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务管理的地位及目标

财务管理的地位及目标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中国,直至目前,财务管理的地位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少企业领导人的眼中,财务人员不过类似以往的“账房先生”,财务工作仅仅是管钱,财务人员不必过问企业的经营决策,洽谈引进项目也不需要参加,结果往往出现项目已经谈成,但还不知道资金在何处的现象,致使新项目进展缓慢,有时还会超越企业可承担的资金能力,使企业处于困境。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节 财务管理的地位及目标

一、财务管理的地位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实际工作上看,与财务管理有关的职业有:公司财务经理、银行家、证券经纪商、金融分析家、财务顾问等。世界上第一本论述财务管理的书《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是由格林(Thomas L.Greene)于1897年写成的。但在中国,直至目前,财务管理的地位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不少企业领导人的眼中,财务人员不过类似以往的“账房先生”,财务工作仅仅是管钱,财务人员不必过问企业的经营决策,洽谈引进项目也不需要参加,结果往往出现项目已经谈成,但还不知道资金在何处的现象,致使新项目进展缓慢,有时还会超越企业可承担的资金能力,使企业处于困境。不论在实际工作中,还是理论界,对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认识模糊。因此,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财务工作秩序,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

我们认为,财务与会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门学科,相同的一面是二者的对象都是资本运动及其所体现的关系,财务管理必须借助会计所提供的大量可靠的数据和信息。正基于此,在中国,财务和会计总是共存于同一个组织内,在美国,20世纪40年代也是如此,会计在上,财务只是会计部门里的一个小组——财务组,其主要职能是管钱,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财务在上,会计在下。中国企业的财务机构以会计为中心,财务不太受重视,致使不少企业数字很多,分析很少。

其实,财务与会计之区别是很明显的,表现在:从职能上看,会计是对资金及资金的变化进行正确的反映与监督,工作范围以会计核算为主。俗称记账、算账和报账,它以货币计价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如股东、债权人、政府(税务)机关提供资料;而财务则是利用会计所提供的数字资料和企业外部竞争信息情报,进行企业优、劣势分析,进行预测,帮助决策。企业将来怎样经营,主要目标定为多少可以多盈利,或者现在就可盈利多少,怎样做最合乎经济原则。从指向来看,会计是站在“现在”的立场来计算分析过去和现在已经做了的事情,而财务是站在“现在”这一时间坐标原点上来研究预测未来行动方案的经济效果,设计未来要做的事情。这种区别可以用图1-10表示。

img21

图1-10 会计与财务的区别与联系

1.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的要素看。企业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即人(劳动)、物(设备等)、财(钱、资金)。其中,人和物也是有代价的使用,所以,如何把三者组合起来进行生产,并获得最大的利益,就必须有财务管理,国外新的管理思想认为:“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一般管理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它在计划和衡量企业资金的需要量,筹措必要的资金,然后使之有效使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img22

图1-11 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

2.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功能看。财务与生产、营销并列为企业的三个主要功能,至于人事、总务、采购等活动,可视为辅助性的,虽然它们亦很重要。以上各种功能都有各自的语言,但为了测定和评价企业各种活动的成果,就要用价值或用货币这个共同的语言。各种活动不仅要有实物量计算,而且还要用货币价值表示,对企业来讲,资金就如同人体中的“血液”,它流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资金也被视为企业运转的发动机,资金一被冻结,企业运转马上就会停止,而财务管理恰恰以资金运动为对象,因此,企业财务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这种重要地位,是其他任何管理所替代不了的。

3.从财务的资金分配职能来看。一般经济学原理认为,利益的分配会产生动力,由于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分配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根深蒂固,公平与效率、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分配方式都应当加以研究,财务收益分配上的不当,不仅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且还会波及职工的士气,因此,财务管理在推动企业发展和激发职工士气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概念

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盈利。企业目标可以概括为生存、发展和获利,不同的企业目标对财务管理会有不同的要求:

1.生存目标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企业生存的危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长期亏损(根本原因)。②不能偿还到期的债务(直接原因)。为此,尽力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可以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一个要求。

2.发展目标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主要是再投资,不断更新设备和工艺或投资新项目,扩大销售的数量和收入,提高竞争力,提高人员的素质,改进技术和管理。任何一项措施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二个要求。

3.获利目标对财务管理的要求。盈利目标对财务管理提出的要求是:认识到资金是具有成本的,要求对企业正常经营产生的和从外部获得的资金加以有效利用,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最终提高企业的收益。

