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舞世界”并非神话

“龙舞世界”并非神话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周之内,演绎出超过3000亿元的成交量,11%的涨幅的神话。如今全球资本市场“与龙共舞”,又在创造神话,中国股市以2006年全年狂升飙涨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又以2007年开年后的跌宕起伏震撼全球资本市场。被称作“龙市”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效应正在展示,中国资本市场龙舞世界燃起了熊熊烈火,中国企业进军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上市融资又点起了星星之火,它的兴衰与荣辱已经不再为中国人专有而要与全世界共享。

“龙舞世界”并非神话

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源于金融泡沫爆破,美国人把未来的钱,把别人的钱都用完了。但在地球的另外一边,就在金融危机的前夕,中国经济经过一轮高增长,中国的老百姓、政府、市场,似乎都在经历着如何使用,如何让钱增值的“痛苦”。

在杭州,一位拿着定金去买房的购房人遭到了开发商的拒绝。理由很简单,等着涨价呢。这样的情况,同样还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钱太多了。所有的资金都在寻找出路。”法国巴黎百富勤高级经济学家陈兴动的一番话,道出了中国市场的特点,资金在源源不断地蜂拥而来。

从2005年年底股市复苏不到半年,中国股市整体已经上扬了50%。久违的神话故事在中国股市重演。上证指数在突破1500点后,三天后就一跃上了1600点。一周之内,演绎出超过3000亿元的成交量,11%的涨幅的神话。

资金似乎还在源源不绝地涌入股市。深圳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老总透露,他旗下的基金资产规模增长非常迅速,那时几乎每天都有大批资金进来。上投摩根在10天之内发行了60个亿;广发基金4天之内就发行了125亿元。

长江证券研究部估算,2006年资本市场看得见的增量资金供给将超过1500亿元。其中境外资金(不考虑战略投资者)约300亿元,境内增量资金约700亿元,保险与社保资金等合计450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26万亿元人民币,已达央行全年新增贷款2.5万亿元调控目标的50%,远高于历史水平。市场人士预计,有大量银行资金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进入了股市。

2006年以来,差不多每天都有10亿的资金进入上海黄金交易所。“五一”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5金每克收于175.58元,比“五一”长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11.13元/克;单日金价涨幅之大,是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5月11日国内夜市中,Au9999和Au9995两个现货交易品种盘中最高分别达到186.2元/克和186.5元/克,继续刷新国内市场历史新高。

涨!涨!涨!中国就像一个聚宝盆,资产在经济的狂欢中爆升,股市、楼市、土地不断跃上新的价格高位,冲破历史的记录,写下新的一页。而同样令人称奇的还有,在各个市场资金流不断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存款继续攀高。2006年一季度,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2万亿元。

中国股市1992年就达到过1500点,1997年再次上摸1500点,1998年、1999年逐年稳步上升,到2001年6月创历史新高2245点。这段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增长,股市反映经济面,平稳上升。但在2001年以后,股市与宏观经济发生了脱节。2001年6月至2005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辉煌时期,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4年至少增长40%,但股市却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

2005年6月中国股市跌至998点低位,创下八年来的新低。转机也就此开始,之后走上新一轮的升轨,升幅强劲。2006年始,在股改基础上,中国政府采取措施,五个部委决定扩大QFII(符合资格的外国投资机构)规模,允许各国的基金买上海和深圳的A股。尤其是允许QFII在06年1月30日后可直接购买完成股改或全流通发行的A股,不仅对中国证券市场构成正面的实质利好,也对中国境内的投资者吹起了冲锋号,境内多头资金加速进场。中国股市由此一路高歌猛进,上海综合指数不断创新高,在2007年头曾写下2975点的历史新高,一年半的时间翻了近两倍。

不断创造荣景的中国经济,以制造业输出“中国制造”产品的全球效应,用价廉物美的概念改变着世界经济版图。如今全球资本市场“与龙共舞”,又在创造神话,中国股市以2006年全年狂升飙涨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又以2007年开年后的跌宕起伏震撼全球资本市场。

被称作“龙市”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效应正在展示,中国资本市场龙舞世界燃起了熊熊烈火,中国企业进军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上市融资又点起了星星之火,它的兴衰与荣辱已经不再为中国人专有而要与全世界共享。金融界人士预期,不仅中国金融业的“中国制造”已经来临,中国新一轮吸引外资的磁吸效应开始显现在资本市场,并将以中国概念、中国价值实现“中国创造”,冲击全球金融版图。

中国股市设立时间不长,但却经常上蹿下跳、暴涨暴跌,因此2003年前中国股民常说:“中国股市既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而是猴市(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或者说是猪市(在朱镕基担任总理期间,股市走势受政策因素影响大)。”而2006年来中国股市狂飙突进,让人们惊为“龙市”崛起。

