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财务控制目标体系研究

企业财务控制目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解的原则是把相关者关注的利益中企业可用财务资源与手段予以控制的部分作为控制目标,即财务目标应满足相关性与可控性的原则。政府与社区居民等主体的共同关注与推动,要求企业投资推进EMS建设,控制与改善其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其财务控制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益主要是风险成本的减少,包括人员伤亡的赔偿、医疗费用、政府处罚的减少以及停产或被吊销营业资格的风险损失的减少等。

6.2 企业财务控制目标体系研究

前面已多次论述,在人本理念下,企业必须关注、尊重并努力实现相关者合理正当的利益。本章上节也通过博弈分析论证了把“相关者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整体目标)的合理性。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财务控制体系,我们必须把该目标进行分解,使之更具体化并更有操作性。分解的原则是把相关者关注的利益中企业可用财务资源与手段予以控制的部分作为控制目标,即财务目标应满足相关性与可控性的原则。

6.2.1 相关者的利益与企业财务控制目标的形成

企业的相关者,是指缺少它则企业的生产经营就难以为继的利益主体,包括所有者或股东、员工、顾客、债权人、供货商、社区居民、政府机构等。他们可从广阔的产权意义上理解为企业的产权主体。所有者或股东是企业权益性财务资本的提供者;员工是人力资本的提供者;债权人给企业让渡了债务性财务资本的支配权;顾客购买了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后,履行了偿付的义务,[1]企业即使交付了商品或服务,并没有完全履行完它的义务,仍要为其产品或服务使用的质量、安全及后续效果负责,因此可以说顾客对企业仍有部分“剩余”的权利(产权),而且企业对这部分“剩余权利”的“支付”在相当程度上会决定顾客以后是否继续对它给予“货币投票”;社区居民为企业提供了经营场所,企业即使支付了价款,仍会在经营活动中对社区居民产生各种负的“外部性”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拥挤等,因此可以说社区居民对企业拥有“环境投资的产权”;政府为企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因而拥有要求企业缴纳税负的权利。从产权角度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些主体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1)政府。政府对企业所关注的利益主要有两个:一是税负缴纳。对企业而言,可分为不能避税的部分(Ⅰ)与能合理避税的部分(Ⅱ)。在第Ⅰ部分中,有些是企业不需控制的,如出口退税;有些是不能控制的,如增值税等。在第Ⅱ部分中,企业可以通过税务筹划利用政府税收制度提供的选择机会或漏洞合理地减少税负缴纳额。因而,避税额可以成为企业财务控制目标之一。二是社会公众利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在质量、安全、环境等方面涉及社会公众利益,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必须对此予以重视并制定相关法规强制或引导企业加强这些方面的投资与管理,比如推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安全管理体系(SMS)等的建设。当然这些体系的建设也不仅仅与政府的利益要求相关。这要求企业将对这些体系的投资及其收益纳入其财务控制目标。

(2)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关注的利益有三方面:

1)所处环境。社区居民希望并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其居住环境的负面“外部性”问题。政府与社区居民等主体的共同关注与推动,要求企业投资推进EMS建设,控制与改善其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投资包括体系审核与认证、增加专职人员、引入相关设施等。其效益主要包括:避免或减少因环境问题产生的罚款、停产整顿等损失,社区居民抱怨或投诉的减少及经济补偿、打官司或处理纠纷等费用的减少,通过EMS获得能源、材料消耗的节省等。

2)居民就业。提高社区居民的就业水平,无疑有助于促进社区居民收入的提高及福利水平的增进,这是企业正面“外部性”的主要体现。

3)公益捐赠。企业一般是所在社区的“大户”,在社区公共产品的这场“智猪博弈”[2]中往往是备受瞩目的“大猪”,是诸如修路修桥等公益活动中重要的“财神爷”,企业也可以从公共产品的使用中获益或通过改善与社区的关系降低在诸如治安状况等多个方面的交易费用。但是企业的公益捐助也不应过于慷慨,不然既会侵蚀其发展潜力,又会提高社区对它的“胃口”。

(3)供货商。供货商对企业的期待主要是:稳定的供货条件、满意的供货价格、扩大的供货额度、宽松的供货时间等,而企业则要求优惠的供货价格、及时的供货速度等。因而两者既存在利益冲突,也有较多的合作机会,可以通过有效的价值链、供应链管理产生“合作收益”。企业可通过加强信息沟通、稳定供货渠道与对象、延伸其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供货商活动的管理、吸引供货商参与其产品的改进与创新等方式获得这种“合作收益”,包括分享供货商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供货质量、成本、速度等方面的优势,新产品研究开发过程中协调的顺畅与失误的减少,提高自有资金的利用效率,集中力量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等。这种合作既有利于企业自身,也有利于供货商。

(4)债权人。其主要关注的是本金的安全与利息收益的高低。企业要兑现债权人的利益要求,就必须在资金使用上合理地兼顾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特别是应自觉地克制以牺牲债权人资金安全的利益而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冒险倾向。因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其财务控制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员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薪酬。包括固定性工资收入与对企业剩余(利润)的分享。这要求企业从财务上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2)员工的工作时间超出一定限度后(比如正常的每周5个工作日,每日8小时),其闲暇的边际效用就会剧增,其偷懒的机会主义倾向会更加强烈,并可能对企业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增加员工的闲暇,无疑对企业与员工都是有益的。

3)安全。这是全体员工特别是一线操作员工的重要利益,也是企业环境中其他主体以及顾客的利益攸关所在。为此,企业特别是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较多安全因素的企业,应投资并推进企业SMS的建设。其收益主要是风险成本的减少,包括人员伤亡的赔偿、医疗费用、政府处罚的减少以及停产或被吊销营业资格的风险损失的减少等。

