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汇率制度改革会影响一国经济总体的变化,改革成功将会给一国带来更快的发展契机,然而改革失败会给一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相对快速增长,“双顺差”和外国大量投资大量进入,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构成货币的强势经济基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政策已经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显得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世界各国经济而言,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考因素。

第二节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

一、汇率制度改革内、外部原因

汇率制度改革会影响一国经济总体的变化,改革成功将会给一国带来更快的发展契机,然而改革失败会给一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日本在1985年广岛协议之后经济的长期萎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举措一经公布就引起各方面的争论和思考,很多学者和专家就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之所以进行如此大的变动,单纯是因为国际社会的强烈呼声,中国迫于压力改革是一项不明智之举,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损害,中国可能会重蹈日本经济衰退的覆辙,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沼。然而,中国的改革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不同于日本当年的变革,更不是由于面临压力而做出的一种妥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有根据的,是一项顺应经济发展的自然举措。

1.内部原因:原有汇率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1994年以来的较为宽松地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也进一步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原有固定汇率制度成本较大。首先,在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下,由于美元实行的是自由浮动制度,为了保持盯住美元,人民币必须随着美元升贬值而硬性地变化,可谓受制于人。如2002年随着美元对日元以及欧元的升值,人民币也对日元和欧元升值。这种强加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外部冲击不利于中国对日本、欧洲等一些非美元国家的贸易和投资,降低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反之亦然,如果人民币硬性地随着美元贬值,就会使大量的国际游资汹涌而入。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无法根据国内经济结构变化完成对人民币汇率调整的需要,人民币汇率变动完全取决于美元的汇率变动,从而与本国的经济情况脱节,导致汇率对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干扰。由于美国和中国经济周期不一致,各种的经济状况都会存在差异和不一致,所以这种汇率制度给我们的经济发展会带来一些不良冲击。其次,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了削弱。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下,我国政府有义务在固定的汇率水平上按市场要求被动地买进或卖出外汇,不能够完全自主地控制货币供给。

(2)原有汇率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相对快速增长,“双顺差”和外国大量投资大量进入,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构成货币的强势经济基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政策已经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显得格格不入。

首先,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选择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除中国以外,GDP规模都较小,而发达国家或者说GDP水平较高的国家,都会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在GDP总值排名前20位大经济主体中,实行独立浮动制国家为10个,占50%;欧元区六个国家,占30%;管理浮动制国家有2个,占10%;货币局制度1个;固定汇率制1个,即中国。这表明:经济规模大的国家,绝大多数会选择独立浮动,较少选择管理浮动,仅个别国家选择选择固定汇率制度,中国目前的发展势头,虽不至于归为发达国家之列,但绝不属于落后发展的国家,因此从我国经济实力考虑,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应该进行变革。

其次,与经济发展目标不相匹配。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个经济转轨国家。解决很多阻碍发展的制度方面的困难和缺陷,需要靠经济的增长,最后逐步化解制度的问题。即使一些制度上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只要有相对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制度性问题不至于激化,可以留到以后慢慢解决。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将宏观的经济增长和稳定放在突出位置上,汇率制度选择是实现这个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按照三元悖论,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之中,只能取其二。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汇率制度属于追求货币政策独立性并坚持固定汇率制度,严格限制资本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这使得货币管理者还未面临“三难抉择”的窘境。但是,从长期来看,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资本市场会逐渐开放,如果我国不能逐渐向汇率浮动方向变动,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将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并且由于当前仍然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我国也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2.外部原因:原有汇率制度受国际舆论影响严重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我国进入了全方位迈入开放经济的时代,当前国内外各界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争论异常激烈,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外贸发展迅速,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世界各国经济而言,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考因素。

(1)世界需求的不足和结构的不平衡。自2001年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纷纷陷入衰退,整个世界经济滑入低谷。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其经济在历经了八年持续增长后,随着高科技产业泡沫的破裂而陷入衰退,2001年底,美国失业率高达7%,之后发生的“9·11”事件更是雪上加霜,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日本经历了金融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严重的结构问题令经济持续十多年低迷,至今也未有起色;欧洲地区经济近年也不景气,失业不断增加;昔日生机勃勃的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还未完全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拉美国家经济则因金融与债务问题,发展速度大不如前。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与不平衡的结构缩小了世界经济的政策空间,贸易摩擦不断,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施压对象。

