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应用哪个好

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应用哪个好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与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计算机会计理论与计算机会计实务的一门会计边缘学科。会计电算化是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较好的会计基础和业务处理规范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不规范、易出错、易疏漏等问题。

第一节 会计电算化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与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1945年,美国通用公司首次利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的举动引起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变革,开创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新纪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当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把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预测和决策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起步比较晚。1979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的一个里程碑。1981年8月,在财政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

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到会计实务,也对某些传统的会计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会计电算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它不仅涉及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决策等)的理论与实务研究,而且还融进了与其相关的所有工作,如会计电算化的组织与规划、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培训、会计电算化制度的建立、计算机审计等内容。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会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计算机会计理论与计算机会计实务的一门会计边缘学科。

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一)处理工具电算化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处理工具由传统的算盘、计算器转变为计算机,处理工具的变化使得会计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许多手工无法完成的工作可以快速地完成。

(二)信息载体磁性化

传统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信息保存在纸质介质上,信息的保存数量和方式都受到介质的影响。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没有具体的形态和格式,并且磁性介质在保存信息的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信息载体的变化使得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不能直接用肉眼查看,信息的查询不能离开计算机系统甚至原来的软件系统。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送给很多信息需求者或者供许多人阅读。信息载体的变化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对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磁性介质的特点,对信息的篡改在存储介质上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

(三)账务处理程序统一化

传统账务处理程序在实施电算化以后将逐步统一,许多手工处理特点的程序和方法将不复存在。分散在各个会计岗位上的数据由计算机统一处理,避免了数据的分散重复,有利于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也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

(四)人员结构多样化

实施电算化后,会计工作要在计算机上完成,要求会计人员除了掌握会计知识以外,还要能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会计部门除了传统的会计人员外,还需要计算机维护和系统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五)内部控制程序化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防止错误出现而采用的方法、措施和制度等。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许多内部控制工作由计算机程序完成。例如,通过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设置可以实现严密的人员权限控制,使操作者能进行阅读、修改和打印,或只能具备其中部分权限,而数据校验、账账核对等工作可以根据数据程序设定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三、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它的产生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处理全部或主要是靠人工操作。因此,会计处理的效率低、错误多、工作量大。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把会计数据按规定的格式要求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便自动、高速、准确地完成数据的校验、加工、传递、存储、检索和输出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把广大的财会人员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由于计算机对数据处理速度大大高于手工,因而也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使得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二)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

在手工操作的情况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无论在信息的系统性、及时性还是准确性方面都难以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会计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输出,即可以根据管理需要,按年、季、月提供丰富的核算信息和分析信息,按日、时、分提供实时核算信息和分析信息。随着企业互联网的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可以迅速传递到企业的任何管理部门,以便企业经营者能及时掌握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原有会计人员一方面有更多时间学习各种经营管理知识,参与企业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电子计算机有关知识,使得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素质不断提高。较好的会计基础和业务处理规范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不规范、易出错、易疏漏等问题。因此,会计实现电算化的过程,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四)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实行会计电算化,无疑可以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减轻劳动强度,使财会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管理,从而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使会计工作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核算工具的变革,而且也必然会对会计核算的内容、方法、程序、对象等会计理论和技术产生影响,从而促进会计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六)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

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就企业而言,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会计信息约占企业管理信息的60%~70%,而且多是综合性的指标。实现会计电算化,就为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就可以带动或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四、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概况

(一)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阶段

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发展阶段(1983年以前)

1983年以前,只有少数单位将计算机技术用于会计领域,主要是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开发和缓慢应用,如工资计算、仓库核算等。在这个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会计电算化人员缺乏,计算机硬件比较昂贵,会计电算化没有得到高度重视。

2.自发发展阶段(1987~1996年)

1983年后,微机在国内市场上大量出现,多数企事业单位已能够买得起微机,这为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企业也有了开展电算化工作的愿望,纷纷组织力量开发会计软件。因此,这个阶段,电算化处于各自为战、闭门造车的局面。会计软件一家一户地自己开发,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3.稳步发展阶段(1987~1996年)

