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

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间业务方面,中国商业银行重视表外业务,努力改善收入结构。商业银行的创新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虽然依靠后发优势,中国商业银行短期内能够通过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而迅速提升竞争力,但是长期来看,只有培育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最终获得同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平起平坐的实力。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

(一)我国金融创新能力的现实情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作为创新主体的商业银行,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业务创新,同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产生了许多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金融工具创新,如信用卡业务、商人银行业务、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等,这些金融创新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满足了人们的金融服务需求。[8]

其中在对公和对私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型的业务种类以吸引资金、扩大来源,并将着力点放在创新负债产品种类上。这些新兴负债种类兼备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可以适应和满足各种债权人的不同要求。例如,招商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并推出“点金成长计划”系列金融产品组合,针对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和经营特点提供服务于企业供应链的动产质押、不动产质押、贸易融资、网上银行、投资贷款等创新产品。另外,建设银行在2006年组建了10支对公产品专家团队,在深圳建立全行第一个个人产品研发中心,在广州设立电子银行研发中心,进一步增强了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

此外,在以提高资产多元化为特征的产品创新方面中国商业银行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例如体现新型银企关系的主办银行制度,规范和推广票据贴现业务,推广存单抵押贷款、打包贷款业务等。这些新的金融债券形成的产品创新,既可以促进银行发展,同时还能增强银行运作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债权行为发生概率,减少风险。如招商银行在国内首先推出票据通业务,将传统汇票与电子银行技术相结合,为客户提供网上申请、托管、质押、贴现以及支付等服务,极大地增强了该银行在票据市场的竞争优势。浦东发展银行则推出了国内首家政府回购型资产证券化项目(浦建受益)和城市建设类资产证券化项目(宁建受益)。

在中间业务方面,中国商业银行重视表外业务,努力改善收入结构。中间业务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高额的服务收入,改变银行现有的收入结构。现在中国商业银行在大力推广和普及信用卡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信用卡的各种支付功能,如信用卡的分期付款功能。建设银行在2006年新增QDII、产业基金、保险资金ABS和股权信托等托管业务品种。基于在中间业务创新领域的持续努力,建设银行成为中国境内资产托管业务资格和品种最全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年金业务签约客户数量及账户规模也处于国内同业领先地位。

另外,中国商业银行还加大力度,着重发展了各种国际结算业务,开展咨询服务和担保业务等。如工商银行积极开展国际结算个性化创新与衍生服务创新,整合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产品,设计出10项产品组合应用方案。在不断创新的推动下,工商银行2006年办理的国际结算业务增长了36.5%,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建设银行也与美国银行合作共同完成了两期代客境外理财产品(QDII)发行与投资管理安排。交通银行则推出得利宝(QDII)、满金宝、联名快汇等创新产品,并与汇丰银行共同开发了通汇捷业务,成为国内首款主机直连快速汇款产品。

(二)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创新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先进银行在战略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手段创新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各大银行在业务发展上还过分强调存贷款业务,产品单一,同质化竞争状况较为突出,银行的盈利结构较为单一,利差收入占比较大。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风险日益加大,这样的业务拓展模式和盈利结构不足以支持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金融创新的投入力度,及时推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业务和新产品,引导业务创新发展。具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在创新领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创新层次不高

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主要表现为外延式的数量扩张而非内涵式的质量提升,吸纳性的创新多,原创新的创新少,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商业银行虚心学习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国外先进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对中国商业银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的成果越来越多。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目前仍然是以吸收、借鉴、模仿为主,真正自主进行的创新不多。而且,一旦国内某家银行推出一项新的金融产品之后,其他银行便会争相效仿,创新趋于同质化,缺乏独特性,难以适应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虽然依靠后发优势,中国商业银行短期内能够通过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而迅速提升竞争力,但是长期来看,只有培育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最终获得同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平起平坐的实力。

此外,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的范围虽然较之以前已经大大拓宽,但是大多数属于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少的低层次金融产品,科技含量多、智能程度高、不易模仿的创新还比较少。各家银行推出的创新产品大多是在传统存款、贷款、票据、投资、结算、担保等业务基础上的创新,以及各类金融产品组合创新,这就使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

2.综合性产品少,创新规模小

从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办的新业务的发展水平来看,银行产品创新尚处于初创阶段,发展规模小,没有产品线深度,而且创新业务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所占比例较低,难以起到调整优化整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也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据有关统计,中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的消费信贷规模目前仅占银行贷款总额的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0%~25%的水平;表外业务发展方面,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都在10%以下,而日本银行的这一比例已达到了40%。

由于发展规模小,金融创新在提升银行竞争力、改善银行经营状况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品种较少,大部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消费信贷、租赁等业务的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和客户不断发展的需求。

3.业务创新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存款等负债类业务都是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金融机构推出的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也都在这个领域最为丰富,如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大额存单等大部分业务和工具创新皆属于负债类业务创新。政府对于贷款利率控制比较严,制约了贷款业务的创新空间,因此资产类业务的创新明显少于负债业务,而且在资产类创新产品中,真正能够兼顾保证收益、便于流动、转嫁风险的低成本营销型产品更是匮乏。金融产品创新结构的失衡破坏了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本应具有的整体协调性,降低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功能和作用。

4.金融创新的后续维护能力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创新的品种繁多,新产品层出不穷,但是缺乏相互之间的功能整合,单个产品缺乏在整个产品线中的清晰定位在产品的后续管理方面,则普遍存在重研发、轻维护和改进的问题。银行产品推向市场之后,缺少有效的跟踪和反馈,缺乏对新产品市场表现的评价和分析,不能为产品创新的后续调整和改进提供有力依据。[9]

5.创新效益不佳

从总体上看,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之间尚未形成有机高效的联动。在一些新业务的设计和开发上,尚未形成系统性、前瞻性的产品需求方案,对新产品宣传营销的针对性也不强,加之相应的服务、科技手段不配套,进而导致一些新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应平淡,收效甚微,不能对银行效益增长作出很大的贡献。[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