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盈余管理分析

盈余管理分析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理市场的存在使经营者感受到极大的危机,他们通过盈余管理使他们的业绩更加突出,而不被企业所淘汰掉。这样,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不力也是盈余管理得以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

第五节 盈余管理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如今会计学界仍然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二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可见,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的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也就是会计收益;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力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实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一)报酬契约

会计数据是被用来监控和规范与其他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报酬契约用来协调管理当局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动力,这个契约产生了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因为对报酬委员会而言,要识别盈余管理的代价较大,这体现了实证会计中的分红计划假设,分红计划假设的含义是指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其管理人员更有可能把报告盈利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因为现在的报酬计划有较大部分是以会计盈余作为基础的,如果报酬委员会使用某一特定公式制定红利计划而不参照会计程序的变动对红利作出调整,则红利的存在会驱使管理人员通过程序变动在某些年份提高盈利,而在其他年份降低盈利,至于是提高还是降低,取决于实际盈利是低于目标、介于目标与上限之间,还是高于上限。

(二)代理人竞争

股票价格能反映以往的历史信息,公司所披露的会计盈余成为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并且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而股票价格又反过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经理人员的市场价值。因此,企业经理层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在企业的利润出现大幅的波动时,通过盈余管理向潜在的投资者和企业所有者传递一个企业稳定的信号。

另外,经理市场运作的实质是指职业经理人的竞争选聘机制。竞争选聘的目的在于将经理职位交给有能力和有积极性的经理候选人,而经理候选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的显示机制,是基于候选人长期工作业绩建立的职业声誉。经理市场的“供方”是经理候选人,“需方”是作为独立市场经济主体的“虚位以待”的企业。经理市场的存在使经营者感受到极大的危机,他们通过盈余管理使他们的业绩更加突出,而不被企业所淘汰掉。

(三)债务契约

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是为了限制管理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盈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避免偿债能力比率大起大落,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这样,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

(四)政府税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的规模越大,它的管理人员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的盈利延续到下期的会计程序,这是由于大企业的政治成本高于小企业,所得税是企业所承担的政治成本要素之一。企业的规模越大,所得税税率就越高,即使税率不变,高盈利企业的税基高也是要缴纳更多的税,因此,为避免高额所得税,管理人员有进行盈余管理降低本期盈利的动机。此外,政府行业管制、收费管制、反垄断都将会诱使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以降低政治成本,避免制裁,寻求政府的帮助和保护。

(五)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不力

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不力也是盈余管理得以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首先,目前的会计准则不完善,许多有用信息不能进入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现有准则允许有许多的备选方案,使管理人员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也使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其次,证券管理机构和审计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使管理当局敢于随意操作财务报告。再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人员可以随意指使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最后,违约成本较低,目前对收益操纵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能起到震慑作用。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虚假确认收入

针对收入,企业的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是提前确认收入、递延确认收入和虚拟收入事项三种手法。

1.提前确认收入

按会计惯例,收入应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和交易已经发生以后才可以确认和记录,但企业管理当局往往在过程完成之前即确认和记录收入。具体手段有提前开具销售发票;在未来存在巨大不确定时仍确认为收入;仍需提供进一步服务时确认收入等。比如,有些企业在收到款项时就马上确认为收入,而不管未来是否仍需提供服务。事实上,企业收到的款项有时仅仅是预付账款,应先作为负债,待有关产品已经提供或者相关服务提供后方可确认为收入。再比如,有些企业当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没有转移,客户有可能退货或者买方有可能拒付货款时就确认收入。这些手段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提前确认了收入,从而达到虚增盈余的目的。

2.递延确认收入

相对于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收入正好相反,它是将应本期确认的收入推迟到未来期间确认。企业一般在当期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期可能下降时才会使用这种盈余管理手段。递延收入可以平滑企业的收益,使企业收益呈现一种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是这会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高估本期收益,具体手段也与提前确认收入的手段正好相反。

3.虚拟收入事项

企业有时甚至为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而指导经济业务,人为地增加收入事项,例如,企业在年底时作一笔销售,再于第二年度退货,从而达到虚增当年利润、实现扭亏保盈的目的。还有一些企业利用一家子公司按市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家子公司从第三方中购回的做法,使合并会计报表中收入和利润增加,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虚假确认费用

费用是企业为了取得收入所发生的各项耗费,表现为货币资金的流出,或其他资产的消耗,或负债的增加。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应符合权责发生制和稳健性的要求,但是企业正是通过违反权责发生制或随意使用稳健性达到调节费用进而调节利润的目的,主要手段表现为以下两种:

1.费用资本化

在会计上,按支出的受益期长短可以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两种。前者是指使以后会计年度受益的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这两种支出有时很难区分,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在资本化上存在争议最大的是借款费用和研究开发费用。两者的资本化都可能极大地影响企业当期收益。

2.潜亏挂账

潜亏挂账是指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导致账面资本价值的虚计和本期利润的虚增,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这种方式的盈余管理手段多样,归纳起来有低转产品成本,高估存货,投资损失不冲销,不良债权长期挂账,财产盘亏与损失挂账,少提不提折旧,少计负债等手段,以上种种行为可导致企业资产出现虚增,使利润含有水分。

(三)利用关联方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资源转移或者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代理和租赁等。

