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们从个人、家庭或企业单位的微观角度,考察其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最为合适时,我们称这种类型的货币需求为微观货币需求。从研究方法看,宏观货币需求注重于动态、客观研究,而微观货币需求则注重于静态的主观研究。

第一节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一、货币需求的内涵

所谓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包括个人、单位、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者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在理解货币需求内涵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1)不能把货币需求仅理解为一种主观欲望、一种纯心理的占有欲望。经济意义上的需求虽然也是一种占有欲望,但它与个人的经济利益及其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必然的联系,是一种能力和愿望的统一。所以,经济学研究的货币需求是客观的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所具有的职能。在市场经济中,各种商品价值的衡量和比较都需要用货币这一统一尺度,人们需要以货币为取得收入的主要形式,用货币作为交换和支付手段,以货币作为财富的贮藏手段,由此对货币产生了一定数量的需求。

(3)货币需求主要是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因为市场需求是由货币所体现的有现实购买力的需求,所以宏观调控主要也是需求方面的管理。当然,它的实现又必然要通过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来进行,由此不能忽视货币供给问题在宏观调控中占有的突出地位。

(4)货币需求是与货币供给直接相对应的一个范畴,研究货币供给不能超越货币需求这一范畴。

二、货币需求的种类

(一)主观货币需求与客观货币需求

按货币需求的动机划分,货币需求可以分为主观货币需求与客观货币需求。主观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单位在主观上希望拥有货币的欲望。客观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单位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能满足经发展客观需要的货币需求。从量上来看,主观货币需求在量上是无限制的,是一种无约束性的无效货币需求,因此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二)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就客观货币需求而言,又可以分为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当我们从个人、家庭或企业单位的微观角度,考察其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保持多少货币最为合适时,我们称这种类型的货币需求为微观货币需求。当我们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考察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时,即能保持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货币量时,我们称这种类型的货币需求为宏观货币需求。

以上两种货币需求是从不同角度确定的货币需求量,主要有以下差异:从研究动机看,宏观货币需求是从国民经济总体出发去探讨一个经济发展客观上所需的货币量;而微观货币需求则是从一个经济单位着眼,研究每一个经济单位持有多少货币量最为合算,即实现机会成本最低和所得效用最大。从包含的内容看,宏观货币需求一般指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所需的货币量,它不包括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微观货币需求是指个人手持现金或企业单位库存现金以及各自在银行保留存款的必要性,即包括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所需要的货币量。从研究方法看,宏观货币需求注重于动态、客观研究,而微观货币需求则注重于静态的主观研究。

事实证明,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货币需求首先要服从于客观的货币需要量。从这点出发,宏观货币需求应该是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或者说,货币需求首先是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当然,宏观货币需求是微观货币需求的集合,因此,对合理安排城乡居民消费、储蓄和手持现金的比例,对企业资金投向和投量的合理选择,对把握包括货币流通、支付和贮藏的总体货币必要量等方面的微观货币需求的研究,也是完全必要的。

(三)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货币需求

所谓名义货币需求,是指一个社会或经济部门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要量,一般用Md表示。而真实货币需求则是在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货币需要量,也就是以某一不变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商品和劳务量对货币的需求。如果将名义货币需求用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物价指数(如GDP平减指数)进行平减后,就可以得到真实货币需求,所以真实货币需求通常可记为Md/P。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可以自发调节,所以不存在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货币需求的矛盾。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当价格水平很少变化时,也没有必要区分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货币需求。但在价格水平经常变动且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区分这两种货币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必须指出,价格变动的情况异常复杂,既有合理因素(如对某些商品合理调价),也有非合理因素(如通货膨胀或紧缩)。现实状况往往是:如果根据过高的通货膨胀预计所计算的名义货币需求量安排货币供给,过多的货币供给就成为直接加速物价上涨的因素。反之,如不考虑价格不可避免的波动而简单按实际货币需求供给货币,则会因货币供给不足而直接造成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所以,区分名义和实际两种货币需求是相当重要的,但如何根据实际变化了的情况测算这两种货币需求是繁杂而困难的问题。

三、货币需求与资金需求的关系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将货币和资金这两个概念混同来用。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有差别的。

在我国,多年来研究的货币只是指现金,所说的货币流通也只是指现金流通,甚至认为货币流通规律只是在现金领域起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应该是包括现金和存款在内的广义货币,货币流通也应是包括现金和用于转账结算的存款在内的货币流通,货币需求也应是所有为商品、劳务服务以及相关货币支付所提出的货币需求。

而关于资金的概念,有人认为资金就是钱,就是货币。实际上,货币是资金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也可以以其他有形资产如厂房设备、原材料及商品等形式表现出来。也有人认为资金是物资的货币表现,但并非所有的资金都是物资的表现,比如银行存款中有些不能用于资金周转(如机关团体的经费等)。还有人认为银行存款是资金,现金是货币。但银行存款中包括用于生产的资金,也包括单纯的货币;而现金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用于再生产的资金,如企业出纳所保存的现金、农民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现金等。

所谓资金,是指在社会再生产中不断占用和周转的、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可以增值的一定价值量。它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资本”。由此可见,资金与货币有许多区别之处。一是存在形态不同:货币只有货币形态;资金既有货币形态,也有实物形态。二是运动过程不同:货币运动过程是“商品(W)—货币(G)—商品(W)”,货币只是媒介;而资金运动过程是“G—W……P(生产)……W′—G′”。三是需要量规律不同:货币需要量公式是M= PT/V;而资金需要量为产品生产总值除以资金周转次数。四是货币资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作为资金的货币,又是作为货币的货币。

