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纳税评估的理论基础

纳税评估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纳税评估和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在本质上具有共性,因此一般管理理论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同样可以借鉴运用到纳税评估当中来。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代表国家促使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依法纳税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权变理论对纳税评估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第二节 纳税评估的理论基础

一、权变理论与纳税评估

(一)权变理论的基本内容

权变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担任俄亥俄州Antioch校长时提出X-Y理论。其先提出的X理论认为人天生不诚实、好逸恶劳、不求上进、不愿负责、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缺乏理性。基于这种“人性本恶”的假设(经济人假设),X理论认为必须采取强迫、监督、控制指挥并以惩罚相威胁等管理方法(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才能实现组织目标。

其后,当麦格雷戈教授发现X理论的假设不符合实际时,转而提出与X理论人性假设相反的Y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Y理论认为人的本性并非不诚实,并不厌恶工作,而是把工作看成和游戏或休闲一样自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完全可以一致起来。基于这种“人性本善”假设(社会人假设),Y理论主张在管理时采取诱导的方法,鼓励员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责任最大限度的交给工作者,相信他们能够自觉地完成任务。

为验证上述理论,美国学者莫尔斯和络希对两个工厂和两个研究所分别采取了以X理论和Y理论为指导理论的管理实验。实验结果是,在以科研人员为主的研究所里实行Y理论工作效率高,在以工人为主的工厂里实行Y理论工作效率低;而在工厂中实行X理论效率高于Y理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Y理论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比X理论效率高,管理思想和方式依据成员的素质、工作的特定环境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由此莫尔斯和络希分别在1970年和1974年的《超Y理论》、《组织及其成员:权变方式》等书中提出权变理论(超Y理论)。(6)

不同于X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和Y理论的“社会人”假设,权变理论的“复杂人”假设认为: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需要的层次也在不断改变。

(2)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也就是说,人的动机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结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共同决定人的行为。

(4)由于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同一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一种管理方式适用于任何人。

莫尔斯和络希在其“复杂人”假设基础上,提出权变理论的管理指导原则:

(1)人们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而加入工作组织,人们的需要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人需要正规化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有的人需要更多的自治、更多的责任、更多发挥创造性的机会。

(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要与工作性质和人们的需要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3)管理应进行多变量分析,要根据工作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去考虑问题,而不应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管理方式是环境因素的函数,不存在所谓最优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要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4)组织的目标、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等对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影响。当一个目标达到之后,可以激起职工的成就感,使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X理论、Y理论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普遍真理的色彩,将现实绝对化、理想化,追求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和最优化模式,往往和现实差距较大。权变理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使管理理论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前进了一大步,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使管理走出了管理理论的丛林。

(二)权变理论对纳税评估的启示

纳税评估和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在本质上具有共性,因此一般管理理论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同样可以借鉴运用到纳税评估当中来。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代表国家促使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依法纳税(税收遵从)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与企业管理相比,两者的管理对象都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具有思想、动机各异的“人”,其实质都是对“人”的管理;一般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纳税评估的目标是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不遵从行为的发生,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两者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权变理论对纳税评估也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根据权变理论,首先,管理方法是环境因素的函数,纳税评估也是其相关环境的函数。为此,税务机关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纳税评估,应进行多变量分析,要根据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征管软硬件条件、纳税人不同动机和素质、税务工作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纳税评估方法。其次,社会中既并非都是“经济人”,也并非都是“社会人”,不能千篇一律,采取一种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应该根据被管理者不同而不同。在纳税评估当中,纳税人并非都是自私、不诚实、恶意偷税者,因此应采取灵活管理方式,对恶意偷税、屡教不改者严厉处罚;而对诚实纳税人由于疏忽等原因发生的纳税不遵从也采取X理论的管理方式,不但不会取得理想效果,其管理效率也会降低,事倍功半。

二、公平理论与纳税评估

(一)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管理心理学中的公平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在1965年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这一理论探讨的是投入劳动与所获报酬之间的比值关系,即个人所做的投入与其所获报酬之间的平衡问题。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需要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正感。当一个人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之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值,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值。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得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其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当他主观上感到公平时,会带来积极作用,努力工作;反之,带来消极作用。

这些比较主要包括:

1.横向比较

即他要将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包括金钱、工作安排和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受教育程度、所做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他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做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才认为是公平的。

其公式为:

  Qp/Ip=Qc/Ic

式中,Qp为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Ip为对自己所做投入的感觉;Qc为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c为对他人所做投入的感觉。

2.纵向比较

即把自己目前所获得的报酬与目前投入的努力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所获得报酬与过去投入的努力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才认为是公平的。

其公式为:

  Qp/Ip=Qh/Ih

式中,Qp为对自己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Ip为对自己现在所做投入的感觉;Qh为对自己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Ih为对自己过去所做投入的感觉。

(二)公平理论对纳税评估的启示

将公平理论应用到纳税评估领域,就转化为纳税人不仅关心在统一的税法约束下自己所缴纳税款的数量,也关心与自己属于同一税法境况的其他纳税人所缴纳税款的数量。因此,纳税人会比较自己所缴纳税款总额在感觉上是否公平和合理。当纳税人主观上感到公平时,会带来积极作用,表现为主动及时足额缴纳税款;而当纳税人觉得他们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时,就会感到苦恼和不安,这时纳税人往往不是表现为主动诚实纳税,而是纳税不遵从。

