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误区,陷阱永远为没有准备的人准备

个误区,陷阱永远为没有准备的人准备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一些投资者还担心,年底其他投资人的赎回会导致基金净值的下降,从而使自己的资产遭受损失。另外,基金持有人其实是无法选择做波段操作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判断所谓基金的“高位”和“低位”。有基金公司的人士谈到,根据基金净值的短期波动来决定买卖的做法是不理性的。有专家指出,实际上,基金净值虽然与股市密切相关,但股市“投机”的理念却不适合基金。

第二节 26个误区,陷阱永远为没有准备的人准备

中国基金业“业绩越好赎回越多”的怪现象再一次提醒我们:澄清持有人对基金认识的误区已经迫在眉睫了。

误区之一:大盘涨了,基金净值也涨了,就应赎回持有的基金份额。大盘涨了,手中持有的基金净值也涨了,就应该赎回,这是一些基金持有人的认识误区。虽然“低买高卖”是股市中股票投资者应遵循的赢利原则,许多做股票短线的投资人也习惯于在上涨趋势良好时进行抛售。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套现,获得既得收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因为股价下跌而带来的风险。但这样的股票操作手法也套用在投资基金身上,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投资基金是一个长期的投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金的净值是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它的投资收益不可能一步到位、立竿见影。

误区之二:别人都赎回了,我的那份资产会受损失。市场的巨额赎回潮造成一些持有人的恐慌心理:“别人的都赎回来了,我的那份是不是也应该落袋为安啊?”这种心理左右着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另外一些投资者还担心,年底其他投资人的赎回会导致基金净值的下降,从而使自己的资产遭受损失。其实这是对基金认识的一个误区,股票升值,许多投资人选择在高位大量卖出,会导致股票市值的下跌。基金不是股票,其净值并不会因为遭遇巨额赎回而下降,唯一影响其净值的是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即使基金规模跌破2亿元的设立下限,只要其投资组合是赢利的,其净值依然在面值以上。

误区之三:既然股票能做波段操作,基金也能做。波段操作是一些短线客常用的股票操作手法,但此方法并不适合于基金。首先,投资基金做波段不是成熟的投资理念。基金投资专家注重的是价值分析与基本面的研究,由于各路基金都有各自不同的投资规划和投资组合,而且由于以价值投资为主导思想,致使基金投资不可能马上见效,即使其间在面值之下徘徊也是正常的。因此,只要宏观经济是向好的,基金收益率就会呈现增长的趋势,这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基金持有人其实是无法选择做波段操作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判断所谓基金的“高位”和“低位”。也就没有办法在“低点”买进、在“高点”卖出。

误区之四:分红后投资人的实际收益会减少。分红后,基金净值会有一个突然下落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基金投资人的收益会减少。分红使得基金的净值下降,但是基金的累计净值依然是不变的,投资人的实际收益也是不变的。实践证明,大部分投资者在赎回后都会以更高的价格再赎回来,并且还要搭上一定的费用。根据规定,基金申购的赎回都是要交纳一定费用的,申购费率为0.25%~0.5%,一个来回,1.5%~2%的收益率化为乌有。

误区之五:基金产品认识同质化。据调查,现今占人口比例不多的新富阶层对任何一个基金品牌的认知度不超过15%,美誉度均在1%左右。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基民”越来越多,但多因基金开始显现赚钱效应跟风而进的,对他们而言基金还只是一个大的概念,对基金产品的无差异认识与对自己投资偏好的不了解,导致他们不一定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据基金评级机构的专业人士介绍,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基金产品越来越多,基金公司已为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产品线,一个家庭的老、中、青三代都可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但投资者对此认识明显不足。现在的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只投资某只基金或某一类基金产品,其实这样会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科学的基金投资应是多元化投资,并根据对市场的判断阶段性调整持有比例,控制好风险收益比。目前,基金在传播与服务模式上并未凸显其基金产品的差异,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和人群进行分类宣传,应是今后基金公司必须重视的问题。

误区之六:价格越便宜越好。来自一线基金的销售人员无奈地告诉笔者,现在投资者还怀有一种朴素的消费观念,“谁便宜,就买谁”。由此,1块钱的新基金会比1块多的老基金受欢迎,净值低的差基金会留住更多的投资者,而表现好、净值高的基金却被赎回。有专家指出,基金不是越便宜越好,投资者购买或持有一个基金,需要重点考察的是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专业素质、增值潜力等,以及它是否是适合自己投资偏好的基金产品。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在基金管理者按照规模收取管理费的规定条件下,如果好的基金管理人因大额赎回而不能获得与其表现相匹配的奖励,将使基金管理人的收益与基金业绩相背离,而国内基金要像国外优秀基金一样越做越大也无从谈起。