当然,货币和资金也有密切的联系。资金的总价值总是以一定的货币量来表现,而且总有一部分存在于货币形态;流通中的货币量大部分为资金运动服务,且资金循环的开头和结尾都与货币的流通交织在一起。总之,各种类型的资金和货币在其各自的运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资金与货币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货币供应既能满足资金需求,又能防止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的发生。

四、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对于货币需要量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费雪交易方程式中的决定因素

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交易方程式:MV=PT。其含义是流通中的通货存量(M)乘以流通速度(V)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总量(T)。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变动缓慢,故在短期内可视为不变的量。由于假定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即实际产量全部进入流通,因此,实际交易数量就是产出量,在短期内交易数量也是不变的量。另外,所有的货币全部会进入流通充当交易媒介,而且货币是外生变量,这样,费雪交易方程式又可表达为:P=MV/T。

费雪将此交易方程式进行一定的变形,就得到了货币需求方程式:M=PT/V。此公式表明,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

(二)剑桥方程式中的决定因素

庇古将现金余额理论用数学方程式表示即剑桥方程式:

Md=kPY

式中,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Md为名义货币需求。

经过分析,剑桥方程式中的Y和k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也是P。但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只是在方程式中没有明确地表示出来。

(三)凯恩斯的三动机说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利率稳定地、不可动摇地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从而强调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凯恩斯沿着剑桥学派的思路,归纳出人们持有货币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在庇古的需求理论中已经有所体现,投机动机则是凯恩斯的独创,也因而成为他的货币需求理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必然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就实质来说可以归入前一个范畴之内,由这两个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关系,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而持有货币的动机。人们对现存利率水平的估价是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间进行选择的关键。投机性货币需求主要受利率影响,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四)文特劳布的七动机说

英国经济学家文特劳布是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凯恩斯的三动机说应该予以扩展,进而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七个动机,并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商业性动机。包括产出流量动机、货币—工资动机和金融流量动机。产出流量动机是指当企业决定增加产量或扩大经营规模时,需要有更多的货币。货币—工资动机是指通货膨胀导致货币工资增长而造成货币需求增加。金融流量动机是人们为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而储存货币的动机。由这三种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与收入紧密相关。

第二类是投机性动机。包括预防和投机动机、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以及弥补通货膨胀损失动机。预防和投机动机是指人们在手中保留超出交易需要的货币,以备不测之需或进行投机。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准备还款和进行资本化融资而需持有货币。弥补通货膨胀损失动机是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个人为维持原有生活水平以及企业为维持简单再生产,都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基于这类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高度相关,而这又与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利率水平紧密相连。

第三类是公共权利动机,又称政府需求扩张动机,是政府为干预经济尤其是在实施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时而具有的需求扩张动机。由此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当政府实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时,这类货币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文特劳布货币需求七动机说所提出的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收入、利率和政府的经济政策。

(五)鲍莫尔、惠伦和托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理论的后继者、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鲍莫尔、惠伦、托宾等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进行了发展。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取决于收入而与利率基本无关;投机需求对利率敏感,与利率反方向变动。对此,鲍莫尔、惠伦、托宾等人提出了疑义,并相应进行了修正。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1952年运用管理科学中的最适度的存货技术研究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发现货币的交易需求同时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后来托宾在1956年也提出了与鲍莫尔相同的观点。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米勒和奥尔先后发表文章,提出了人们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受利率影响的观点,并运用理论模型论证了二者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这其中又以惠伦的观点最具代表,认为变现手续费、利率以及收入与支出状况共同决定着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大小。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提出了著名的资产选择理论,发展了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的分析暗含着现实中没有人同时持有货币与债券作为财富的贮藏,这显然与现实情况并不相符。托宾以资产选择理论,说明了人们怎样以总效用最大化为原则选择最优的金融资产组合,而金融资产的组合比例直接决定人们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大小。他分析的结论是,在影响人们货币投机需求的因素中,利率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更加强调利率对于货币需求的影响作用,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各类货币需求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利率的影响,这进而为他们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政策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

弗里德曼采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他认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三类:

1.总财富水平

弗里德曼用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额,但这个收入不是统计测算的现期收入,而是长期收入,即永恒收入,是指一个人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的过去、现在和今后预期会得到的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与永恒性收入成正比关系,由总财富决定的永恒性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

弗里德曼进一步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大类。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其大小与接受教育的程度紧密相关;非人力财富指各种物质性财富,如房屋、生产资料等。这两种财富都能带来收入,但人力财富缺乏流动性,给人们带来的收入是不稳定的,很难转化为非人力财富;而非人力财富则能够给人们带来较稳定的收入。因而,如果永恒收入主要来自于人力财富,人们就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以备不时之需;反之,人们的货币需求就会下降。因此,非人力财富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与货币需求呈反比关系。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其他资产如债券、股票的预期报酬率。弗里德曼认为,债券的利率、股票的收益率越高,持币的机会成本就越大,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小;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越高,持币带来的通货贬值损失就越大,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少。

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

持有货币可以给人们带来流动性效用,此效用的大小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其他因素,如人们的嗜好、兴趣等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在上述货币需求的诸多决定因素中,弗里德曼十分强调永恒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同时他也强调了预期物价变动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