龙市,是来自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盼,来自对人民币升值的期待,也来自中国成为贸易大国的实力,以及中国万亿美元外汇的支撑。这都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可以有巨大的磁场和长久的效应。

越来越多的金融界人士相信,中国股市动一动,世界金融市场也会为之震一震。中国股市疯狂时,全世界投资者跟着疯狂;中国股市暴跌时,不少金融市场跟着遭殃。2006年中国股市不断攀升,香港股市也连升8个月,恒指升破20000点,香港股民笑逐颜开。不过,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沪深股市,在政府宏观调控、加息及政界高层泼凉水等诸多因素困扰下,1月31日出现了大幅下挫,沪深股市单日蒸发近4000亿人民币(约514亿美元),港股恒生指数亦一度暴跌451点。

中国股市大跌也波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在美国上市的国外公司股价在1月31日也整体下跌。中国公司的美国存托凭证(ADR)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纽约银行综合美国存托凭证指数下跌0.4%;纽约银行中国美国存托凭证指数下跌2.8%。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列车驶出了神州大地,承载着的已经不单单是中国人的梦,而是全世界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获利的梦想。

有两位国际重量级人物先后对中国股市提出看法,一位是量子基金创始人之一的罗杰斯,他认为中国股市已处在“歇斯底里的状态”,应当进行某种干预。另一位是前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他眼中的中国股市涨势如虹,应顺其发展,政府不要过多干预,应该放手让市场按其自身轨道发展。虽然两位大师的分析各具理由,意见各异,但有一个事实是不争的,即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引起国际关注,而中国资本市场对全球的联动性越来越强。

中国证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的上市公司通过国内外证券市场全年累计筹资5594.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97.17,其中A股市场IPO(首次公开发行)筹资1572.24亿元。这期间,更多的是海外资金蜂拥而入。中国有关部门批准的境外投入中国股市的资金不到100亿美金,但盛传通过各种管道入市的海外热钱已经超过800亿美金。《中国经营报》一篇《阴谋?阳谋?》文章指出:“800亿美元热钱涌入,并非来做庄中国个股,而是做庄整个中国A股。”中国股市已经不单是中国人的大餐,外资不仅要来分一杯羹,并且还要成为主导力量。

当中国股市热火朝天之时,中国概念在海外金融市场同样受到狂热追捧。2006年以来,韩国发展银行等机构发行的基金通过参与香港市场投资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引起韩国投资者强烈的购买兴趣。韩国证券新韩证券公司王永财表示:“我所了解的韩国投资者,去年投资中国股票的基金平均收益为六成五左右,投资印度的股票收益约三成三,而投资韩国股票的基金平均收益为-0.08%。”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是美国最大的公务员养老基金,已获准于今年1月1日起,可以投资中国A股市场和关联市场,而有QFII资格的高盛中国基金、盖茨基金旗下的中国基金也是近期美国投资者追逐的热点。《日本经济新闻》抽样调查显示,日本七成五五的投资者认为,中国股市是今后世界上最有希望的证券市场。

财华社创立于1998年,并于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是大中华区内的金融服务供应商。中国资本市场的火热景象,对中国金融信息的需求增加,也使财华社的业务更为忙碌。余刚说,中国经济及资本市场的蓬勃,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财华社的有关中国概念的信息备受关注,全世界大部分对冲基金都成为财华社的客户,“有关中国企业发展、财经新闻的客户订阅销售量,近一年多增加了一倍多”。

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是明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上海证券分析师梁灵九表示:这是必然的。中国前25年的改革缔造了制造业的神话,加工工业在全球化中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必然需要资本的支撑。“人民币升值是中国货币国际化的一个过程,被国际市场普遍期待,让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流动资本接轨有了基础。这种原本纯粹由中国人玩的市场随着金融业的开放而多元化了。”

尽管中国股市是泡沫还是香槟的争议不断,尽管有股民在大跌市中损失惨重,不过市场仍然传颂着中国股市十年黄金时刻,市场更愿意相信,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龙市”还将繁花似锦。

根据历史经验,股市狂飙,大量资金会自房地产市场和债市涌入股市,从而导致房地产市场和债市失血。但是,这一次,历史经验似乎失灵了。2006年一季度,北京房价同比上涨14.8%,深圳涨了20.62%,广州上涨14%,即使是去年因宏观调控而一度低迷的上海房市,3月份房价也比2月份上涨了18.3%。

中国概念在2006年热得发烫,而房地产业则是热上加热。根据6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预计,06年1—5月,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中,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异常惊人,高达89.9%。外资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温的关键因素。在中央紧缩“银根”、紧缩“地根”双重政策出台后,国内房地产商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一些房地产集团谋求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上市的传闻不断。而实力雄厚的境外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高盛、麦格理(澳)、花旗、ING(荷)等顶级跨国投资公司,恰恰把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利空”视为自身进入的“利好”,迅速加快向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军的步伐。

