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务信用分析依据的信息

财务信用分析依据的信息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财务信用分析中,不应忽视对非财务信息的搜集和利用,要充分发掘和利用非财务信息的潜在价值。信用分析人员在从事信息搜集工作时,必须以合乎伦理道德并且符合法律规范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正式的渠道采用合法的方式收集非公开信息。非公开信息在信用分析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对公开信息的补充与证实,一般在时效性上也优于公开信息。信用分析人员在收集非公开信息时,往往可能会使自己陷入“侵犯商业秘密”的困境。

第二节 财务信用分析依据的信息

财务信用分析必须建立在大量详实准确的信息基础上。没有充实的信息来源,财务信用分析就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本节主要讨论如何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搜集财务信用分析所必需的信用信息以及如何对各种信息予以甄别和整理。

一、财务信用分析所需信息的种类

收集、整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对分析对象的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取得的信息要求全面并且准确。取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进行财务信用分析所需信息的搜集时,应利用一切机会搜集可以利用的信息。总体上说,按照信息的内在特征可以分为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按照信息取得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按照信息的公开状态可以分为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按照信息的计量属性可以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所谓直接信息,就是信用分析人员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在与被分析对象进行接触的过程中搜集到的信息。所谓间接信息,就是从独立于财务信用分析主客体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搜集到的信息。

所谓财务信息,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上的信息以及其他由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数据信息。在重视财务信息的同时,必须强调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的重要补充作用。在财务信用分析中,不应忽视对非财务信息的搜集和利用,要充分发掘和利用非财务信息的潜在价值。事实上,大部分非财务信息是客观化的定量信息,这些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是建立信用评级模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经验上感觉某些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信用状况会产生影响,可以采用统计方法验证二者之间在统计学上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相关性的显著程度。假如统计上发现某些非财务因素与企业信用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那么就应将其体现在信用分析的结论中,以全面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

所谓定性信息,是指以非计量形式描述的信息。定性信息是无法使用数字表示的,一般属于文字的或口头的信息。这类信息的特点是精度不高,但收集起来比较容易。有些定性信息是客户的基本情况,如企业名称、经营范围、职工人数等,通过科学的分析能反映出企业的资信状况,如通过了解法定代表人的任职资格、任职年限和既往信用,可以分析、判断企业的历史信用程度。定量信息是指以计量形式描述的信息。这类信息的特点是精度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要求有数量的描述,因此收集起来比较困难。定量信息是判断企业资信状况的基本来源,如通过对近几期财务报表有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分析企业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的变化趋势。

所谓公开信息,是指按照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必须对外公开披露的企业信息或者企业主动对外公布的信息。否则,即为非公开信息。信用分析人员在从事信息搜集工作时,必须以合乎伦理道德并且符合法律规范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正式的渠道采用合法的方式收集非公开信息。非公开信息在信用分析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对公开信息的补充与证实,一般在时效性上也优于公开信息。所以,非公开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是信用分析的有机组成部分。信用分析人员在收集非公开信息时,往往可能会使自己陷入“侵犯商业秘密”的困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信用分析信息来源与收集渠道的多样性。但是要注意到,不应混淆非公开信息中包含着的两类法律性质不同的信息:一类是企业采取保密措施,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信息,这类信息从法律角度应归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另一类则是既未公开发表,又在企业内外传播的非“商业秘密”的一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称为“灰色信息”,它介于公开信息和商业秘密这两个范畴之间,但又归属于非公开信息一类。

二、财务信用分析所需信息的主要内容

为进行财务信用分析,必须全面搜集相关的所有信息。一般而言,需要搜集的信息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企业基本信息

主要指企业登记注册状况及基本情况,具体包括企业的确切名称、登记注册地址、实际经营地址、企业类型、所有权状况、注册资金、经营期限等。

在美英等西方国家,习惯上按照企业组织形式的法律特征区分企业类型,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三种组织形式。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习惯于按照企业所有制性质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先后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企业法律法规,开始逐步从以企业所有制性质为划分企业类型的标准转变为主要按照企业的法律组织形式划分企业类型。

从所有制性质角度看,由于国有企业以国家为所有者,因此含有一定程度的国家信用的成分。一般认为,其信用程度相对于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要高一些。

从企业法律组织形式上看,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所有权的分布情况和所有者的构成不同,所有者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也不相同,这对企业的信用能力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一种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Sole Proprietorship),即由个人创立并拥有的企业。独资企业的全部资产都归业主所有,业主则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第二种企业组织形式称为合伙企业(Partnership),指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伙人合资经营的企业。除业主人数多于一人以及业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外,合伙企业的性质与独资企业很相似,合伙人对于企业的债务也需要承担无限责任。独资或合伙企业破产,如果破产清算后的所得仍然不足以清偿所有债务,业主或合伙人有义务以个人财产来偿债。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业主或合伙人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法律要求,对债权人无疑是最有利的。但是在目前国内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中,很难将企业业主(或合伙人)的个人财产与企业的财产严格区分,造成法律实践上的困难。第三种企业组织形式为公司,这也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是一个能拥有资产和承担债务的法人组织,公司同投资人分离而独立存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行使权利。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只对公司负有限责任,即对公司的债务只承担股东投资额的部分。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一般公开募集股份,并且受到来自政府和投资公众更多的监督。

