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

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移动平均线最为常用的是算术移动平均线,而算术移动平均线是对收盘价进行平均之后生成的一条曲线,对收盘价平均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股价短期波动对趋势判断的影响。上升趋势初期,短期移动平均线由下向上突破中长期移动平均线,形成的交叉叫黄金交叉,预示股价将会上涨。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它是一项利用短期移动平均线与长期移动平均线之间的聚合与分离状况,对买进、卖出时机作出研判的趋势型技术指标。

第三阶 基本均线

一、移动平均线

(一)基本原理

移动平均线(MA)是以道琼斯的“平均成本概念”为理论基础,采用统计学中“移动平均”的原理,将一段周期内的股票价格平均值连成一条曲线,用来显示价格的历史波动情况,反映价格指数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分析方法。它是道氏理论的形象化表述。移动平均线根据计算周期一般可设定为短期(5日、10日)、中期(30日、60日)和长期(120日、240日)移动平均线。目的是在取得某一段周期的平均成本,以此平均成本的移动曲线配合每日收盘价的线路变化分析某一周期内多空的涨跌趋势,以研究判断股票价格的变化规律性。一般来说,即时股票价格在平均价之上,意味着市场买盘(需求)较大,趋势向好;反之,即时股票价格在平均价之下,则意味着卖盘(抛售)较大,筹码供过于求,趋势看淡。

移动平均线最为常用的是算术移动平均线,而算术移动平均线是对收盘价进行平均之后生成的一条曲线,对收盘价平均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股价短期波动对趋势判断的影响。MA是连续若干天的价格的算术平均,时间周期就是MA的参数。如果参数选择为10天,10日移动平均线的值用符号MA(10)表示。如果选择其他的时间单位作为MA的参数就可以得到其他周期的MA,如周线的移动平均线和月线的移动平均线等。实际上短线操作中,MA的参数是要经常调整的。移动平均线通常与价格线一同使用。

(二)移动平均线(MA)应用原则

1.移动平均线应用原则

下面结合图3-1,介绍移动平均线(MA)在实践操作中的运用。

(1)上升趋势初期,短期移动平均线由下向上突破中长期移动平均线,形成的交叉叫黄金交叉,预示股价将会上涨。短期5日均线上穿10日均线形成的交叉,10日均线上穿30日均线形成的交叉均为黄金交叉。

图3-1

(2)当短期移动平均线向下跌破中长期移动平均线形成的交叉叫做死亡交叉,预示股价将会下跌。短期5日均线下穿10日均线形成的交叉,10日均线下穿30日均线形成的交叉均为死亡交叉。

(3)在上升趋势进入稳定期后,5日、10日、30日中短期移动平均线从上而下顺序排列,沿趋势线向上方移动,称为多头排列,预示股价格将稳步上涨。

(4)在下跌趋势形成后,5日、10日、30日中短期移动平均线自下而上顺序排列,沿趋势线向下方移动,称为空头排列,预示股价将大幅下跌。

(5)在上升趋势中,股价处于移动平均线上方运行,呈现出多头排列的移动平均线可视为多头支撑线;当股价回跌至移动平均线附近,移动平均线对股价产生支撑作用,买盘入场推动价格再度上升,这就是移动平均线的助涨作用。

(6)在下跌行情中,股价处于移动平均线下方运行,呈现出空头排列的移动平均线可以视为空头压力线,当价格反弹到移动平均线附近时,便会遇到阻力,卖盘涌出,促使股价进一步下跌,这就是移动平均线的助跌作用。

(7)移动平均线由上升转为下降出现最高点,由下降转为上升出现最低点时,是移动平均线的转折点,预示股价走势将发生反转。

2.格兰维移动平均线八大法则

下面结合图3-2和图3-3,介绍格兰维移动平均线在实践操作中的运用。

(1)移动平均线从下降转为水平,并且改变运行方向上方抬头,而股价从移动平均线下方向上方突破平均线时,是买入信号。

(2)股价趋势在移动平均线之上运行,股价虽然出现回跌,但并未跌破平均线,又再度上升也为买入信号。

图3-2

图3-3

(3)股价从移动平均线上方向下回落并击穿移动平均线,但短期移动平均线继续呈上升趋势时,此时为买入时机。

(4)股价处于移动平均线以下运行,突然再次暴跌,远离移动平均线,呈现出超卖现象,股价极可能向移动平均线靠近以修正指标,此时为买入时机。

(5)股价处于移动平均线之上运行,因涨幅巨大,远离移动平均线,显示短线获利筹码较多,股价随时会产生获利回吐的卖压,此时应卖出观望。

(6)移动平均线的方向由向上变动逐渐转为水平,而股价从移动平均线上方跌至移动平均线下方时,说明抛压沉重,此时应卖出观望。

(7)股价处于移动平均线下方运行,反弹时未突破移动平均线,而且移动平均线运行方向已经发生改变,从趋于水平转而掉头向下,此时应卖出观望。

(8)股价反弹后在移动平均线上方徘徊,而移动平均线继续下行,此时应卖出观望。

(三)注意事项

(1)移动平均线可观察价格总体趋势,排除价格的偶然变动因素外,据此可客观研判买卖的时机。

(2)移动平均线能显示买卖的信号,将风险水平降低。无论移动平均线怎样变化,反映买或卖信号的途径都一样。即若价格(收盘价)向下击穿移动平均线,便是卖出信号;反之,若价格向上突破移动平均线,便是买入信号。利用移动平均线,作为买卖交易信号,通常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投资回报率,尤其是当价格刚开始上升或下降时。

