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东南地区投资环境分析

闽东南地区投资环境分析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自2001年以来,闽东南地区有多家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上市公司外迁,并且这一势头有延续之势。持续下去,对福建省的经济增长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福建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民营企业投融资环境。从投资地区格局来看,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发达,优于中部地区,较差的是闽西北部地区。地区之间投资布局的非均衡发展,进一步拉大了福建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2.2 闽东南地区投资环境分析

民营企业是福建省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形式,在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自2001年以来,闽东南地区有多家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上市公司外迁(10),并且这一势头有延续之势。如:福建运盛实业公司、天香集团、利嘉(福建)股份等企业已将集团总部由福州迁到上海;福建实达集团将生产基地从福州迁往安徽芜湖;不少知名中小企业也纷纷迁址上海,如:闽南地区的七匹狼集团公司在上海设立商务中心、劲霸时装公司、晋江爱都制衣公司等企业也把企业研发中心、信息中心、企划中心等核心部门从泉州迁往上海;浙江义乌“石狮一条街”、武汉“晋江一条街”、北京“莆田街”等的崛起,也印证了福建民营企业资本外迁现象较为严重的现实。据统计,截止2003年,福建在外省的民营企业经营人员近百万人,在异地建立商会组织64家,分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拥有企业会员一万多家。

众所周知,企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无外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销售或服务网络。这些要素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其在不同省市的分布并不均衡。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导致被边缘化的福建本土民营企业迁移至长三角地区的动因是(衣长军,2005):

第一,福建交通运输不便、远离内地市场等自然因素;第二,各地政府、企业之间博弈竞争越演越烈的社会因素。

经济学家钱颖一认为:“假设资本可以在各省市间自由流动,则财政分权将迫使地方政府之间展开竞争以吸引外资,其竞争的手段就是提高基础设施等投入以改善投资环境。”福建民营企业大规模外迁和资本外流现象,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资本高逐利和高流动的特性,而且也揭示出福建本地民营企业融资“瓶颈”日益突出的现状。

2004年7月,福建省社科联组织了“福建省百家民营企业调查”活动,在走访福建沿海五地市64家民营企业基础上得出结论:约有82. 54%的民营企业认为当前民营企业融资很困难或有点困难;90%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外部不可控的融资环境,即国内尚未建立针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多渠道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内还存在着种种有形和无形的“民营歧视”、“规模歧视”和“非公有制歧视”。福建民营企业资本外流与融资困境形成的悖论,在表明资金流向投资环境好、利润率较高的长三角地区的同时,深刻反映了闽东南地区民营企业投融资环境比较优势已开始逐渐弱化。持续下去,对福建省的经济增长势必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福建民营企业投融资环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民营企业发展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2003年,民营企业在就业、产值、投资和出口等方面分别占全省的80%、86%、62%和76. 7%;同时,民营企业也是福建海外投资的主体。福建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民营企业投融资环境。但是,近几年发生了民营企业大规模外迁现象,这说明了目前福建民营企业投融资环境仍然存在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

(1)民营企业投资结构不均衡,投资地区分布不合理。目前,民营企业在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情况,尤其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通讯、科教文卫、旅游领域等,以及国有产权交易领域的投资进入较少。据统计,2002年,福建省私营企业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数目比重分别是3.01%、37. 95%、59. 03%,注册资本比重分别是3. 13%、36. 37%、60. 50%,大量的民营企业进入第二产业,主要是食品加工、服装皮革加工、纺织业及非金属选矿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入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等。可见,福建民营企业在某些产业领域进入偏高,甚至有重复投资行为;而在一些优势产业领域进入深度明显不足,呈现出严重的投资结构不均衡状态。

