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币如何应对全球金融监管

人民币如何应对全球金融监管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曾经在资金层面上高杠杆率,现在给银行上紧箍咒,等于封杀人民币在资金层面上的高杠杆率机会,这里先说美国的金融1.0监管,再说欧洲巴塞尔监管,最后提出中国如何参与制定全球金融监管。中国和全球都认为,是美国金融监管缺位产生了次贷危机。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7月17日,奥巴马政府正式向国会提交了关于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

第五节 人民币如何应对全球金融监管

放眼全球,金融监管还是隔靴搔痒,没有往企业竞争力方面进行下去,美国浮在交易改良上,减少杠杆率,欧洲浮在资金层面上。

2011年9月17日开始的“占领华尔街”,到10月17日已经扩张到全美1060多个城市,扩张到全球60多个国家1500个城市,其中的原因在于贫富两极分化。美国上世纪的大萧条是通过增加医疗保险、基建投入、教育投入、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失业保险、失业救济金等来摆脱的。但是这些方法已经失灵,全球都在使用这一套,结果却是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美国这样,中国也是这样。靠施舍救济并不能解决贫富两极分化,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唯一办法就是产业化。美国金融曾经高杠杆率,现在降低,等于封杀人民币的高杠杆率。欧洲曾经在资金层面上高杠杆率,现在给银行上紧箍咒,等于封杀人民币在资金层面上的高杠杆率机会,这里先说美国的金融1.0监管,再说欧洲巴塞尔监管,最后提出中国如何参与制定全球金融监管。

1.什么是1.0阶段的金融监管

自美国暴发金融危机以来,中美一直打口水仗,美国指责中国人民币汇率过低,造成了贸易失衡,变成中国把更多的钱借给美国消费,造成了次贷危机。中国和全球都认为,是美国金融监管缺位产生了次贷危机。中国指责美国借贷消费过度、不储蓄、制造业空心化,才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关键,中国认为美国在高科技技术和武器上禁止出口中国,造成中美贸易失衡。也有人说,是格林斯潘的长期降息刺激了房屋消费过度,酿成次贷危机。

以上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就是当前全球主流经济学家的认识水平,我认为这是1.0阶段的认识。也正是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认识都还处于1.0阶段,自然产生了1.0阶段的金融监管。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7月17日,奥巴马政府正式向国会提交了关于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大卫·贝伊姆认为,金融危机的起因并不是金融监管缺乏,而是资本金不到位,与储蓄率缺少有关。他举例说,冰岛并没有购买CDS等金融资产,但是关键原因在于放贷过多。同样,美国也是放贷过多,在他看来,信贷高杠杆率才是主因。他从保证金视角来提出,要求CDS、CDO的发行者必须持有5%或10%的份额,那么,CDS和CDO出问题后,他们手中的资产也会变坏,这样可以形成一种制约,从而迫使发行者把CDS和CDO把关好。对于这场金融监管,还有把场外交易(OTC)的衍生产品必须纳入场内交易进行监管,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进行监管,去高杠杆率,对交易数量进行限制。

而国际投机大师索罗斯提出三条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原则,第一、由于市场具有产生泡沫化的倾向,金融监管者应该承担防止泡沫变大的责任。第二、用控制货币供给来控制资产泡沫是不够的,还要控制市场信贷。第三、重新定义市场风险。为何要重新定义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系统性风险,即如果太多市场交易者都跑到了市场的同一侧,他们的头寸只能在连续价格序列被打破甚至是出现极端的市场崩溃时,才可能处理掉。如果银行参与证券化,那么银行资产的风险就会被忽略,这正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主因。所以,严格禁止银行用别人的钱来进行投机。索罗斯的意思是说,要通过斩断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来防止风险扩散。

实际上,当年全球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和对策均处于以上的1.0阶段。我认为,造成这种1.0的认识和1.0的监管对策,关键在于缺乏《易经》、老庄哲学、经济史学的洞察力,另外,经济研究知识结构的单一、经济研究的垂直专业化,是造成全球金融危机认识处于1.0阶段的主要原因。只有经济研究知识结构多样化、经济研究扁平化,才能进入全球金融危机认识的2.0阶段。对于中国来说,要以工农金融业均衡化发展、金融产品创新以工农业为载体,这些才是2.0的金融监管主要方向。同时辅以资本金化、场内交易化、发行者持仓化、制约层层钱化等1.0的金融监管,才是完整的2.0金融监管。