误区之七:以短期业绩定优劣。今年四月似乎成了基金发行的分水岭,从年初的百亿基金航母问世到目前几亿基金的出现,形成了基金发行“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位专业人士指出,这也充分反映了投资者是随基金净值的潮涨潮落决定购买行为,是以基金的短期收益来评价基金优劣。有基金公司的人士谈到,根据基金净值的短期波动来决定买卖的做法是不理性的。考察一个基金和基金公司的优劣,一般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注重的是价值分析与基本面的研究,获取的是长期的稳定收益。投资者如果投资基金,同样也应关注长期的回报。

误区之八:以净值作唯一评价标准。有评级公司的人士指出,很多投资者对基金的认识过于简单,基金业绩成为唯一评价标准。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应综合考虑公司治理结构、整体实力、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等多项因素。当然这与目前国内基金评估业未成气候有很大关系,目前中国基金市场还没有成熟的行业标准,一些基金评级机构目前的评级也基本上停留在基金排名上。

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基金净值高的产品多是高成长的股票型基金,暂时的赢利并不意味着其抗风险能力强,尤其一些投资集中度较高的基金。为此,一般投资者除了看基金净值的高低外,还应适当参考基金经过风险调整后的业绩评价指标,以决定购买何种类型的基金。也有专业人士指出,如投资者或评级机构只单纯停留在基金净值上的比较,造成市场上的“唯业绩论”,在某种程度上会诱使基金经理忽视风险而单纯追求投资回报,最终损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误区之九:像炒股票一样炒基金。把基金当成股票来买卖,这应是目前基金在销售过程中遭遇到的最大的心理误区。有专家指出,实际上,基金净值虽然与股市密切相关,但股市“投机”的理念却不适合基金。股票像商品,其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而波动;而基金是货币,其价格由其价值决定,与市场供求没有关系,并不具备投机性。把基金等同于股票,以为净值高了风险也高,用高抛低吸、波段操作、追涨杀跌、逢高减磅、短线进出、见好就收、买跌不买涨等股票炒作的思路来对待基金,常常是既赔了手续费,又降低了收益率。不要短线买卖开放式基金,一般情况下,投资开放式基金不会有短期暴利。同时,投资开放式基金除与投资封闭式基金一样要承担基金管理费和其他运作费用,还要承担申购费、赎回费,投资成本大于A股和封闭式基金。频繁地购买和赎回,必然使收益“缩水”,甚至会亏本。开放式基金投资的股票多数是具有投资价值的潜力股和蓝筹股,只有时间长了,才会体现出投资价值。另外,开放式基金鼓励长期投资,有些基金的赎回费率会随着持有年限的增加而减少,直至为0。

投资基金,做波段投资不是适当的投资理念。基金投资专家注重的是价值分析与基本面的研究,其投资业绩不一定会立竿见影。投资者也无法选择做波段操作,因为无法判断何谓基金的“高位”和“低位”。基金销售人士也指出,据规定,基金申购和赎回都要交纳一定费用,一个来回,1.5%~2%的收益率便消耗掉了。因此,对投资者而言,频繁地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误区之十:没有明确的投资目标。投资不能无的放矢,时间久了,投资者很容易忽略某项投资的目的。股票基金通常扮演资本增值的角色,而投资于债券基金或者准货币市场基金往往是为了获得稳定的收益。你可以不追随成长型热门股票,不增加其在组合中的比重,但一定要清楚持有的组合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例如,要确保五年后当子女获得大学入学通知书时,有足够的资金供其完成学业;又如出于10年后退休养老的考虑,希望这段期间基金组合的收益能够超出通货膨胀率4%以上。因此,投资人应仔细思考投资目标和投资需求的优先顺序,以及原先的目标和需求顺序是否发生改变。如果组合中某项投资不能实现目标,应考虑更换出局。

误区十一:没有核心组合。如果你持有许多基金却不清楚为何选择它们,那你的基金组合可能缺少核心组合。针对每项投资目标,应选择三至四只业绩稳定的基金构成核心组合,其资产可以占到整个组合的70%~80%。在境外,许多投资者选择大盘平衡型基金作为核心组合。

误区十二:非核心投资过多。核心组合外的非核心投资可增加组合的收益,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风险。如果投资者投资过多的非核心部分,可能不知不觉地承担着过高的风险,从而阻碍了投资目标的实现。

误区十三:组合“失衡”。好的基金组合应是一个均衡的组合,即组合中各类资产的比例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投资的表现各有高低,如果某些投资表现特别好或特别差,会使整个组合“失衡”。

