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亚合作将渐入佳境

东亚合作将渐入佳境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长远来看,有可能推动东亚合作渐入佳境。有两个因素正在推动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渐入佳境。其一是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造成的世界经济衰退,严重打击了东亚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也推动了第一次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于去年12月在日本福冈召开。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占东亚地区的90%、世界的17%,是东亚地区名副其实的三个大国。日本学者对亚洲区域合作的研究目前领先于该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学者。

东亚合作将渐入佳境[1]

2009年10月10日,第二次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其意义在于避免三国之间鹬蚌相争。从长远来看,有可能推动东亚合作渐入佳境。

有两个因素正在推动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渐入佳境。其一是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造成的世界经济衰退,严重打击了东亚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也推动了第一次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于去年12月在日本福冈召开。从十年前的“非正式早餐会”开始,三国领导人的会面曾经长期处于非正式层级。其二是日本国内的执政党更迭,促进了日本对外政策取向的变化。今年9月中旬,鸠山由纪夫在当选首相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就大胆地谈到了“东亚共同体”构想。

仅仅提出“东亚共同体”这一名称,就显示出鸠山由纪夫比前任“前怕狼、后怕虎”的态度前进了一大步。以往的日本领导人不敢提出这样的主张,据说有两个原因。其一,这个名称容易让东亚各国联想到“二战”时期日本依靠武力推行的“大东亚共荣圈”,从而容易激发各国对日本的仇视与敌意,因此不利于推进区域合作。其二,这个名称容易让欧美国家联想到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欧美(特别是美国)不愿意看到自己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受到削弱,因此注定不会欢迎这个主张。

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GDP)占东亚地区的90%、世界的17%,是东亚地区名副其实的三个大国。特别是中日两国,经济规模分别名列世界第三、二位。只要中日(或者中日韩)之间能够顺利合作,东亚的区域合作趋势就大势已定。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区域外大国的离间与干预,导致区域内的大国相互猜忌、互不妥协,相互间的合作无法深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地区的十个小国之间的合作进展迅速,形成了“东盟”组织。

团结的力量提高了东盟的地位与影响力,以至于中日韩三个大国分别向东盟寻求合作、形成了三个“10+1”合作框架。为了达成与东盟的合作,大国竞相向东盟国家作出开放市场、提供资金之类的让步。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主动提出“新宫泽计划”,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助,帮助其渡过危机。之后构建起来并且一再扩张规模的“清迈协议(CMI)”更是一个由大国出资、让小国受益的机制:当小国发生危机的时候,大国必须出手相救;当大国发生危机的时候,小国其实无能为力。

因此,在东亚地区内部过去十余年的国家博弈中,大国是相互争斗的鹬蚌,小国是坐收其利的渔翁。这种状况势必会持续到大国之间真正开始合作。

日本学者对亚洲区域合作的研究目前领先于该区域内其他国家的学者。例如,在有关区域货币合作的讨论中,日本学者经常发表的言论是“合作的条件已经成熟,缺少的只是政治领导人的魄力与勇气”。笔者本人对这样的言论持怀疑态度,因为笔者相信政治家群体也具备足够的经济理性。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在政治家眼里,“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只要合作能够带来足够大的利益,领导人们最终一定会选择合作。当前各国之所以没有积极选择合作,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确信未来的预期收益。

因此,东亚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官员应该更加努力地构建一个确保各参与国都能受益的合作框架,而不是空喊合作的口号,然后将决定合作成败的责任全盘推到政治家身上。区域合作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东亚地区合作的难度比西欧大得多。欧盟的建立是经过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努力。因此,东亚地区即使能够形成类似今天欧盟一样的组织,也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注释】

[1]2009年10月12日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