2.什么是金融危机的2.0认识

从全球经济发展史来看,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银行业经济,这说明自然资源向人造资源再到符号资源发展。按厚黑学人际心理力学来看,越来越离地面、越来越离心、越来越失控。问题是,从银行业进一步发展到证券业再发展到层层证券化,这说明流通货币符号资源转化成非货币的买卖交易符号资源,再到其边缘系列买卖交易符号资源,这也是一个层层抽象虚拟的发展。实际上,银行业已经就是非制造业了,已经是附在制造业上的一层皮了。纵观美国,制造业空心化,金融业既高空化又庞大化,变成高空压力被无节制地无限放大。从《易经》第一卦来看,是“亢龙有悔”,实际上,太高了,风必摧之,一目了然。这就是我在2008年初对金融危机2.0的认识之一。

印度2007年一季度GDP增速为11.3%,二季度GDP增速为9.3%,环比下跌幅度超过15%,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订单外移。我认为,要想拿回订单至少要半年时间,要么相当一段时间都拿不回失去的订单了。这意味着后续至少还有两个季度或以上都拿不回订单了,那么后续两个季度的出口同比肯定大幅下挫,肯定会造成季度GDP再度出现两个季度同比大跌。所以,我认为用不着西方的连续两个季度GDP环比下降才定义为经济衰退,因为只要季度GDP环比出现一次15%以上的跌幅,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定义为经济衰退。只有季度GDP环比下降没超过15%、在5%-10%左右,才需要连续两个季度GDP增速环比下降,才能定义为经济衰退。这一判断经验使我对美国经济2007年下半年是否衰退的判断就更肯定了。很明显,2007年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速超过4%,而其后的第四季度GDP增速却不到1%,这意味着GDP增速环比下降超过75%,2008年初,我毫不犹豫地就把美国定义为经济衰退。可是,当时美国、中国等国家的顶尖经济学家都说美国经济没什么,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我预测美国经济陷入大衰退是准确的。这些预测是基于我庞杂的知识结构,包括哲学认识论、《易经》、老庄哲学、历史学、厚黑学,以及多年的经济研究经验。而学院派出身的经济学家知识结构单一、研究主题垂直专一化,结果造成美国2500名职业经济学家,能准确预测到这次经济危机的却不足10人。我认为中国能准确预测到这次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也不超过10人,这也正是2009年两会期间四川刘革新委员提出要淘汰部分经济学家的原因。我认为,就是当前的金融危机认识处于2.0的全球顶尖经济学家也不超过10人,为什么到现在国内国际上对金融危机的认识还是处于1.0阶段呢?因为他们缺乏前瞻性,故无法预测经济危机。这就是我2008年初金融危机2.0的认识之二。

2008年初全球通货膨胀汹涌澎湃,对于这个问题,从2007年在国内就一直有争论,货币过多论、输入型、结构性通货膨胀等观点,占据国内各种媒体,即使是到了2011年6月份,国内还是有这些观点的争论,这都是1.0的认识。我从考察200年来的整个工业史中发现,工、农业占GDP的比重在很多国家不断失衡,在全球也不断失衡。在2008年初,我认为是工农业失衡产生了全球通货膨胀,产生了这次金融危机,同时工业与金融业又再度上演一次失衡,发达国家金融业规模无限放大,这就是我2008年初的金融危机2.0认识之三。

很明显,西方分析哲学认识裹挟着传统思想、哲学认识论和实践经济研究结合、对工农业和虚实业历史失衡的思考,三个因素成为我金融危机2.0认识的主因,那么,金融危机2.0的对策如何进行呢?

我大力建议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加工来放大农业收益;中国工厂有必要去全球设分厂,来缩小中国制造业和制造地规模;中国的金融业有必要继续放大,这是大方向对策建议。具体到中国工业,我认为除了全球设分厂外,可到全球各国去设仓库,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联系进行当地发货,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利润率的方式,这种仓库可以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在多国推广,来降低运作费用。至于金融监管和金融产品创新,我认为国家队与其投资海外股市,不如为农民办人人持股的现代化大规模企业群,做大做强后发行股票上市,农民财富迅速腾飞,这才是拉动内需的关键。然后利用金融产品创新来武装农村这些企业,通过多种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做大中国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另一方面钱化农村(注:就是用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包装农村)。另外可以把海外仓库代理批发进行钱化,同时对工业资产钱化,但不要过分崇拜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有资本金控制,交易仓位数量要控制,不要照搬西方,要结合国情、结合实业来发展中国式的金融创新与监管,不与工农业挂钩的金融产品创新要压缩。

