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企业成长前期的融资特点

中小企业成长前期的融资特点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股票融资总额仅占国内企业融资总量的1%左右。结果就成长前期中小企业而言,因为在公开的资本市场上无一席之地,而发放企业债券又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制约,故多在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上小范围发放企业债券,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大部分的银行贷款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得到的贷款最少。

一、中小企业成长前期的融资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只有10%左右,而成长初期中小企业贷款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另外,由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成品资金沉淀过多,经营资金补偿失调,资金周转循环失控,使得企业的流动资金紧缺,我国80%以上的成长初期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得不到满足。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成长前期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都是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通常规律下,成长前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主要是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并用。

(一)成长前期企业的内源融资现状

内源融资对于很多国家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前期的中小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融资渠道。由于成长前期的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这样那样的弱点,比如规模小、管理粗或信用差等,因此从银行取得贷款受到限制,贷款额度不高,只能更多地依靠自筹和借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筹及其他投资一直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以上,而且这一比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大部分成长前期中小企业的资本是依靠内源融资或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

这种略显单一片面的融资渠道会使得企业后劲不足,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成长前期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现状

外源融资具有高效性、高风险、规模性、有偿性的特点,根据企业筹资转化是否经过银行这一金融中介机构来分,外源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现状

直接融资是指出资人和用资人以证券这种特定的、规范化的票据形式把货币的使用权永久地或暂时地让于用资人。

目前我国成长前期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股权融资。我国股市自1990年初创建以来,在股票发行上一直采取额度审批制,企业要想成功上市除了要符合上市条件外,关键是看能否从地方政府(或企业主管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获得上市额度。相对而言,额度审批制的实施从法规和政策导向上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前期中小企业不利。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股票融资总额仅占国内企业融资总量的1%左右。

(2)债权融资。国家为了保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规定了许多限制性条款,债券的发行主体多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筹资投向也主要集中在道路、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上。企业债券的发行除了一般严格的限制外,有时还要抵押或担保。结果就成长前期中小企业而言,因为在公开的资本市场上无一席之地,而发放企业债券又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制约,故多在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上小范围发放企业债券,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3)民间借贷。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对成长前期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成长前期中小企业都表现为“惜贷”甚至“拒贷”,以至于在不少地方,民间借贷成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尽管民间借贷可以给成长前期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但也给我国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以及经济活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国家对民间的借贷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从2007年10月份开始,我国资本市场进入震荡,大量资金被套,减少了民间贷款的总量。一方面成长前期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资金总量减少,这一增一减之间,加剧了民间资金的供求矛盾,使得原本就非常高的民间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

(4)非法集资。当成长前期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市场上遇到困难,在证券市场上无上市资格,合法集资又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某些企业在情急之下会无奈地采取违背金融法规的高息揽资方式,即所谓的非法集资。非法集资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是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二是利率的杠杆作用受到影响,三是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2.间接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方式单一且成本较高、数额较小,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和基金融资等多种形式,但在我国,除银行贷款之外的其他几种融资方式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成长前期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机构的出现似乎能够弥补信息不对称。虽然乔治•阿克诺夫最早用二手车交易市场模型说明了信息不对称的后果以及解决不对称信息的一些经济机制,其中担保就是消除不对称信息的有效途径,但担保是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因此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把风险控制在信用机构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是担保机制可以持续运营的保障。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群体信用相对较差的情况下,信用体系完全没有建立起来,不但使银行很难放心地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且使提供担保的中介金融机构也同样与中小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中介机构为提供担保服务也必须花很大成本去收集信息,这会使中小企业贷款成本进一步增大,不利于中小企业贷款。

(2)风险和成本偏高。成长前期中小企业往往会在管理上存在问题,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透明度差,普遍存在倒闭率和高违约率的状况,由此会使银行承担高风险,却难以达到高收益,因此大多数银行会出现惜贷行为,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而成长前期企业往往数量多、规模小,生产管理制度化不够,部分企业的扩张欲望脱离了自身基础,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极低。成长前期中小企业贷款通常要得急、频率高、数量少、风险大,而管理成本却很高,这也使得贷款成本过高。

(3)所有制歧视。在中国,国家的政策扶持多集中在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复合群体,即包括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中小企业、个体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同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往往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大部分的银行贷款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得到的贷款最少。因此,作为中小企业一部分的个体或民营中小企业的负债率往往是所有企业中最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