在晨星的评价体系中,对组合的资产构成分析细化到基金持有的股票、债券,其中对股票的分析又细化到风格、行业等。例如,组合原有的资产比例为中期债券占25%,小盘成长股占10%,大盘价值股占65%。如果小盘成长股大涨,可能使组合中小盘成长股的比重大增。投资者应定期调整组合的资产比例,使之恢复原定状态。

误区十四:基金数目太多。如果持有基金数目过多,投资人看着冗长的基金名单,往往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不妨以“该基金能否充当组合中的某个角色”为标准进行筛选:该基金是充当核心投资还是非核心的投资?如果是核心投资,所占比例是否比其他非核心投资高?通过资产的重新配置,投资者可使组合中的基金数目减少而增加各基金的比重,不要投资于过多的基金。投资基金本来就是一种分散风险的方式。在股票投资组合中,投资于8个股票以上就基本可以排除非系统风险,因此投资基金不宜超过5个,一般三四个就可以了,既方便管理,又分散了风险。

误区十五:同类基金选择失当。持有的基金是什么风格?是否持有过多同类风格的基金?可将持有的基金按风格分类,并确定各类风格基金的比例。某类基金的数目过多时,应考虑选择同类业绩排名较好者,卖出排名较差者。

误区十六:费用水平过高。如果两只基金在风格、业绩等方面都相似,投资人不妨选择费用较低的基金。从较长时期看,年度运作费率为0.5%的基金和2%的基金在收益上会有很大差别。

误区十七:没有设定卖出的标准。投资者应设定卖出基金的量化标准。例如,你可以接受15%的损失,20%的亏损会令你寝食不安。此外,如果更换基金经理,是卖出基金还是将其列入“观察名单”?衡量基金表现的业绩基准是什么?可接受基金收益低于业绩基准的最长期限是多长?投资人还可结合自身需要设计其他标准。

误区十八:喜低厌高。开放式基金并没有贵贱之分,在某个时间点上,所有的基金不问净值高低,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基金管理人的综合能力和给投资者的回报率才是取舍的依据。不要以价格衡量开放式基金的风险。开放式基金的申购价格不受供给影响,只受净值影响,也没有什么基本面的因素,因此它的价格高也就是净值高,代表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和绩效高,并非风险高;而价格低也可能是投资失误所致,并不意味着风险降低了。

误区十九:喜新厌旧。老基金乏人问津,而新基金的绩效虽然没有经过市场检验却分外热销。新基金在相当长的发行期、封闭期和建仓期里不会产生效益,这就增加了机会成本;而经过市场考验的老基金早已长缨在手,只要选择得当,就能迅速分享投资收益,理应成为投资者的首选。不要盲目投资新发的基金。首先,新基金在发行期、封闭期和建仓期里不会产生效益,这就使投资新基金的资金成本较大。其次,由于老基金运行多时,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和绩效都已经过市场考验,而新基金则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风险可能较大。

误区二十:组合不当。也有人把大笔资金全投在一只基金上,虽然基金本身的投资组合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但对因管理人失误造成的风险难以规避,所以应以同类基金不重复选择,核心与非核心基金配置比例适当为原则进行组合。

误区二十一:束之高阁。基金受管理人变动、投资理念更替、操作策略变化等因素影响,业绩会有很大的波动,持有人应依据投资目标、收益预期以及风险承受能力,适时调整投资组合,以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误区二十二:跟风赎回。有些投资者没有主见,看到别人赎回,唯恐自己的那份资产会受损失,也跟着赎回。决定进退的依据应该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基本面、投资收益率和对后市的判断。

误区二十三:分红即走。基金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应参照其累计净值和一贯表现。对运作良好的基金,往往在更高的价位上才能补回,实践证明,分红即走不是明智之举。不要在基金分红之后就马上抛售。许多投资者一等到基金分完红就马上卖掉手中的基金,其实这是很不明智的。因为绩效好的基金不会因为分红而下跌,反而可能会继续上涨。虽然分红后基金的净值低了,但是累积净值并没有下降。衡量投资绩效的标准应该是累积净值。

误区二十四:不设止损。有些投资者以为基金不是股票,可以不设止损点,这个观念也是错误的。众多封闭式基金从大幅溢价到折价25%左右,也说明买基金止损的重要。

误区二十五:唯数据论。挑选基金远不像比数目大小那么简单,而且业绩好的基金往往是风险较大的股票型基金,如果你的资金是作为养老、购房或者子女读书用的,就应该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

误区二十六:不问费率。去年频繁进出做差价的基金,支付的佣金成倍地高于其他基金。费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基金的绩效,根据对国外基金的考察,运作费率分别为0.5%和2%时,基金收益会有很大的差别,费率低、绩效好的基金理财能力更强,会选的投资者选择基金时会考虑费率因素,以期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