综上,2.0的金融监管主要是讲究工农金融业的均衡发展,金融产品创新的层层钱化、工农业化、持仓化、资本金化,如果离开这些,就会落入现阶段当下全球流行的1.0阶段的金融监管水平了。

3.什么是欧式金融监管

《巴塞尔协议Ⅲ》(下称《协议》)待20国集团2011年年底峰会后,将对全球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金比率做出要求,其中,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分别为4.5%、6%和8%,中国版本的《协议》要求相应为6%、8%和10%。现在国内非系统性银行总资本上升到10.5%、系统性银行总资本上升到11.5%了。

《协议》还要求2.5%的法定留存缓冲资本,0-2.5%的反周期超额资本,提出四个指标,即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杠杆率为3%,国内提高到4%。总体看来,国内银行业要把资本充足率提高到15%。《协议》2016年1月1日开始执行,2019年1月1日开始生效。国内认为短期内《协议》对中国银行业冲击有限,长期影响还不知道。笔者认为,短期影响马上到来,并将猛烈冲击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核心一级资本是个大问题,中国银行业90%靠信贷赚钱,10%靠中间业务,而国外相反。所以,《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比对外国大。中国信贷微利,靠量取胜,回报率低,谁敢投资核心一级资本?如果国家投,变成用纳税人的钱,恐怕社会阻力很大。如果发债,到时还本付息压力大。如果发行股票圈钱,由于太多压力,大盘恐难承受。所以,银行业遇到了发展瓶颈。

其次,银行业遇到困难,银监会又剪断银信合作的脐带,给信托上套,断了房产后路,银行业再也没有能力“暗送秋波”了。而如果房地产市场下跌50%,那么物流、钢铁、建材、家具、水泥石灰、油漆、装潢等面临较大的冲击,煤炭、焦碳、铝业、铜业等都会受到影响,接下来铁矿石、海运业、石油都将下探。而2011年秋季,银监会又对理财产品进行监督,严控表外信贷。

第三,当全球各行业进入二次衰退时,银行不敢放贷,利率会上升,企业不愿信贷,这一次的发源地可能是中国。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回到8.5%或以下都有可能,世界会怀疑人民币的持久安全性,这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第四,中国银行业几乎没有中间业务,而衍生品又不能经营,但是经营方式国家会放开。怎么办?很显然,如何提高资本回报率才是关键。所以,监管层可能在抓住量化指标后,在银行经营上放开。我的观点,向企业经营靠拢才是银行业的出路,或许是唯一出路。

第五,我认为《协议》就是一个阴谋。因为西方楼市、经济增长全面衰退,于是想用《协议》来迫使中国跟进,这会切断地产资金,同时打击中国银行业的强项信贷,一石二鸟,如果中国银行业不跟进,那么中国银行业设立海外分行就难以进行。《协议》在国内普遍被解读成短期内对银行业没什么影响。实际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撒手锏,该协议可能拖累中国经济两个百分点,这就是短期内通过地产后路将引发出的一连串问题。

一旦中国楼市被腰斩,GDP下降两个百分点,银行呆坏账增加、银行经营能力下降,那么,将打击国际持有人民币的信心,这对人民币国际化不利。所以,笔者认为,《协议》将打击人民币国际化。

4.中国如何参与制定全球金融监管

中国要想参与制定全球金融监管,必须要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被欧美控制?国内可能有回答认为欧美先进入发达国家先制定游戏规则,中国后进者只好随从了。而且,中国的企业到海外去上市、并购、投资都要听从欧美的财务信息披露规则,否则别想进入欧美市场。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发现是我们要去欧美市场,所以只好遵守欧美的游戏规则。如果我们也制定游戏规则,让欧美的企业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遵守我们的规则。可是这里的问题是,我们的市场必须是全球最大的,才可以通过制定游戏规则逼迫来自欧美的企业接受。那么,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市场呢?

我觉得期货市场、奢侈品消费市场已经可以制定中国的全球游戏规则了,接下来,中国可以在全球信贷上、中国股市上制定游戏规则。

中国应制定什么样的全球游戏规则呢?