(2)力避授人以柄。我国经济的相对快速增长构成了货币强势的经济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7%的高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总量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形成了人民币走强的基础。当前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出现的“双顺差”,构成了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强的因素。外国投资大量进入,尤其是大量游资迂回进入我国,更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上关于人民币汇率争执的焦点就是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一些发达国家认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顺差,因此紧逼人民币升值。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出现扩大的势头,国际收支进一步失衡,引发与美国、欧盟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据有关材料,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从2004年的800亿美元扩大到2005年的1147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顺差使欧美这些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纷纷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条款纷纷启动。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成员方反倾销立案中涉及中国产品的调查占总数的1/7左右,中国已经连续九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发达国家占对华反倾销案的一半,美国和欧盟又是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主体,高达75%。而美国又以对华反倾销案件最多、征收反倾销税最高而“荣登榜首”。由于美中贸易逆差问题持续,美国制造业以及国会将其归咎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美国参众两院已有议员提案要求中国政府让人民币升值,否则将对中国进口美国产品苛征27.5%的关税布什在演讲中要求中国政府尽快改变人民币汇率政策,白宫经济顾问福布斯甚至表示,现在就是中国采纳弹性汇率机制的适当时机。迫于这些压力,我国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以维持国际经济关系的正常健康发展。

在国际贸易关系中,中国必须积极争取应得权益,迎战贸易保护主义。与此同时必须改革现有体制中的不合理成分,主动应对来自贸易摩擦的国际压力,使那些所谓中国利用汇率获取贸易优势的说法不攻自破,而不致授人以柄。

二、汇率制度改革遵循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

2005年6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6届欧亚财长会议上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个原则。

1.主动性

在2005年G20及第17次中美经济委员会会议上,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明确表示汇率制度是一国主权的选择。各国都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状况自主选择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中国并非“操纵汇率”或“货币操纵国”,而是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时机、内容和方式。中国对人民币汇率改革持积极主动的姿态,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稳定,2005年全年GDP增长超过9%,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每年需安排就业达2400万人,外贸进出口增长迅速,同比年增长20%以上,外贸依存度超过80%,其中对美国为10%,企业对汇率改革承受力适度,建立在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框架内的金融体系正在构建与完善,对金融市场监管水平正在提高,同时还要考虑国有银行政策、金融工具创新外汇市场供求状况以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正确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积极主动改革,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金融改革,金融安全维护,而且关系到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与稳定。

2.可控性

对汇率制度改革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的不利影响。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后,扩大汇率的灵活性是各国汇率改革的普遍现象。当前在美元贬值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国际“热钱”投机活跃,短期资本流动如房地产投资扩大。为控制短期资本和更多的“热钱”流入,有必要严格管制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可控并非操纵,而且要加强管理,调整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管理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央行对外汇市场适度干预,调节本外币供求,针对我国高达40%以上的居民储蓄率,调整利率水平,确定市场基准汇率,在市场供求的基础上,参考“一篮子”货币确定,适时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一篮子”货币着重考虑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权重,作为篮子货币选取及权重确定的基础,美、欧、日、韩等目前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那么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也自然成为主要的篮子货币,还要适当考虑外债来源的币种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因素,以及经常项目中一些无偿转移类项目的收支。这样可全面反映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变化,有利于应对美元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

3.渐进性

既要考虑当前的状况,又要着眼长远的改革和发展,循序渐进,确定中短期和长期目标,稳步推进,分步实施。完善机制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而不是汇率水平的简单调整。同时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操作,完善汇率的决定基础、矫正汇率形成机制扭曲、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增加汇率的灵活性、改进汇率调节机制。中短期目标应确定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长期目标应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浮动区间,发挥国际收支的杠杆作用,同时应保持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存在中美贸易逆差、美国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和财政赤字,美国盯住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美国经济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对外资仍有巨大的吸引力,资本项目将会继续保持净流入,这些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空间。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可做。必须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面向市场、更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三、汇率制度改革的评价