6月,商务部联合国家外汇管理局又下发《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批和监管的通知》。通知强调,外商投资内地房地产项目必须通过审批。更复杂的审批程序可能导致一些潜在收购暂时中止,且政策对完成审批程序设立了更长的时间。

而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中国资产市场依靠升值期望以弥补资产的低运营回报。人们买资产是因为相信他们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人。如果资产运营回报很好并且资产价格在估值水平不升的情况下可以上升的话,这种想法是没有问题的。而当资产升值仅依赖于估值膨胀,这就是金字塔游戏,即泡沫。”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友焕2007年初通过访问地下钱庄操控人得出的调查结论:估计有3000亿元人民币数额的外资通过非正常途径进入到中国内地,正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暗自潜行,并且有“弃股炒楼”的迹象,进一步把房价推上新高。

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认为,外资在内地房地产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15%。截至2006年11月,境外房地产基金对内地20个房地产项目投入了16亿1300万美元。而仲量联行的报告认为,200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交易额达到了90亿美元,增幅高达69%;其中,来自海外全球基金的投资比例便高达60%,增幅约55%。除此之外,大量的直接投资,包括香港的地产商资金,进入内地房地产。

2007年4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表明,2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高达5.9%,特别是深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涨幅接近10%。德国一家报纸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已经远远高于欧美很多同类城市,如果考虑到实际货币因素,可能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德国的杜塞尔多夫、科隆这些房价最高的城市,即使在绝对黄金地段,每平米2000欧元以上的房子也是极为罕见的。北京和上海甚至还出现了每平米7万元甚至10多万元的天价住宅,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多年蝉联世界物价最高城市东京市中心精装修公寓的价格。

房价上涨要追溯到“温州炒房团”行为。“温州炒房团”一词在2004年在媒体上出现。自90年代后期,温州这个城市就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温州人以商人的雄心和团结,在中国掀起一次又一次有争议的商业活动。从2001年开始,温州人浩浩荡荡地进入杭州、上海等地,置下一栋栋商品房。一些来自内陆地区的工人专职替温州人排队购房赚薪水,成为许多沿海城市人当年常见的情景。

虽然上海市很快出台了遏制楼市炒号炒楼的措施,但温州人的行为还是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当时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温州人炒房的资金量还不足以影响整个中国的房市,但会触发后续资金,包括国际游资的进入,从而快速抬高房地产价格。看来,这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以往商品房完全是个人消费品,今天已演变为一种投资,甚至是一种投机。

2006年7月,中国出台了《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加以限制。商务部不久前也要求严格限制外商投资房地产。但是,基于当前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热钱的流入很难控制。因此,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将维持以下格局:国内资金追逐房地产市场利润,引发外资加入,强化国内资金进入房地产。

南京某新城区开发商大量囤房炒房的现象很普遍,各类违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当地两个楼盘连手上调房价,每平方米一夜间增长了1000元,也促使周边房价竞相攀高。

各国的经验表明,房地产业发展是否正常将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兴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了日本金融体系动荡,并使日本经济重创。日本医治这一创伤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直到近年才摆脱其阴影。

新一轮全国性房价上涨的同时,土地成了抢手货,令地产商为难的是,拿不到地,很可能会被淘汰出局,但多拿了地,又意味着要承担诸多风险。

近年来,中国地价持续上涨,全国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从2002年的106.9逐年攀升至2007年的112.3(上年同期价格为100),而2008年第一季度则再创新高,达到了116.5。不可否认,近年地价的持续上涨是城市化加速及经济发展引起土地价值提升后在交易价格上的必然体现,是土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回归。但地价上涨的长期性及不稳定性也反映出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着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予以适当调控。

早在2001年,中国开始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收购储备机构成为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者。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之外还辅之以招拍挂,招拍挂下“价高者得”,以保证地方政府成为土地出让收益的最大受益者。但客观上“价高者得”的成交规则,在土地供给紧张的局势下,直接推动了地价上涨。拍卖地价不断创出新高,以致很多新拍出的地价比周边正在卖的楼盘房价还高。

2007年第一季度土地交易价格上涨9.8%,是上年第一季度以来土地价格的最大涨幅,比起2006年拍挂出让土地面积、价款分别同比增长16.3%和30.5%。湖南长沙拍出的“天价地”——新河三角1177.8亩土地以92亿元高居“全国地王”宝座,当时引起市场轰动。但纪录很快被刷新。2007年6月21日下午,浙江绿城让上海楼市吃了一惊。仅仅五六分钟的时间,新江湾城D1地块不到9亩的土地,便以12.6亿元的“天价”落入浙江绿城手中。掐指一算,楼面地价就在12509元/平方米。

股价、楼价、地价,中国经济狂宴中的大餐,热钱不断投入,资产不断膨胀,似乎展示着中国正在成长为经济巨人的发达肌肉,要撼动称霸全球的美国和美元霸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