这一阶段,财政部、各地区财政部门以及企业管理部门逐步开始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走上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轨道,并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个阶段主要标志是,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市场从幼年已走向成熟,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市场和会计软件企业,它们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软件产品;很多企事业单位逐步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纷纷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或自行开发会计软件,建立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面,全国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专门制定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计划,会计专业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

4.竞争提高阶段(1996年至今)

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会计软件市场逐步成熟,市场竞争激烈,各类会计电算化软件在竞争中进一步拓展功能,部分专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公司在成功推广应用管理会计软件的基础上,又开始研制并试点推广MRPII和ERP软件。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从国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不难预测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已开发和应用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会越来越高。

2.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内的会计信息系统基本上用于事后算账,在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等方面的功能不强。然而,现代化经济活动已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的决策已从经验决策转向科学决策,这样仅停留在事后算账的会计信息系统远远不能适应管理上的要求。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开发与应用决策支持系统,并逐渐使结构化系统向智能化系统发展。

对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尚处在探索阶段,系统的基本构造、基本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均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现有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仅能按预先设定的工作程序和思路处理数据,还不能自动判断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处理。随着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将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将向模拟人的智能方向发展。在会计领域将出现会计专家系统,它将帮助企业利用现有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

3.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迅速发展

单机系统虽然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基本需求,但从长远来看,难以满足管理发展的进一步要求。要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网络化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建立网络可做到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的及时处理,提高管理水平。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不仅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会形成完整的网络系统,而且会计信息系统还将成为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网络通讯与其他系统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从而大大提高会计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是必然的趋势。

目前,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已经广泛运用了局域网络版会计软件,有些单位也开始运用远程网,有的还借助ATM等新的传输技术。随着经济进一步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国际互联网采集和传输国际经济信息,企业很方便地就与遍及全球的互联网连接起来。

4.会计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会计信息的传递方式是以票证和报表为信息载体,不仅传递速度慢、范围窄,且不便于会计信息的重复利用。随着我国电算化的发展,中央各主管部门要求其所属企业用磁盘报送会计报表,并用计算机对这些会计报表进行汇总。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进一步普及,采用报送磁盘的方式传递会计信息必将成为未来我国会计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而且会计信息的网络传输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

5.对会计软件开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来,随着“管理型”软件的发展,软件开发设计难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新的管理制度频频出台,要求会计软件更新的节奏加快,有时一代产品刚刚开发完成,就需要立即组织力量,根据新的技术条件和新的管理制度的要求,开发更新一代的产品,并推向市场。因此,一方面,要扩大开发设计人员队伍,加强开发设计能力,投入必要的开发资金;另一方面,要选用先进的开发方法,以缩短开发周期,减少开发投资,加快软件的更新换代。

6.与手工会计工作规范融为一体的电算化会计规范体系将全面形成

所谓会计电算化规范体系,是指国家有关部门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所制定的一系列条例、规章、制度、准则的总和。完善的电算化会计规范体系,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规则。手工会计系统,从微观到宏观都已形成较完善的运行规范体系,它涉及和覆盖了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及各个方面。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都有较大差别。因此,与手工会计规范一样,电算化会计规范体系也应涉及和覆盖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展望未来,手工会计与计算机会计的界限将越来越淡化,完全不使用计算机的企业将成为极少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手工会计规范与电算化工作规范必将融为一体,并大量增加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规范的内容。如电算化工作规则,会计证、账、表的输出规范,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存贮规范或标准,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7.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若审计工作不作一些适应性的变化,则其工作将难以开展。同时,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如果缺乏审计监督,也不能健康发展。国外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已有了较快的发展,许多专门用于审计工作的计算机软件已被研制出来,大大方便了审计人员,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一些计算机制造商或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可向用户提供通用的审计软件,企业的日常账务处理均可以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目前,随着会计信息的普及和网络系统的应用,国外电算化审计正朝着更加普及、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化,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项正在积极探索和亟待解决的课题。借鉴国外计算机审计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并与我国审计工作实践密切结合,将成为我国审计和会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