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手持美元,右手握商品

左手持美元,右手握商品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人“左手持有美元,右手握着商品”,可谓左右逢源。更由于该体系确认了美元是国际清偿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因此,美元也就成了其他国家手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他们坚持认为,美国过去三年中的支付赤字和黄金外流可能迫使美元贬值。由于美国的黄金储备再降至121亿美元,而短期外债增至331亿美元,致使市场再掀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于是,各国转向美国兑换黄金以弥补损失。

左手持美元,右手握商品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尽管在当时对欧洲战后的经济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这一制度赋予了美元独特的霸主地位,为日后美元的无节制膨胀——滥发滥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众所周知,自“一战”后,美国一跃而起成为世界首富之后,美国人就一直为追求“自由贸易”而不懈地奋斗着。即使在为战火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提供援助,也未曾忘记待胜利后回报给美国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恰恰满足了美国人的这一终极“需求”。因为,金融制度的介入,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客观上为贸易的全球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现代经济的全球化才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二战”根本改变了世界的格局,美国借战争所形成的雄厚实力使其获得了超然的地位。“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受重创,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却远离战场,未受到战争的破坏,相反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和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因此,在战后无论是美国商品还是美元一时都成了国际上的“抢手货”。战后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几乎为世界提供了二分之一的生产与生活消费资料,美国商品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同时,美元作为国际主要清偿货币和储备货币也必然成为国际贸易间的“紧俏货”。

美国人“左手持有美元,右手握着商品”,可谓左右逢源。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却将美国的这一优势法律化、制度化,以保证其长期甚至永久地掌控世界经济。因为,该体系将世界其他货币以固定汇率的方式与美元捆绑,然后再将美元与黄金捆绑,由此构成一个“货币连环套”。更由于该体系确认了美元是国际清偿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因此,美元也就成了其他国家手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这正如当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曾尖锐指出的那样,“美元特权”是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不用像其他国家那样为外汇储备减少而苦恼,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换句话说,“一股独大”的国际铸币权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战后美国经济曾经走过50至60年代的“黄金岁月”。在此期间,美国的GDP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这些经济成就的获得,显然离不开战后美元的优势地位,利用这一优势美国不断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并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从中获取巨大的超额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原先为协调各国汇率,保持国际金融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战后欧洲经济的复苏渐渐地暴露出它的先天不足。同时,当年戴高乐将军的担忧也逐渐被美国的所作所为证实。美国利用全球独有的“美元霸权”,不断吮吸着世界财富。终于,1960年即仅仅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16年便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

1960年10月爆发的第一次美元危机,是由于欧洲各国担心日益蔓延的美国财政金融危机将迫使美元贬值,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挤兑美元、争相抛售美元股票和抢购黄金的浪潮,该浪潮几乎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市场,使得黄金的美元价格在短时间内达到空前高峰。特别是在伦敦市场上发展到一个高潮。1960年10月20日,伦敦市场每盎司黄金的价格上涨到40.6美元,比开始时的价格上涨了将近5美元。这比美国官方规定的黄金与美元的比价:每盎司35美元整整高出了5.6美元。当时美联社经济评论员道逊在评论这种情况时说:“伦敦和其他地方抢购黄金的新风潮牵涉到美元的威信和对美国经济趋势的怀疑。”而在此前,抢购黄金的风潮已在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市场上蔓延。巴黎金融市场上金价格上涨到每公斤6150新法郎,是1952年3月法郎比值暴跌以来的最高点,比之前每公斤黄金价格上涨了500新法郎以上。在意大利的米兰,每公斤黄金价格也涨至770万里拉,比几年来黄金平均价格上涨了10%左右。在联邦德国的法兰克福,每公斤的黄金价格一夜之间由5105马克涨到了5500马克。甚至在美国国内,也发生了抢购黄金潮。10月20日在纽约市场上卖出的黄金总数达到2000万美元以上。但是,还有许多要求得到黄金的人未能得到满足。道逊在谈到这次抢购黄金的风潮时还指出,西欧有些银行家希望把美元储备转换成黄金,某些人认为美元现在已不是曾经一度那样的最强硬的货币了。他们坚持认为,美国过去三年中的支付赤字和黄金外流可能迫使美元贬值。这次世界范围内的抢购黄金的风潮使得美国金融巨头们大为震动。纽约银行界的主要领袖在得到消息后立即会见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逊,要求美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制止这一风潮的发展。美国财政部随即发表了一项企图稳定人心的声明说,继续维持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比价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立场。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美国对国库中的黄金持续外流越来越感到不安,这种黄金外流的情况使得全世界都不能肯定,美元是否能够保持它在世界货币中的价值”。全世界出现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实际是美国在经历了1958年的战后第二次经济危机后,工业生产下降了14%,黄金储备由战后的400多亿美元降至178亿美元,而短期外债却高达210亿美元,黄金储备已不足偿还债务,市场对美元信誉发生动摇。

