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银行保险市场波动性分析

中国银行保险市场波动性分析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02~2005年,中国寿险业的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11.8%。广大个人客户在银行网点办理存储业务时可十分方便地选择银行代理产品,购买保险服务。在我国金融行业中,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业务总量均居首位。银行保险产品在2004年第4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客户开始对银行保险失去兴趣,转向银行定期储蓄、国债、人民币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诸多替代品和其他回报率更高的产品。3.保险业主动限制银保业务增长。

第四节 中国银行保险市场波动性分析

从2002~2005年,中国寿险业的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11.8%。但银行保险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剧烈的增长波动。银行代理渠道保费收入在2002年以来短短4年半的时间里,就经历了两次增长高峰,一次增长低谷。第一次增长高峰发生在2002年第3季度,第二次增长高峰发生在2006年第1季度。第一轮增长波动大,时间长,增长率经历了从613%~1189%,然后大幅滑落到2003年第3季度的72%。随后经历了4个季度的15%以下的低速增长,并于2004年第4季度开始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到2005年第1季度进入负增长的最低谷,增长率为-14%,2002~2004年这短短3年的增长可谓大起大落。银行保险在2005年第3季度又恢复了第二轮的正增长,此轮增长波动幅度较上一轮为小,但也经历了从41%到101%再到46%的波动幅度。

img101

图9-3 2002~2006年上半年银行保险保费季度同比增速

一、第一轮增长高峰

第一次增长高峰发生在2002年第3季度,其产生的原因为:

img102

图9-4 2002~2003年第一季度的银行保险保费同比增速

(一)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对银行保险的发展有利

中央银行因通货紧缩压力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加权平均拆借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主要指标之一,从2000年1月的2.62%一直下跌到2002年8月的1.97%。

img103

图9-5 2000年1月~2005年12月加权平均拆借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

受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1999年的2.25%下降到2002年的1.98%的影响,银行储蓄吸引力有所减弱,银行面临资金分流压力,保险业的融资及增值功能有所增强,为银行代理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另外,代理银行可以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存款协议,使得分流到保险公司的存款又回到银行,这也使得银行对于发展银行保险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表9-2 1990~2005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

img104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与银行储蓄相比,保险产品具有税收优惠的政策优势。在我国购买银行代理人身保险产品的收益可以免缴个人所得税,相对而言,储蓄存款尚需缴纳利息税,从而,银行代理人身保险产品具有成本优势,对客户产生一定吸引力(陈文辉,2005)。

(二)银行渠道的特点为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网点优势。当时的全国商业银行(含邮政储汇部门、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网点已接近18万家,平均不到1万人有1个银行网点,在大、中城市,人均银行网点数量相对更高一些。广大个人客户在银行网点办理存储业务时可十分方便地选择银行代理产品,购买保险服务。

2.信誉优势。在我国金融行业中,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业务总量均居首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客户对银行的总体评价相对较高,银行具有较好的信誉度;寿险公司通过银行代理销售人身保险产品,如运作良好,不仅可以促进银行代理业务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保险业诚信度的提高。

3.成本优势。在规范经营的条件下,与个人营销、团体直销渠道相比,银行代理渠道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原因在于其固定成本投入较少,主要投入是随保费而产生的变动成本。银行代理有效利用了的销售地点和人员资源,减少了寿险公司租赁职场和雇佣人员的成本。此外,由于银行代理的销售效率相对比个人营销和团体直销较高,其人员费用支出成本也相对较低。

4.服务优势。银行作为客户办理储蓄业务和进行支付结算的渠道,为客户缴纳保险费(授权自动扣款、转账)和支领保险金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从而可以方便客户购买保险产品和享受保险服务。

5.客户资源优势。银行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2003年底,中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1.07万亿元,这为银行代理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从这方面来看,银行代理业务发展潜力巨大(陈文辉,2004)。