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它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先导,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是财务运营的驱动力,也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二是财务管理的工作目标或行动目标。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财务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目标。

(二)几种财务管理目标简介

1.利润最大化。盈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利润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不断增加企业的利润额,使企业利润额能在一定的经营期限内达到最大。利润最大化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家以往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概念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许多经济学家,在阐述其观点时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假设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企业业绩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界也把利润最大化看做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直至目前,中国理论和实践中也有不少专家和企业家认为,利润最大化是公司理财人员的最佳选择。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往往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因此利润最大化自然也就成为财务管理要实现的目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可以帮助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努力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以及伴随高报酬的高风险等问题,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产生过分追求短期利润、忽视经营风险和长远发展等问题,因此,利润最大化不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利润最大化曾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其原因是当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依赖的不是外部筹资,而是靠企业内部积累,这理所当然是由利润转化而来的,但是它并没有考虑所动用的经济资源的规模,也没有动态地考虑时间上的差异性和可比性。随着风险管理的引入和财务计算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末,理论界又提出了净现值最大化的观点,它虽然考虑了净现值在时间上的差异,并努力将标准统一,但仍不能适应因职业经理的介入(以委托代理制为标志)而产生的主体利益多元化的状况。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股份制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完善,理论界又提出了每股收益最大化的观点,但忽视了资本结构因素的影响,也不能体现财务的风险要求,特别是不便于外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为了克服对“内部人控制”的失望而把企业风险及业绩的评价转移到企业外部,由资本市场参与者做出,又诞生了股价最大化的观点,然而它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股价的形成通常是以人的有限理性预期为基础的,由于存在着股价对非业绩因素(如国家政策的干预)的敏感性,经营成果在证券市场的反映滞后性,使得对财务人员业绩的评价难以切合实际,而且上市公司毕竟是少数。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其合理的一面。利润最大化目标强调企业的奋斗目的在于利润,企业没有利润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强化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如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公司理财的目标而绝对化,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利润最大化观点的缺陷:

(1)这里的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利润总额,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入的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期间之间的比较。

(3)在市场风险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资本规模的无度扩张,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单纯追求利润会忽略对风险的评估,有可能导致财务管理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而一味地追求最多的利润,会对企业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对短期利润的过多强调会影响长期利润的实现。例如,成本高的投资在短期内可能亏损,但从长远来看却能获得更多的盈利,而这种投资却可能因过分强调短期利润而被否决。

(4)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如忽视产品开发、人才开发、生产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生活福利设施和履行社会责任等。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只顾实现当前的最大利润,而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

2.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理论界又提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它以所有者对剩余控制权的占有为前提,假定资金的流动是以风险规避和收益追求为导向的,并由企业总价值最大导出股东财富最大,在具体操作上易建立起直观的激励约束机制。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方面的合理运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在股份公司中,企业属于全体股东所有,股票的市场价格和股东拥有的股票数量决定了股东财富的多少。企业属于股东,股东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多的财富增值,因此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应当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察,用每股利润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目标。

与利润最大化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有其积极的方面,这是因为:①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②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③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尽管“股东财富应以股票市价来表示,虽然股票市价并不能完善地衡量出每一位股东的财富,但它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衡量方法。当该股票不是公开上市公司的股票时,就只好以它的机会价格来衡量”。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忽视风险、追求短期利润等方面的不足,但它仍然没有考虑每股利润取得的时间性,没有考虑每股利润的风险。片面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忽视其他主体的利益,忽视了财务人员与股东行为目标之间的差异性,只适应于股票已公开上市的股份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则很难适用。

3.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除了股东投入的资源外,和企业的债权人、职工甚至社会公众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单纯强调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而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不合适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这种观点认为:投资者建立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资本收益最大化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符合所有者的根本利益。企业的价值只有在风险和报酬达到比较好的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

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优点: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计量了取得报酬的时间;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它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根据权威专家对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地区企业的调查,在回收的60份合格问卷中,涉及国有企业的38份,占63%;股份制企业的11份,占18%;集体企业的1份,占2%;外资、个体、私营企业的8份,占13%;其他企业2份,占4%,得出的结论见表1-6。

表1-6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问卷调查统计表

img23

续表

img24

从表1-6中可以看出,有84%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只有31%的企业实际上将此指标确定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只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但却有55%的企业实际上采用此项指标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结论表明,尽管绝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已经接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少企业不得不选用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的目标。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最为关心利润的增长,其次为资产回报率,再次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