我认为,一方面要看是否涉及企业的竞争力,只有能够促进企业竞争力的业务才会被通过。比如,银行信贷是否促进了企业的竞争力?银行是否在信贷时让企业提交战略规划?只有促进企业竞争力的银行才可以在华经营,只有让企业提交战略规划的外资银行才可以在华经营,只有进入被信贷企业的董事会核实信贷的投向和进展的外资银行,才可以在华开展经营业务。比如,奢侈品产品,只有涉及企业已经善待员工并披露,经中国核实的,才可以在华开展经营业务。比如,销售金融产品是否自己留下5%-10%,相当于保证金,这是对被销售者的一种保险一种负责,这种外资金融机构才可以在华开展业务。假如美国反对,我们就以美国自己的金融残局为例,美国被中国握住软肋,只能被迫接受中国的游戏规则。假如欧洲反对,我们就以东欧高息大量批发信贷、南欧低息大量批发信贷、冰岛用英国荷兰等国存款大量信贷为例。只有进入企业跟踪实情、促进企业竞争力,才是真正的做到金融监管的到位,这样,企业信贷挪作他用、不用、错用等等都可以进行监管了,这才是于银行于企业于监管有意义的事情。

各类监管层要进入相应管辖的央企、国企、银行、保险、上市公司、券商等的董事会,进行摸底和敦促,银行也要进入被信贷的企业董事会,进行摸底和敦促。中国就是因为没有对监管层进行摸底和敦促,才产生国航陈久霖燃油对赌兵败新加坡,央企对赌燃油全部输给外资投行大鳄。当中国制定这种游戏规则的准入门槛时,外资若想参与最大的中国市场,就要被迫接受中国标准。当然,中国还可以通过别的方面一起来进行这种市场准入游戏规则,比如,只有接受中国的评级机构评级并达标的外资,才可以到香港市场进行低息的人民币发债,才可以到中国上市,才有资格投资中国。

所以,各国只有围绕着企业层面进行人民币的各项业务,进入中国的各种市场,达标中国规定的监管摸底和敦促管辖范围、业务覆盖范围的,才可以进入中国开展经营业务。欧美元与欧美监管配套,人民币与中国式监管配套,人民币国际化如果没有中国式监管参与,就缺少威力。只有形成中国监管与欧美监管三足鼎立,才会支撑人民币与欧美元三足鼎立。而要形成中国监管制约进入者,必定引起欧美抵触,但是,我们想想,我们的银行如果不能达到欧美监管的要求,又怎能进入欧美?我们在外贸上常常看见欧美用监管达标来排斥中国,形成不公平的竞争,这是欧美利用规则形成保护主义,中国也有必要进行如此操作。而监管介入目标物摸底敦促,的确是对欧美监管的补充和细化,欧美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另外,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在谈判时,要考虑到对方市场的大小、人口多少,我们不能从金融监管种类上进行对等开放,而是要从市场大小人口多少上进行对等开放。比如,2011年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金融对等开放,这是因为中国的期货市场是全球最大,所以中美是对等开放,但是澳大利亚只有1万多亿美元的GDP总盘子,而且人口只有区区的2200多万人,中澳怎能进行市场数量上的对等开放呢?所以2011年5月底,中国澳大利亚商会推出的《澳大利亚在华金融机构建议书》提出的金融对等开放,我认为是不利于中国的,只有利用澳大利亚三个或以上市场的要求换取中国一个市场,才是中国可以考虑的前提,不然,我们的“黄金”市场被当作白菜大甩卖了。

只有中国监管与中国市场大小和人民币各项国际业务相互联系时,才形成中国特色,也只有中国特色的监管,才能有力地支撑人民币与欧美金融监管大战。当然,并不是说中国这样的金融监管很好,只是说形成中国特色,监管能落地了,不再是隔靴搔痒了,但对于如何打造企业的竞争力,还需要另外层面的策略。比如如何让企业迅速做大做强,针对此进行打造方案,并进行信贷支持和监管,所以,只有介入企业战略,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这个问题在中国还没人研究过,中国现在主要是跟随欧美金融监管,没有中国监管模式。看来人民币大战欧美金融监管路还漫长,这要等中国觉醒并身体力行地去制定中国式的全球金融监管规则时,才是人民币战胜欧美金融监管的时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