2.企业历史背景

主要包括企业的创建时间、发展历史和历史沿革、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和经营时间的长短等事项。一般情况下,经过比较长时间经营的企业在生产销售、企业形象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能够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这对增强企业的信用能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组织管理

首先,要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情况,如企业采用的组织结构类型是直线制、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实行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主要业务及职能部门的划分、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对于公司制企业,还要了解其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成情况。其次,要掌握企业高级管理层的个人背景信息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配备,如企业高级管理层成员的个人履历、教育及专业背景、管理水平、社交能力等方面。

4.宏观经济信息

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所在国家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的影响。总体宏观经济环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机会与程度。在分析企业的信用能力时,需要收集关于利率汇率、税率、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就业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5.行业分析

任何企业都是在某个特定的行业环境中运转,并且要受到很多企业所不能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所处行业的类型和特点是判断其财务信用状况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行业分析的目的,是通过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现时状况,来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判断行业因素对企业信用能力的影响。(1)要确定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状况,具体可分为四类:完全竞争行业、不完全竞争行业、寡头独占行业和垄断行业。在不同类型的行业中,企业产品销售以及利润的保证程度均有比较大的差别,从而会对其信用能力产生直接影响。(2)要掌握企业所处行业的行业生命周期是处于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行业处于哪个生命周期,对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很有帮助。比如,我们常说的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就存在着巨大的行业差别。对于朝阳行业来说,行业规模正在急剧扩大,新建企业所占比例较大(如电子及信息行业);对于夕阳行业来说,行业规模比较稳定,企业数量众多,但发展趋势已放缓或呈静止的状态(如传统机械制造行业和纺织业)。(3)要了解行业的经营风险。有的行业属于经营风险大,但同时获利性较强(如建筑和房地产业)。(4)要了解行业的资源配置特点,即企业是属于资本密集型、知识或者技术密集型还是劳动力密集型。(5)要了解行业经营周期的长短,如商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经营周期比较短,而房地产行业的经营周期相对比较长。经营周期的长短对企业的资金周转及资金投入规模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6.经营状况

经营状况主要包括企业经营业务的类型、主要产品、采购渠道和主要供应商、销售状况和销售网络、市场供应与需求状况等方面。

7.财务信息

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集中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对于股票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而言,法律规定了严格的信息披露和报告制度。企业有义务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及债权人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必须定期依法公开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种报告是进行财务信用分析的重要信息来源。但是,对非上市公司,取得财务报表的难度就要大得多。

8.信用历史记录

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是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法院、税务部门和交易客户等方面记录的对于所负担债务的履约情况。财务分析人员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付款表现对其未来的信用程度和信用行为做出推测和判断。因此,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是了解一个客户信用能力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进行财务信用分析来说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曾经有过延期付款行为的企业比付款及时的企业在进行新的交易时的信用风险要大得多。但是,对历史信用记录中的违约行为要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背景情况具体分析。对债权人拖欠付款并不一定就是企业的信用“污点”,关键是看拒绝付款是否出于在法律上完全正当的理由。

9.法律政策和行业管理信息

国家现行产业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法规是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行业管理政策和具体措施的变化及其可预测性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竞争状况和发展潜力,从而对该产业内的企业的未来偿付能力造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三、财务信用分析所需信息的综合性

在搜集财务信用分析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财务信用分析必须强调信息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尤其是定量信息和定性信息的结合、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结合,从而得出有根据的分析和判断结论。财务信用分析不能仅仅建立在对财务报表以及相关财务比率的计算和对比分析上。很多情况下,定性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定量信息和财务信息。忽视信息的全面性,必然造成分析结论的片面性,直接影响到对企业财务信用状况的正确判断。

实际上,受确认的标准限制和货币计量属性的困扰,不少最重要、最相关的信息却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尽管有些信息不能用货币量化或不够可靠,但应当看到:定性信息的相关性未必比定量性信息逊色,非货币信息未必不比货币信息重要,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其可靠性并不是绝对的[17]

四、如何获取财务信用分析所需信息

实践中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相关信息。

1.直接调查和访问

为了获得财务信用分析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直接与企业进行接触,采取实地访问和现场调查的方式搜集详细的基础信息。信用分析人员必须重视通过实地访问和现场调查获得的资料,和其他间接获得的资料不同,这种直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不但会增强信用分析人员的感性认识和判断能力,还可以了解到通过间接渠道不易取得或者无法获得的信息,填补由于信息不完整而留下的空白。例如,可以通过实地访问,观察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规划布局、生产现场的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等,这种直观观察所得到的结论对信用分析所起的作用,只有通过实地访问才能达到。