这次改革意义在于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次性上升了2.1%,并将允许人民币渐进式升值。人民币汇率将参考一个没有披露的货币篮子进行调节,货币篮子不可避免地以美元为主导。这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的意义远远大于人民币简单升值或贬值的变动,最重要的是,央行根据需要调整汇率制度的大门现在已经打开了。格林斯潘评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时曾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使用浮动汇率制度改变了原有盯住美元固定汇率制度下随着美元升贬值而硬性变化的弊端。并且细心的人会注意到此次汇率制度改革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而不是“盯住”“一篮子”货币。其区别在于“参考”“一篮子”货币是联系多种货币,同时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形成有管理的汇率制度,保留了货币当局对调节汇率一定程度的主动权和控制力,有利于央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形势,对人民币市场的名义汇率与货币篮子综合汇价之间的偏离,予以适时适度的调整。并且,央行公布的3‰的浮动幅度并不意味着人民币汇率今后总是单边向上变化的,而是可上可下的双向变动。对于投机资本来说,汇率波动的风险是比原来大了。目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应对投机压力的能力显著大于1997年以来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度。

(2)我国适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体现了作为大国积极主动作为,促进了国际经济关系和谐的智慧,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的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的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因此,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助于为贸易谈判创造良好条件,减少与贸易伙伴国贸易摩擦,理顺各种贸易关系,将使国际贸易更为顺畅,中国也将在这个过程受益。

(3)此次汇率机制改革不仅在对第一步的操作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和设计,而且在于有进一步的配套措施。2005年8月2日央行发布《关于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8月8日,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扩大了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了外汇市场询价交易方式,开放了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使外汇市场建设在短期内突飞猛进。

然而,此次汇率机制改革后前景依然充满变数。首先由于此次汇率升值的幅度很小,升值压力并未消除。这在多方面都有体现:最近美国国会又在向中国施压,重提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制造业协会也紧随其后,这方面的争端还会再起,日前美国财界四巨头来华参加G20会议,汇率问题仍是重要议题。按照目前的态势,考虑到汇率升值影响的显现和贸易摩擦的因素,2006年会出现出口下降和进口上升的情况,比如,分别从2005年预计的29%和18%左右变为20%~25%,贸易顺差将达到1169亿~1217.5亿美元。即使出口增长降至20%,进口增长升至25%,贸易顺差还将达到835亿美元。这时,央行也许会再次考虑汇率升值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汇率操作上有所谓“超调”理论,2%的升值幅度明显不足,不仅不能消除升值预期,反而会刺激资金流入,增强升值预期,再加上美国进一步施压。于是,有人认为中国将会步日本的后尘,出现一个汇率不断升值的过程,重演中国版的“广场协议”。对此既不能过分看重,也不能掉以轻心。首先,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确实不小,但将日本经济陷入10年衰退的原因全部归罪于汇率升值也言过其实。日本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与日本的宏观政策操作失误有关,也与日本的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制的关系很大。就前者而言,1985年2月签署广场协议,当年9月日元开始升值,1986年初,日本经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萧条,GDP增长下降,日本有关当局判断失误,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1986~1989年,连续6次降低贴现率(基准利率),从6%降至2.25%,在1988年“黑色星期一”以前,美国、德国提高了利率,日本晚了一步,“黑色星期一”发生后,日本想升息又被美、德劝止,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也是扩张的。于是大量过剩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泡沫迅速膨胀。就后者而言,日本的企业间相互持股、主办银行制度以及银行、企业和政客之间形成的所谓“铁三角”关系,造成了严重的代理问题,包括企业与企业以及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代理关系、金融机构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代理关系、监管部门内部的代理关系等,因而在日本经济中,几乎所有人都是用别人的钱,银行疯狂贷款,银行、企业、信托基金无节制地投资,政府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相互勾结,腐败丛生,大肆寻租,于是造成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把日本经济送入10年衰退。而目前中国的情况与广场协议时的日本也有相似之处。同时中国也处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和腐败寻租;并且,中国金融业巨大的不良资产,也存在着汇率贬值的因素,可以说形势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必须时刻警惕“广场协议”的教训。

本章小结

本章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所经历的八个阶段:物价对比法(1949~1953年)、稳定汇价(1953~1973年)、“一篮子”货币定值(1973~1980年)、贸易内部结算价和非贸易双重汇率(1981~1984年)、单一汇率制(1985~1986年)、外汇调剂市场开放,重新形成双重汇率(1986~1991年)、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2005年)、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至今)。分析了最近的汇率制度改革的原因在于原有汇率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并且受国际舆论影响严重。并且评价了此次改革所带来的积极方面以及汇率制度改革后的前景。

思考题

1.为什么固定汇率制度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2.为什么说中国的货币管理者还未面临“三难抉择”的窘境?

3.为什么中国采用参考“一篮子”货币而不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4.简述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原因。

5.请结合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实践,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