另外,福建民营企业投资地区结构不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投资地区格局来看,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发达,优于中部地区,较差的是闽西北部地区。地区之间投资布局的非均衡发展,进一步拉大了福建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民营企业质量普遍不高,投资效率低,投资决策机制与管理方法有待完善。福建省是改革开放最早的省份之一,民营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投资规模普遍偏小,产品技术档次不高,有影响力的企业较少。2003年全国工商联公布的根据营业额大小排列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福建省仅有4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占0. 8%;无一家能进入全国百强(排名居前的厦门升汇纺织为193名)。而相邻的浙江省则多达183家,占36. 6%,进入百强有27家,进入前20强的有10家。因此,福建省急需通过扩大民营企业投资规模,做强做大福建省民营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有研究表明,福建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形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远远高于50%。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很难提高投资效益。在市场处于供不应求时,高投入与低效益的矛盾并不突出;而当市场处于供过于求时,矛盾就凸现出来。在改革开放“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福建投资效率分别是2. 17、3. 34、2. 05、3. 96,便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民营企业投资决策机制也有待完善。据调查,闽东南地区部分民营企业投资大都凭企业主经验决策,投资决策科学性较差,有17. 19%的民营企业投资决策由企业董事长或业主一人决定,即使是成立了项目决策可行性论证小组,但真正决策人还是企业主个人;在决策方法上,基本上采用静态的投资回收期和会计收益率等,很少运用NPV、IRR等动态科学决策工具;在投资管理方法上,民营企业很少进行“投资决策前”的可行性分析,“投资进行时”的再论证与“项目结束后”的分析总结,投资管理方法不够科学。

(3)民营企业投资所需的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福建民营企业对所在地资源供给总体上基本满意,但对供给质量方面满意度低。一是对劳动力供给数量与素质不太满意,劳动力成本偏高,2002年福建职工平均年工资为13306元,比江西省高出近50%。据调查,2004年,闽东南地区福州、泉州、莆田等地的中小民营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而一筹莫展,仅泉州就有20万缺口,且熟练的技术工人更是奇缺,“民工荒”已成为闽东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二是民营企业生产用地的审批严格且地价较高,扩展空间受到限制;三是融资环境欠缺,国内尚未建立针对民营企业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体系与银行信贷机制,民营企业融资难。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福建省内公路上的收费站点过多,尤其是2004年的道路反超载政策,使得民营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成本提高,再加上近两年来缺水缺电现象严重等,都给企业的生产造成很大困难,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投资的动力和效益。福建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的民营企业产业结构难以补偿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地价、电价与交通成本,使原有的福建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殆尽。因此,民营企业投资的转移反映了资本追逐利润,同时,也反映了闽东南地区民营企业生产要素供给的不足(12)

(4)民营企业投资所需的社会软环境服务体系不完善。福建地区民营企业投资软环境建设的不完善也是导致民营企业外迁动因之一。第一,政府的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权威的职能管理部门和信息服务机构来为民营企业投资提供信息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没有及时向民营企业传达公布,以致民营企业家对项目投资、投资前景知之甚少,影响了投资热情,或导致盲目投资。据调查,2006年因投资信息缺失、投资产业受阻导致福建民营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而被迫取消的投资占75. 3%。第二,政府产业市场准入制度限制了民营企业投资。由于《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要承担无限责任,因此,这两类民营企业进入的行业和经营的范围必然受到极大限制。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小民营企业最为广泛采用的组织形式,而我国《公司法》要求其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元(科技咨询型),一般的民营有限责任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为30万元,相对种子期、初创期的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比较高。虽然《福建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福建省将按照国民待遇对个体私营经济放宽投资领域,但实际上福建民营企业主要进入的是二、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科教文卫、金融保险等很少涉足;第二产业是制造业,主要投向劳动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领域,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制造业领域投资较少。第三,投资服务配套市场体系尚不完善。迫切需要专业机构对投资过程涉及到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土木建设、设计规划、法律法规、营销网络、战略策划等,提供相应的服务或代理。此外,民营企业投资权益保障的环境也不够完善。与国企和外企相比,民营企业投资权益保障的司法体制仍欠公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