此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是连续不断地暴发着美元危机,直至“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最典型的有三次:其一是1968年3月爆发的美元危机。由于美国的黄金储备再降至121亿美元,而短期外债增至331亿美元,致使市场再掀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金价迅速上涨,黄金总库大量抛售黄金,从1967年10月至1968年3月共损失黄金34.6亿元。于是,各国转向美国兑换黄金以弥补损失。其二是1971年5月欧洲市场爆发的大规模抛售美元风潮。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此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处于转折时期。由于越南战争耗资巨大,加上长期赤字财政的后果开始显露,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不断加重,美元危机由此出现。此次抛售美元兑换黄金的浪潮最终迫使美国政府于当年的8月15日宣布,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按黄金官价(每盎司35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8月18日,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7.89%。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实际上已倒塌。其三是1973年1月,大量美元在欧洲再次被抛售,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2月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在欧洲和亚洲的大量“无主美元”大规模地冲击金融市场,使得西方国家纷纷取消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同时,就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当年,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利用“石油武器”,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形成所谓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价格便宜的石油是战后西方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一旦油价大幅度上涨,便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进而引发了经济危机。1979—198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先后将英国、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卷入。这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各国的生产长时间地大幅度下降。整个西方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其中美国汽车工业下降幅度更高达32%。同时,股市暴跌,企业破产严重。1974年12月,美国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英国的股市更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72%,甚至超过了30年代大危机的幅度。危机所造成的失业人数创下战后最高纪录。1975年,西方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1448万人,当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2%。危机还造成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且使国际贸易状况恶化。由于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西方国家除联邦德国外,都因为石油付款大增而产生国际收支逆差,逆差的总额共达392亿美元,曾经一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的日本,在经济危机中也出现了52亿美元的逆差。与此同时,世界贸易总额在1975年减少了6%。

此外,这次由石油危机引发的西方经济危机形成了较长时间的“经济滞胀”。所谓“经济滞胀”,是指7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60年代的一半,特别是当危机过后,经济回升仍极其缓慢,长时间萧条而难以进入繁荣。并且,萧条又与通货膨胀共存。危机期间,英国通货膨胀率曾高达24%。危机过后各国的通胀率仍居高不下,美国的通胀率甚至还在上升,1979年消费物价上涨年率达13.2%。70年代的“经济滞胀”使西方各国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固定资本投资不振,生产停滞严重。这一切又造成了失业率居高不下。1975年危机过去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仍在1700万人以上。在西欧,失业的人口甚至还不断增加,1975年西欧失业人口为520万,而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710万。

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以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他的讲话导致了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

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攀高,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例如,在1980年初把钱存到银行里去,到年末的实际收益率是负的12.4%。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短期实际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收益率)从1954年至1978年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至1984年间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飙升,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

从1970—198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不难发现,美国经济已陷入泥沼难以自拔。曾经被捧为经济拯救“良方”的凯恩斯主义也悄然退出了经济舞台。1980年11月美国共和党候选人里根当选美国第40任总统。随之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向全国发表的电视国情演讲中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这才逐渐使美国摆脱困境,经济步入复苏。

而从“二战”之后的美元历史看,美元则更是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贬值危机:第一次危机爆发于1960年至1973年间,美元受到来自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复苏的挑战,出现大量抛售美元,购入黄金的现象,最终迫使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从而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第二次危机爆发于1985年至1987年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并受到当时主要经济体日本和欧洲经济的崛起,再次迫使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尤其是日元出现大幅度贬值。此后,美国从净债权国沦落为净债务国。第三次危机始于2002年,美元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欧元区的建立,又一次跌入了新一轮贬值周期,直至2007年由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导致美元信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轮起于2002年的危机,至今美元指数的最大跌幅已超过60%。更为严峻的是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元下跌,不仅加剧了美元贬值,更对目前既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了冲击。

因此,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取得全球无可争议的霸权地位后,其真正的“蜜月期”仅仅维持了16年,而从1960年开始便难以遏制地运行在漫长的“贬值通道”中。甚至可以说,“二战”后美元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不断贬值的历史。但是,最令人担忧的是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近30余年中,美元挣脱了“黄金”束缚,却依然维持着国际主要交易结算货币和外汇储备资产的独特垄断地位,即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一个以美元霸权为主导的,多种汇率制度共存且不稳定的体系,这种格局不仅注定了美元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世界经济因美元危机而引爆全球性危机的风险。事实已经证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的一切重大现象几乎都与美元币值的变动有关。美国,正是利用美元得天独厚的“霸权”,不仅毫无顾忌地吮吸着全球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而且借助美元霸权牵动和制约着世界经济的走向。今天,当次贷危机最终引爆全球金融危机时,人们更清晰地看到,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内,以一国货币为世界主导货币的运行体系不仅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在国家非均衡发展下国际间汇率的有效性与稳定性,而且当汇率不断偏离真实经济所积累的风险时更可能成为集中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今天,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60余年后,再来回顾美元在这60年所走过的路,更能发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哪个经济体或国家经济崛起、振兴,美元就被迫向其对应的货币贬值,以平抑日见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说到底就是,美国对长期贸易赤字的承受力与资本流入的可持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