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期货市场教程第七版

期货市场教程第七版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较中外期货市场,从期货市场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一角度,结合中国国情,论证了中国的商品期货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4]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主编《2005中国期货业的产业组织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39]裴红卫《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和制度变迁:一个长期视角》,《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87—96页。

二、本书的创新之处

从理论的角度来讲,期货市场的经济理论基础在于风险理论和制度经济学。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期货市场,已有相当多的作品,而从风险的角度来研究期货经济史,则并不多见,本书有意识地把风险理论贯串于研究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全过程,这是本书的着力点之一,也是本书的新意所在。

从经济史和理论创新的角度来讲,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比较系统地整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期货市场的历史;

阐明了抗战爆发前证券市场是国债市场,而国债市场是以期货交易的形式存在;

阐明了民国时期国债、黄金期货是最早的金融期货,领先世界金融期货约50年;

阐明了在抗战全面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不存在期货市场;

整理了“文革”时期中国利用国际期货市场的历史;

分析了新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动力和约束条件;

对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的交割制度进行了总结,对品种选择提出了建议;

比较中外期货市场,从期货市场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一角度,结合中国国情,论证了中国的商品期货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释】

[1]王恩良等《交易所大全》,魏翔等整理,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2]杨荫溥《中国交易所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3]朱彤芳编著《旧中国交易所简介》,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4]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685—689页。

[5]《上海金融史话》编写组编《上海金融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第1版。

[6]吴景平主编《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7]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编《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变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8]朱荫贵《近代上海证券市场上股票买卖的三次高潮》,《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孤岛”时期的上海众业公所》,《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第86—94页;《抗战时期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1918—1937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74—85页;《抗战时期的上海中国股票推进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9]陈宝英《商品交易所与期货交易》,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5年版。

[10]司徒怀《期货交易概论》,中国友谊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11]张延衡主编《中国期货市场:起步、转换、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12]田源等《期货交易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13]常清编《期货交易与期货市场》,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14]蒋洪波等主编《走向国际期货市场:从东亚地区谈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15]陈拔中、王新政《期货市场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版。

[16]叶万春主编《中国期货市场》,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

[17]祝合良等编著《世界各国期货市场管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18]章星、朱立南主编《中国期货——理论、政策、制度》,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9]陶琲等《中国期货市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0]童宛生《正确认识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第48—50页。

[21]胡愈越《论中国期货市场的结构调整》,《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总第85期),第56—60页。

[22]常清《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3]禇袂海《中国期货市场风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4]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主编《2005中国期货业的产业组织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25]欧阳中辉《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制度分析》,重庆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6]李兴邦、李丕东《中国期货市场弱势有效性检验》,《特区经济》2005年第5期,第100—101页。

[27]程淑芳《我国期货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统计观察》2006年第3期,总第209期,第87—88页。

[28]韩冰、田洪、唐莉《我国期货市场有效性及风险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5年3月(下),第90—92页。

[29]徐剑刚、唐国兴《期货波动与交易量和市场深度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4月第9卷第2期,第69—75页。

[30]王孝成、王燕近期油价波动与我国石油市场》,《北方经济》2005年第12期,第76—77页。

[31]朱振荣《我国适时推出金融创新产品股指期货的思考》,《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2卷第1期。

[32]刘莹、黄运成、罗婷《石油市场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资源科学》2007年第29卷第1期,第190—195页。

[33]黄解宇、马卫锋《从国际战略性大宗商品交易方式演变看中国石油市场改革》,《资源科学》2007年第29卷第1期,第203—208页。

[34]段国栋《干散货航运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及运费衍生品FFA》,《中国水运》2007年第1期,第38—39页。

[35]何蒲明《我国生猪期货上市问题的研究》,《饲料工业》2007年第28卷第3期,第58—60页。

[36]王锋、刘传哲、周振《我国煤炭期货合约设计与运作构想》,《中国煤炭》2007年第33卷第1期,第16—18页。

[37]尹晨、许晓茵《论天气衍生产品与农业风险管理》,《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1月第28卷第145期,第56—59页。

[38]余刚、周渝慧、和敬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期货期权市场》,《电力建设》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第71—73页。

[39]裴红卫《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和制度变迁:一个长期视角》,《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87—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