三、态度理论与纳税评估

(一)态度理论的基本内容

心理学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等三个要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7)。态度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其对象是多方面的,包括人、物、团体和事件等,包括税收制度等。认知因素(cognitive component)是指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及持有的信念等;“情感因素”(affective component)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和好恶情感,如尊敬与轻视、喜欢与厌恶等;“意向因素”(Behavioral Component)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的某种反应。但意向还不是行动本身,而是作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这三个因素一般相互协调一致,但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研究表明,态度和行为之间一致性很高(8),对行为具有驱动作用。

态度不是遗传的,其形成与个人社会化的程序同步。态度形成之后,使个体具有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从而对其行为发生一定的倾向作用。态度形成过程通常包括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服从指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明顺从行为。服从行为往往不是自己真心愿意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一时的。同化指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同化这一阶段不同于服从阶段,不是在外界压力下,而是出于自愿。内化是指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意味着人们把新观点、新思想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当中,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稳固的。

态度虽然具有相对的持久性,但态度是可以转变的,而转变态度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说服宣传。说服宣传中要实事求是,晓以利害,要有针对性,即要根据对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从宣传者一方来看,说服的效果还取决于宣传者的专业性和可靠性。专业性因素指宣传者有无训练、有无经验、有无技术、知识是否丰富等;可靠性因素是指宣传者态度的公正与否、友好与否、诚恳与否等。人们对宣传者越有好感越倾向于接受其观点,改变自己的态度。

(二)态度理论对纳税评估的启示

纳税评估的目的在于提供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促使其依法纳税。由态度理论我们知道,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的行为与其对纳税的态度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对纳税具有正确认识的“态度”,一般会有积极诚实纳税的“行为”;反之,则往往会消极或逃避纳税。依法纳税的态度可以形成和转变,但仅仅通过“惩罚”形成的依法纳税态度一般处于“服从”阶段,往往是表明顺从行为,不是自己真心愿意的行为,是一时的;要达到相对稳固的“同化、内化”阶段,需要纳税人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接受依法纳税的观点,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对纳税人进行依法纳税的说服宣传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说服宣传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税务人员与纳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沟通。通过交流沟通,一方面传授纳税人财务会计知识、解答纳税人的疑问、及时传递政策法规。纳税人掌握更多的会计税收知识,容易促使其改变纳税态度,主动依法纳税;另一方面,向纳税人宣传税法,一是使纳税人意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二是有助于纳税人认识到税法的严肃性,使纳税人清楚自己偷、逃税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从而促使纳税人改变其不良的纳税态度。而在整个税收征管流程当中,纳税评估正是这样一条与纳税人加强交流沟通的渠道,对改变纳税人的纳税态度、促进依法纳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信息论与纳税评估

信息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一门横断学科。“信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informatio”,原意为解释、陈述。在日常用语中,信息指的是消息、情报、指令和密码等。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不定性减少的量,信息就是两次不定性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I=S(Q│X)-S(Q│X′)

式中,I为信息,Q为对某件事的疑问,S为不确定性,X为收到信息前关于Q的知识,X′为收到信息后关于Q的知识。(9)该式表示:如果信息的内容是收信人已知的,那么该人收到信息后就不会引起其知识的变化(X=X′),不定性没有减少或消除,即该人没有得到任何信息;反之,如果消息内容收信人事先并不知道,那么收到信息后会使该人知识变化,不定性就有所减少或消除。

信息论最早产生于通信领域。通信是两个系统之间以一定的信息为其内容,以消除收信人的不确定性为目的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一个通信系统(参见图1-1)。

img1

图1-1 通信系统

申农的通信模型当中包括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噪声等6个基本要素。申农的通信模型可以推广到其他非通信系统。任何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信息系统。系统都是根据信息调节、控制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因而都有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就必然有信源、信道和信宿等组成部分。如纳税人可以看作是信源,而税务评估部门可以看作是信宿,纳税申报等采集信息的途径可以看作是信道,而各种申报表、数据等都是信息。纳税评估部门与纳税人之间通过信息发生联系。评估部门通过信息系统了解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处理信息,然而作出评估结论。

信息论认为,任何控制系统都是一个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必然具有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递和反馈等功能。纳税评估管理信息系统也要实现这些功能。

首先是原始信息的收集。纳税评估管理系统必须尽量采集纳税人所有涉税经济活动的真实、完整的信息,否则其输出的评估结论的价值将很低。

其次是信息的加工处理,这是信息的编码过程。信息处理要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和计算,通过正确的加工、处理,使其成为符合一定管理决策所必需的信息。纳税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从包含海量纳税人涉税信息中产生,并且不断采集新的包括申报信息在内的各种涉税信息。这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指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设计合理的分析模型、应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

最后,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这是通过信息渠道将信息从信息源向信息宿的传递过程。评估系统也是一个控制系统,而任何控制系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信息反馈。反馈是一种从信息输出端到输入端的反向信息传输,是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通过信息反馈,评估管理信息系统将评估分析结果及时传递给管理者,发现征管漏洞,采取修正措施,以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达到对纳税人纳税行为的有效控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