(3)移动平均线分析较直观,使投资者能清晰地把握当前价格趋势。

为了避免移动平均线的局限性,更有效地掌握买卖的时机,充分发挥移动平均线的功能,一般将不同周期的移动平均线组合运用,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平均线组合有10、20、30、60、120、250日移动平均线组合,组合内的移动平均线的交叉与同时上升排列或下跌排列均为趋势确认的信号。

二、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

(一)基本原理

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它是一项利用短期(常设定为12日)移动平均线与长期(常设定为26日)移动平均线之间的聚合与分离状况,对买进、卖出时机作出研判的趋势型技术指标。由于它与移动平均线的产生过程类似,反映的是股价同一方面的内容,所以,两个指标在操作手法上有很多相通的内容。在国内市场中,MACD也已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技术分析手段之一。

MACD指标由两部分组成,即正负差(DIF)、异同平均数(DEA),其中,DIF是核心,DEA是辅助。DIF是快速平滑移动平均线(EMA1)和慢速平滑移动平均线(EMA2)的差。

在国内现有的技术分析软件中,MACD常用参数是快速平滑移动平均线为12日,慢速平滑移动平均线参数为26日。此外,MACD还有一个辅助指标就是柱状线(BAR)。在目前大多数技术分析软件中,柱状线是有颜色的,在低于0轴以下是绿色,高于0轴以上是红色,前者代表趋势较弱,后者代表趋势较强。

(二)应用原则

下面结合图3-4,介绍MACD指标在实践操作中的运用。

图3-4

(1)当DIF由下向上突破MACD,形成黄金交叉,即白色的DIF上穿黄色的MACD形成的交叉。同时BAR(绿柱线)缩短,为买入信号。

(2)当DIF由上向下击穿MACD,形成死亡交叉,即白色的DIF下穿黄色的MACD形成的交叉。同时BAR(红柱线)缩短,为卖出信号。

(3)顶背离:若股价指数逐级升高,而DIF及MACD并未同步上升,而是逐级下降,与股价走势形成顶背离。预示股价即将回落。如果此时出现DIF两次由上向下穿过MACD,形成两次死亡交叉,则股价将大幅下跌。

(4)底背离:当股价指数逐级回落,而DIF及MACD并未同步下降,而是逐级上升,与股价走势形成底背离,预示股价即将回升。如果此时出现DIF两次由下向上穿过MACD,形成两次黄金交叉,则股价将大幅上涨。

(5)短线买卖点还要注意BAR柱状线的变化,接近0时为短线买进或卖出的信号:当柱状线由负转正时为买进信号;当柱状线由正转负时为卖出信号。

(三)注意事项

(1)由于MACD是通过指数型移动平均(EMA)方式计算得出,距时间近者给予较重权值,更具有掌握短期信号的性质。由计算过程可知,MACD是经过二次平滑移动平均过程所求得的值,这样的程序可以克服许多移动平均经常会出现的失真信号的缺点。

(2)MACD指标主要用于对大势中长期的上涨或下跌趋势进行研判,当股价处于盘整状态或指数波动较小时,MACD买卖信号较不明显。当股价在短时间内上下波动较大时,因MACD指标的上下移动速度非常缓慢,所以难以迅速对股价的变动发出买卖信号。

(3)MACD指标运用DIF线与MACD线的相交形态及直线高低点与背离现象,作为买卖信号,特别当市场价格走势呈现较为明确波段趋势时,MACD则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当市场呈箱体盘整格局,股价上下震荡时,MACD买卖信号较不明显。当用MACD作分析时,则可运用其他的技术分析指标,如短期K、D图形作为辅助工具,而且也可对买卖信号做双重的确认。相对强弱指数是通过比较一段时期内的平均收盘涨数和平均收盘跌数来分析市场买沽盘的意向和实力,从而作出对未来市场走势的判断。

(4)应用MACD指标还应考虑形态和背离情况。MACD指标强调形态和背离现象。当形态上MACD指标的DIF线与MACD线形成高位看跌形态,如头肩顶、M头等,应是谨慎观望的时候;当价格并不是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运行,而是保持水平方向移动时,此时虚假信号将在MACD指标中产生,指标DIF线与MACD线的交叉将会十分频繁,同时柱状线的收放也将频频出现,颜色也会常常由绿转红或者由红转绿,MACD指标处于失真状态,研判价值相应降低。此时若结合运用5日、10日均价线,5日、10日均量线和MACD走势,分析趋势,其准确性会大为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