4)归属感。一方面企业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员工也希望在企业中找到一种归属感,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集体性意识与感觉。员工的这种需求得以满足的程度可由其抱怨、工作状态、流失状况等得以反映。因此,企业应通过对员工的激励性投资、文化建设投资等降低或消除员工的抱怨并增强企业所需的员工队伍的稳定性,这可从提高其工作效率、降低重新招聘与培训的费用、降低企业的学习成本、减少经验和诀窍等无形资产的流失等方面增加企业的效益。

5)发展。这是员工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作为员工重要的载体,企业应为之提供丰富而公平的发展机会。“发展”的含义不仅仅在于职位的升迁,更在于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种途径让员工提升自己并获得这种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包括技能的提高、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充实自己的职业底蕴、获得他人的尊重等。这要求企业改变使员工只关注职位及其附属的待遇或权力的“官本位文化”,并努力建设使员工关注管理、技术、营销、操作等各个发展空间且都能得到奖励与尊重的“多元价值观”的“平等文化”,而且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后续的人力资本投资,协助员工发展。

(6)顾客。顾客是企业另一个重要的相关者,必须细心地倾听其心声:

1)价格。这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评判与选择的基本要素,无论是对便利品还是奢侈品,尽管它们的价格弹性不尽相同。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要价(bid)必须低于顾客的心理效用价,必须能为顾客提供“消费者剩余”的空间。这要求企业无论是从为顾客创造价值还是为自己创造“生产者剩余”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参与竞争的角度,都要控制其底价(即“成本价”)。因而成本控制仍是企业重要而基础的必修课,仍是其重要的财务控制目标。但是此时的“成本”已是融入了“人本”理念的“成本”,具有新的内涵。第一,成本控制不是绝对的降低,是基于增量成本与对顾客产生的增量价值比较的控制,如果企业的增量成本可以带来较高的顾客价值增量及“生产者剩余”增量,那么成本控制不意味着降低,反而应增加投入。可见,成本实际上也可视为一种对物质资本的投资,而不仅仅是一种耗费。第二,成本的控制既意味着通过科学管理提高“物”的要素的利用效率,降低其无谓的消耗,更意味着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提高“人”的要素的工作效率,降低其无谓的消耗,降低人际间的交易费用(摩擦费用或扯皮费用)。

2)质量。这里的质量既可指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性能或特征符合顾客需求的程度,也可指其生命周期即自然或社会意义上的经久耐用。前者影响商品或服务在单位时间内给顾客带来效用价值的大小,后者则影响提供效用价值的时期长短。无疑这是顾客非常关注的另一基本因素。在很多情况下,质量问题又会引起安全问题,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推动其质量管理体系(QMS)建设,并予以足够的投资。其收益包括:节省的返工返修等生产费用及售后服务费用;因给顾客带来“消费者剩余”的增加而促进“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避免质量事故给企业带来的赔偿、声誉下降等损失与打击。

3)速度或时间效用。商品或服务对顾客而言具有程度不一的速度或时间效用,即时效性(如图6-4)。这就要求企业具备相应的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给企业带来的益处有:节省资金占用,比如日本推行的JIT生产制;因为提高顾客的效用价值而提高所供应商品或服务的价格;降低因交货不及时而发生顾客流失或损害顾客关系的风险;避免或降低因交货不及时而被顾客索赔或起诉的麻烦与风险。

img45

图6-4 时间效用图

4)交易费用的节约。顾客为获得或享用商品或服务,除了要支付所标明的价格外,还要支付与此相关的交易费用,包括交易前信息的收集与筛选,交易中的讨价还价所牵扯的时间与精力,交易后的运输安装等。这些交易费用是对顾客剩余空间的侵蚀,从而抑制顾客对企业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者剩余”。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及价值链管理减少顾客的麻烦,使顾客顺畅地识别、了解、采购并享受到其商品或服务,降低其交易费用。

5)心理效用。顾客购买与消费的并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自身的价值,他们还可从企业及其商品或服务的声誉中获得心理上的效用,这就是附加于商品或服务之上的“符号价值”,却也是必不可少的价值,正如法国社会学家鲍德利雅尔根据商品的新发展撰写的《物的体系》中指出:“物必须成为符号,才能成为被消费的物。”[3]人们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的丰裕,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地重视这种“符号价值”带来的心理效用。这值得企业引起重视并为满足它而付出努力。

(7)股东。无论在法律意义或经济意义上,股东都一直是企业的所有者,也是其主要的剩余索取者与享有者。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公司出现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的情形,但除非企业原有股东出于增加“组织租金”的预期而同意人力资本所有者入股,成为法律上名正言顺的剩余分享者,否则其他的分享剩余的情形都是经济意义上的,是由企业内部产权主体之间私下的非一般性的契约界定。股东最关注的当然是每股收益(EPS),收益既包括分红所得也包括资本利得。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每股收益是其未来收益的综合贴现现值,不仅与每期收益额的大小有关,也与收益期的长短有关,因此追求短期的EPS最大化并不一定符合股东的利益要求,维护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的根本之道仍在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长期的盈利能力。

6.2.2 企业财务控制目标的整合

以上分析了企业相关者关注的利益所在,这也是企业在人本理念下形成相应的财务控制目标的直接依据。这是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企业需予以充分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的财务意义需进一步明确,而且这些目标之间存在许多交叉重复之处,因而需从企业的角度进一步归纳与整合。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成本与人本理念的引导下,企业财务控制目标体系至少应包括如表6-1所示的目标。

表6-1 企业财务控制目标体系

img46

【注释】

[1]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商务印书馆,1962。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18~19页。

[3]赵加积:《从物品价值到符号价值》,《光明日报》,2000年7月18日B2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