关联交易之所以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有其特殊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从上市公司的生成机制来看,在股票发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国有企业改组而成。改制后,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另外,上市公司业绩是考核当地政策部门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上市公司与当地政府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利益。当上市公司在经营中遇到困难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政府管理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为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提供了便利。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关联购销,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特别是母公司之间普遍存在大比例购销往来,通过低价购进,高价售出,应收账款高额挂起,在不产生现金流的情况下,达到形成高额利润的目的。

(2)托管经营(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一种方式是上市公司受托经营关联方的不良资产,同时收取固定收益;另一种方式是上市公司受托经营关联方的优质资产,在获得大量利润的同时,还收取托管费。

(3)承包经营,即将不良资产承包给关联方,由关联方来承担亏损,同时还可获得固定承包收益。

(4)租赁经营,即通过租赁关联方的优质资产,支付较低租赁费的方式,获取高额利润。

(5)资金占用费,即通过向关联方提供利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巨额款项,获得高额利润。

(四)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有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按照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的规定,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作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非经常性损益通常包括以下项目:

(1)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包括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冲销部分;

(2)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或偶发性的税收返还、减免;

(3)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

(4)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

(5)企业取得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

(7)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

(8)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灾害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9)债务重组损益;

(10)企业重组费用,如安置职工的支出、整合费用等;

(11)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

(1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

(13)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或有事项产生的损益;

(14)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

(15)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

(16)对外委托贷款取得的损益;

(17)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

(18)根据税收、会计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当期损益进行一次性调整对当期损益的影响;

(19)受托经营取得的托管费收入;

(20)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

(21)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

(五)会计政策变更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一贯的原则又要求企业在一经选择会计政策后,就应该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除了法律法规要求的外,只有当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提供更加可靠、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企业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而且这种变更必须在会计报表中予以披露。由于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对同一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可能会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那些急于对会计报告利润管理的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方法。比如,常见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选择和坏账损失核算方法选择。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

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且固定资产的使用具有长期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与变更能极大影响企业利润。所以,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是正确核算企业利润的基础,尤其是那些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较大比例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左右着企业的利润。但是,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折旧期限的确定需要人为估计、折旧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就成为一些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

2.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存货计价方法有多种,如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毛利率法、零售价法等。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与折旧方法的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效果,都是通过对一定的成本费用在时间期间上的不同安排来影响企业利润。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有以下方面:一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二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三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四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高,当期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3.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变更

坏账损失核算的方法有直接冲销法和坏账备抵法。在直接冲销法下,只有在发生坏账损失时才计入管理费用,而且应收账款是否确认为坏账还需要人为地估计。在备抵法下,需要按期计提坏账准备,并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于是,企业往往隐瞒真实的情况,不确认坏账损失而选择直接转销法或将备抵法改为直接转销法,从而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四、如何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一)关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行使经济签证功能的经济警察,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及管理知识、经验,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考察,形成自己的专业判断。他们的意见应是投资者进行判断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线索。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带有解释性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就表示该企业的财务报告有问题,就有理由怀疑企业可能进行了盈余管理。此外,出具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的变动也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因为二者在审计意见上产生了分歧。如果更换前的会计师出具的不是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而后任会计师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那么很有可能是前任注册会计师与企业没有在审计意见上达成一致,而后任注册会计师为了招揽业务与企业在审计意见上形成妥协。当然,若前后两任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都不是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那么该企业的财务报告就更值得怀疑了。

(二)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因其变更成本低、变更程序容易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合法地滥用。与其他较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手段相比,这一手段因其简单、直接而易于识别。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一个以上期间的会计报表时,能够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趋势,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在每期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不应也不能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但在法律或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用新的会计政策时,或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企业应改变原先采用的会计政策,但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通过对会计报表附注中有关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内容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判断会计政策和估计的变更是否合理、是否有盈余管理之嫌。例如,通过分析公司的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动,发现新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利润超过了原合并范围内子公司的平均水平,新剔除的子公司的利润低于集团公司的平均水平,即可判断出该公司有进行盈余管理以调高盈利的可能。

(三)关注报表合并范围的变化

由于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报范围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直接影响合并会计报表的结果,因此,哪些子公司参加合并,哪些子公司不参加合并,就成为合并会计报表的一个重要问题,正是由于合并范围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往往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从而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关注公司会计报表合并范围是否变更是十分必要的。

(四)关注关联方交易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需详细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通过计算公司从关联交易中取得的利润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以及计算关联方交易未结算金额分别占关联方交易总额和未结算总额的比例,就能够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如果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予以剔除,则通常可以更客观地判断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手段的应用使不公开关联交易变得更加隐蔽,被操纵程度更高,因而危害也更大。所以,应加强对形式上非关联化的关联交易的识别,在判断某一方是否是报告主体的关联方时,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关注双方关系的实质而非外在形式。

(五)关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由于非经常性损益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其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虽然有些情况下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也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质,它往往成为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因此,应关注那些巨额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尤其是对于那些面临摘牌危险的企业。

本章思考题

1.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有什么重要性?

2.影响收益计量结果的因素是什么?

3.企业日常盈利分析有哪些指标?每个指标的公式如何表述?

4.总资产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

5.资本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

6.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识别盈余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