由于山城超市的门面大、地理位置好、人流量也大,琦璐第一个月就盈利,以后月月攀升。

山城超市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从渝中区开到了大坪,再开到了杨家坪,接着又是石坪桥、沙坪坝、观音桥、上清寺、牛角头……连锁店一家接着一家地开,然而这时的琦璐只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能不能像山城超市那样分店一个接着一个地开呢?

这时,琦璐果敢地依据“寄生、共生”的原理,将自己寄附在山城超市身上,不但吸取他们的管理经验,也吸取他们的发展模式,山城超市开在哪里,琦璐就开在哪里。依托山城超市的发展,琦璐现在已经发展成了拥有30多个连锁店,员工200多人,年销售收入近五千万元,利润三、四百万元的中小型企业的临界点上了。

但有人认为“寄生”公司属于非法取得利益的公司,是在经营管理层次变态情况下的变态公司,是投机行为,是得不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李少琨,2002)。更有甚者,他们认为经济团体不到市场上寻求生存机会,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依存于另一经济团体身上,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的行为就像人体内的寄生虫一样,靠从附着体汲取营养而生存着,正在严重侵蚀着我国健康的经济和政治机体,有着严重的危害性(沈小平,1997)。甚至指出“寄生经济”的存在,说明了附着体内运作体制不健康,提出要从全局利益出发,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将寄生经济予以铲除。然而琦璐的“寄生”行为就像孩子在婴幼时期需要哺育一样,他需要不断地吸取营养。如果站在小企业的角度研究企业的发展历程,本文认为,寄生甚至是任何一个小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小企业审时度势,可依附核心企业,借势生存(傅璇,1999)。小企业也可以接纳大企业转移出的部分产品生产线,在大企业的技术指导与质量监督下,其成品以大企业的品牌包装进入市场,这对力量薄弱的小企业不失为一种积累实力,谋求生存空间的捷径。而“寄生营销”战略便是中小企业可以“借船出海”式的国际营销战略。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无论是在资金、技术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都无法像大型企业可以在国外建立强大的代理商分销网络甚至建立分公司系统,完全控制和拥有自己的产品流通渠道那样进行迁入地营销(杨龙志、张一力,2001)。所以,中小企业可以搭乘大型企业的便车,通过为大型企业的出口产品生产相关的配套产品方式达到出口的目的。

不过,仔细分析发现,不管是小企业依附核心企业的发展模式还是小企业“借船出海”的营销模式,对大型企业和核心企业来讲,中小企业的“依附服务”要么具有附加价值,要么具有分工专业化的收益。所以准确地说,这应该不算是纯粹的寄生,而是半寄生半共生行为。

事实上,在琦璐与山城超市的寄生、共生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从寄生到共生的过程。先期,由于琦璐什么也没有,缺乏资金、缺乏管理、缺乏人才、缺乏渠道、缺乏人流量,这时琦璐将自己“合法”地寄生在山城超市身上,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取。当然,在吸取的过程中,他自己在不断地消化,同时,他的成长也不断地反馈给山城超市,资金积累了、知识学习了、业务扩大了,这时琦璐就将自己发展中的知识和山城超市共享,形成了共生关系。

在山城超市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琦璐首先帮他解决,原因很简单,一旦山城超市垮了,店面没有了,自然琦璐也就没有卖地了,琦璐也就跟着垮了。同理,一旦琦璐有什幺困难,供货中断了,山城超市的文具卖出也就空缺了,而形成以文具为主要业务的山城超市的利润也就枯竭了,所以山城也就首先帮琦璐解决,因为他们是共生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当然,超市与商家存在共生关系似乎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但事实上,这也给出了我们理解企业在网络圈中的生存模式,也可以自然地推广到其它情形。例如,韩保江(2000)从价值链理论分析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关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由于大企业、中企业、小企业都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优胜”,避免被“共同劣汰”,企业就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可以展开合作,企业间可以形成共生的网络。现实的理性合作也正在取代残酷的恶性竞争,而且合作的意识不仅仅存在于企业之间,而且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上。当然,更进一步,企业“共生”思想也可以用于解释企业群理论,即在企业群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了一定的主客互置的生态关系并形成为相对的、特有的群落环境(陆玲,2001)。显然,这个企业群生态系统是共生的系统。而共生或共栖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产生“剩余”即满足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