(三)保险公司的创新适应了客户需求

产品创新。这一时期的银行代理以5年期趸缴的分红型寿险产品为主(超过90%),该类产品具有以下特点:①产品设计简单;②期限相对较短;③保障程度低,侧重储蓄和投资;④具有保底收益和分红概念;⑤应用技术简化,便于销售。银行代理产品的这些特点正好满足了银行客户的各项需求,加上该类产品与银行自营的储蓄产品比较趋同,银行员工可较为容易地掌握产品特性及推销技巧,从而大大促进了银行代理业务的发展(陈文辉,2004)。

管理创新。在平安人寿开发出“千禧红”产品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之后,包括国寿、太平洋、新华、泰康等公司纷纷在总公司层面设立了银行保险部或银行代理部,将银行保险视为独立的业务纳入管理,大力开拓银行代理销售渠道。

(四)股票市场的发展处于低谷

2001年下半年至2003年,我国股票市场持续低迷,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逐步下降(李扬,2004),因此股票市场的客户群向银行储蓄和银行保险客户群分流。

(五)基金对个人投资者的吸引力不高

表现为,开放式基金在2003年始终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季度平均赎回率达到14.3%;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居高不下,54只封闭式基金2003年的月度平均折价率为17.56%。

二、2005年前后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的原因分析

1.货币政策对银行保险产生紧缩作用。从2004年3月开始金融市场有较强的升息预期,对分红型银行保险产品销售形成负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10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0.27%,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到2.25%,对上述产品销售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银行保险产品在2004年第4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客户开始对银行保险失去兴趣,转向银行定期储蓄、国债、人民币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诸多替代品和其他回报率更高的产品。

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银保产品形成竞争。2004年9月后,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2005年初,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年收益率普遍在3%以上。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05年底,各类银行共发行了684只理财产品(含外汇理财产品)。如果按照平均每只1亿元人民币到5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估算,则理财产品的总规模约在700亿~3500亿元之间。而上述理财产品集中在2005年上半年发行。

表9-3 2005年人民币理财产品概览

img105

续表

img106

资料来源:各银行公开资料整理。

3.保险业主动限制银保业务增长。2003年底到2004年人身保险业体制改革加快,寿险公司开始转变经营理念、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在2001~2003年中资寿险公司普遍奉行“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式经营理念。在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下,中资寿险公司无论新老、大小均将银行保险作为快速扩大规模、增加份额的武器,发展了大量效益较差的短期趸缴分红业务,使得银保业务在2001~2003年出现井喷式发展,保费收入一度接近人身险总保费的30%。规模效应使得各公司迅速发展银保业务,但由于缺乏对银保业务长期发展的心理准备,缺乏夯实基础、打持久战的前期工作努力,造成部分公司虽然业务规模上去了,但这部分业务不仅效益差,而且占用资本金,严重影响了公司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某大型寿险公司分红型银行保险产品保费收入虽然占到公司总保费收入的30%以上,内含价值却极低,加上手续费超支,这类业务已经到了亏损的边缘。

随着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在2003年底和2004年6月分别在海外成功上市,保险业对寿险经营规律的认识加深,大型寿险公司开始重视业务的内含价值,注重规模和价值的平衡增长。部分寿险公司开始进行结构调整,主动限制银行保险业务的增长。不过,从长远看,结构调整不仅是公司经营观念的转变,还是整体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有利于寿险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货币市场基金对银保产品形成竞争。2004年是货币市场基金大发展的一年,其一跃成为基金市场第二大主流品种,基金数量达9只,基金规模达633.27亿份,占开放式基金的市场份额达25.96%(李扬,2005)。相比之下,2003年货币市场基金的数量仅1只,规模为42.54亿份,占开放式基金的市场份额仅为5.21%。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较低,且年收益率超过3%,高于当年分红险产品的分红率,因此对分红险产品构成有力竞争。

img107

图9-6 2003~2006年上半年银行保险季度保费收入同比增速

三、对第二轮增长高峰的分析

第二轮增长高峰发生在2006年第1季度,其产生的原因为:

(一)货币政策对银行保险发展产生刺激作用

2005年3月17日,央行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到0.99%,使得商业银行普遍减少存放于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货币市场资金供应过剩。2005年末,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突破14万亿元,同比增加2.15万亿元,是近年来增加最多的年度。这一方面使得作为市场利率主要指标之一的加权平均拆借利率随之下降,从2005年2月的2.31%,一直下跌到2005年10月的1.43%;另一方面造成商业银行吸储意愿不强。银行需要为居民储蓄寻找出路,银保业务正好适应了银行这一需求。

(二)银行业加速改革对银行保险发展产生刺激作用

1.银行理财业务开始进行调整。2005年9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将理财计划和投资产品的起点提高到5万元人民币或5000美元,储蓄替代型银行保险产品由于理财门槛相对较低从而对众多中小投资者产生吸引力。另外,受市场利率走低的影响,到了2005年下半年,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年收益率已低于2.5%;2006年第1季度,商业银行也没有推出有竞争力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在客观上有助于银行保险产品销售额的大幅增长。

2.银行业盈利模式转型。2005~2006年,适逢银行业改革转型期,改制上市的压力、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使得银行越来越重视利润导向,仅靠存贷利差和结算带来的传统利润已很难再有较大增长,无法满足上投资者的期望。尤其是2006年年底中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国内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银行需要积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来增加利润。尽管目前银保业务代理手续费收入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仍然较低,估计不足10%,但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因此各商业银行都将银保业务作为中间业务增长的重要途径[5]

3.银行业对保险业的认识程度加深。近年来,银行业对金融创新,尤其是保险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愈见深入,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银监会作为监管者,对如何通过监管促进金融创新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研究金融创新业务的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在13类业务与分业经营两大框架下积极促进金融创新,并明确指出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形成方便快捷的金融超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2005年12月在《财经》杂志年会上的演讲中专门指出:“银行会越来越多地考虑交叉销售,利用其庞大网络为保险、资产管理进行多种产品销售,实现产品和收入的多元化,提高对客户的吸引力”。此外,银行对于设立专业银保公司也有着浓厚的兴趣。2006年1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与德国安联集团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为中国工商银行发展银行保险引入了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安联保险集团董事长迈克尔·狄克曼明确表示:“这不但是绝佳的投资机会,而且还为安联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该协议,安联将成为工行首选的保险和投资产品提供商之一。”安联不排除在监管允许的情况下与工行设立合资寿险公司,也不排除在增资扩股之后获得监管允许争取独资地位[6]

(三)股票市场持续低迷

2005年A股累计成交3.11万亿元,同比减少1.05万亿元;日均成交129万亿元,同比下降24.9%(李扬,2006)。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对银行保险的快速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四)基金发行量大幅下滑

2005年,受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降和股票市场低迷的双重影响,开放式基金的发行量相比2004年下降了84.78%,发行量仅为277.22亿元[7](李扬,2006)。基金发行量大幅下滑,无疑有助于银行保险的发展。

四、中国银行保险波动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中国银行保险的波动性源于以下五个因素:

1.货币政策。2002~2006年上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每一次大的变动都对银行保险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松紧,一方面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得商业银行相应调整其银行保险发展策略;另一方面影响市场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使得银行的客户相应调整包括银保产品在内的资产组合。

2.保险业的改革以及银保产品容易被替代。目前的银保产品以分红和万能产品为主,同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存在较强的替代性,这是银行保险大起大落的直接原因。另外,保险业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平衡发展,也使得银行保险摆脱了不计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银保业务对金融市场的敏感度增强。

3.银行业的改革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在以上分析中,来自银行业的因素对第1个波谷和第2个波峰产生关键性影响。

4.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的景气通过分流银行储蓄资金,对银行保险的发展产生影响,股票市场的景气促使第2个波峰的下落。

5.基金业的发展。无论是货币市场基金,还是股票型基金,都对银行保险产品形成直接竞争,来自基金业的因素促使了第1个波谷的形成和第2个波峰的下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