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盈余管理的理论解释

盈余管理的理论解释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盈余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委托—代理关系的重大影响。委托人和代理人共同的利益导向,促使他们联合起来维护共同的利益,运用盈余管理。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矛盾导致他们之间为维护各自的利益进行斗争,只要企业有不同利益群体和利益影响,就不能阻止盈余管理出现。股权资金的较低资产专用性使得管理者偏好股权融资,而股权融资与会计盈余的高度相关性,使管理者为能够让上市公司达到股权融资的标准产生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解释

1.盈余管理契约理论解释

根据代理理论,委托人为了激励代理人以最大努力实现其最佳利益,必须根据代理人所付出的劳动及实际成果确定代理人的业绩,以此为依据付给代理人相应的具有激励性的报酬。盈余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委托—代理关系的重大影响。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会尽力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会受到其他人的制约。现代企业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为特征,以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委托人委托代理人管理企业,付给酬金,并根据经营业绩施以奖罚,代理人得到授权经营企业,并得到相应报酬。委托人和代理人共同的利益导向,促使他们联合起来维护共同的利益,运用盈余管理。如为了取得纳税上的利益而尽量递延收入,为了筹集资金而修饰流动比率等。此外,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企业的所有者一方面授予代理人管理权,另一方面又担心代理人侵吞企业财产,加之现代企业的股权相当分散,管理当局的影响越来越大,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矛盾也会促使管理当局使用盈余管理,争夺股东的利益。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矛盾导致他们之间为维护各自的利益进行斗争,只要企业有不同利益群体和利益影响,就不能阻止盈余管理出现。

2.盈余管理产权经济学解释

按照Jesen和Meckling(1976)对于企业的定义,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只是法律上的一种虚构,其职能是作为个人之间的一组契约充当联结点。或者说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结”[92]。这一组契约的参与人可能包括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员工、政府、税收部门、消费者、供应商、社会公众、群众团体等各类利益相关人。不同利益关系人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函数,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一方面,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本是否能保值、增值;管理者关心的是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管理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们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的责任,因而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由于管理者和所有者目标函数不完全相同,并且管理者的地位较其他利益主体有独特之处,这就决定了管理者在处置和使用企业资产时,很可能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去使用这些资产。管理者的这种目标偏离行为及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管理者事实上拥有企业控制权的大小。由于拥有控制权能给管理者带来大量隐性的货币及非货币收入,因此管理者拥有的实际控制权越大,就越有可能站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立场上过度使用企业的资产为个人谋福利,进而损害企业的利益。二是公司控制权内外竞争机制的健全程度及有效性。内部机制包括管理者之间的竞争、董事会的控制功能、大股东的监督。当内部机制无法解决问题时,就要借助接管、收购、代表权竞争等外部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65%的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股权高度集中使得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几乎完全支配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而且上市公司中内部董事的平均比例达到了67%,20.4%的公司甚至达到100%,其中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比例达到47.7%[93]。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作为大股东代表的管理者事实上拥有了企业的控制权。管理者拥有的实际控制权越大,就越有可能站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立场上过度使用企业的资产为个人谋福利,因此上市公司中管理者有着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同时,在股权分置条件下,占总股本比重较小的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上的买卖不能或基本上不发生控制权的转移。加之破产机制、兼并机制、经理市场效率残缺,外部股东对企业行为与经理人的约束相对弱化,“用脚投票”机制无法实现,中小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股权资金的较低资产专用性使得管理者偏好股权融资,而股权融资与会计盈余的高度相关性,使管理者为能够让上市公司达到股权融资的标准产生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3.盈余管理信息经济学解释

信息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传递的阻隔和不对称是世界股票市场的普遍特征,是各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所处地位不同造成的。管理者对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有十分准确的了解,投资者作为委托方,对上市公司只能掌握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为上市公司管理者实施并掩饰其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代理人总是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优势往往内涵经济价值,当这种信息为盈余信息时,代理人便有动机采取盈余管理行为,将信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