2.搜集公开信息

信用分析人员仅从与企业直接接触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在数量上和范围上还是有相当的局限性,各种公开的或半公开的信息资源是搜集企业信息的另一个重要渠道。这类信用信息包括:从各类经济文献(如经济年鉴和行业年鉴)、数据库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统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统计记录获得的信息以及企业按照法律的要求或者主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外公开的相关信息。

3.由专业资信调查机构提供信息

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信息咨询公司、资信调查公司、投资服务公司等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纷纷涌现,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即信用服务行业。它们依靠充足的信息来源和专业的信用分析人员,专门从事信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为企业、公共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它们提供的信息具有专业化、系统化、连续化等特点,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客观信息,而且可以对企业的资信状况或者信用风险程度做出评估,对于信息需求者和财务信用分析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信用行业和资信调查机构的发展情况,在下面的专题中我们将详细进行介绍。

五、信用行业和信用评估机构

要保证一个国家信用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必须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这套体系的目的在于提高违约成本,使失信行为产生的成本大于由于失信而带来的利益。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包括几个具体层面上的工作。第一个层面是国家立法,立法是保障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工作。第二个层面是政府管理,包括行业管理和信息开放化工作。第三个层面是信用行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信用管理服务是信用行业的工作范围,信用行业的成熟程度体现了信用经济发展的程度,信用行业的发展是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以美国为例,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下,除国家立法外,对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只起指导性作用,根本性的推动则是由信用行业完成的[18]。而在信用行业中,信用评估机构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机构类型,并且一直构成了信用行业的主体。

1.信用行业的构成

信用行业是由各种类型的征信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构成的。征信机构指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征信业务即信用信息服务的机构。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某独立法人的专业部门,包括信用信息登记机构(包括公共和私营,私营信用信息登记公司在国际上也被称为征信局)、信用调查公司、信用评分公司、信用评级公司等。征信机构基本上主要从事征信业务,又称信用信息服务业务,实践中表现为专业化地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征信机构属知识密集型信息咨询类企业,有其自身的运作特点和资金运用规律,在收集、整理、分析各类信用数据、为社会有偿提供各种信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信用数据库。征信机构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信用调查、信用评分和信用评级。信用调查又称信用咨询,指征信机构接受客户委托,依法通过信息查询、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和评价被调查对象信用状况的活动。信用评分是利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根据企业和个人的还款记录等信息对其信用状况进行的量化评价。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估、信用评估,是指征信机构通过定量、定性的分析,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对企业主体和企业承担的应偿还债务未来偿还能力的评价。

信用行业可以分为以产品为主(即调查类的企业,包括消费者、资产、证券和市场调查以及相应的评级评估)和以服务为主(即金融类的信用保险、信用保理和非金融类的商账追收、信用管理咨询)的两大分支。根据所从事的具体服务项目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信用行业包括如下几个主要子行业:

信用行业的第一个子行业是企业资信调查行业,在国外是最基础性的信用行业。早在1987年,外经贸部计算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企业资信调查业务,主要依靠建立在全国外经贸政府部门及所属机构基础上的信息网络,采用由企业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取得数据,收集信息。目前,外经贸部计算中心已与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的信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信用行业第二个子行业是资信评估评级业。资信评估是由资信评估机构根据规范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在独立、客观和公正的立场上,对各类金融工具(主要是债权性金融工具)的发行主体履行各类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以一定的符号表示其资信等级的活动,它是建立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判断。资信评估评级业的服务范围主要是资本市场上以债券为主体的各种债务性金融资产。

信用行业第三个子行业是个人信用调查业。目前,对个人信用调查的审批,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局都进行了严格限制。2000年,作为全国首家征信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成立,并于当年6月28日建成了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出具中国大陆第一份个人信用报告。2004年12月15日,继全国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由央行组织商业银行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定于2004年12月中旬开始试运行。2006年1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全国正式联网运行。

信用行业第四个子行业是商账追收行业,或者称为商业欠款催收行业,是一个存在巨大争议的行业。由于特殊的国情,国家工商局、公安部、国家经贸委等部委曾于1994年和1999年两次发布通知要求,禁止我国成立和开展商业欠款催收业务。在西方国家,商业欠款催收行业完全是合法行业,有专项法律约束,其追讨手段是合法的信用压力和法律压力。

信用行业第五个子行业是信用保险业和保理业。这两个行业的业务很相似,都是替企业承担信用坏账风险。信用保险是以国际贸易中来自一国买方的风险为保险对象,针对由于进口商的原因(如拒绝付款等)造成的损失所进行的保险。信用保理服务是一种债权转让交易,保理商通常采用立即付款方式购买外贸企业的应收账款,以使外贸出口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所需的流动资金。信用保险服务和保理服务对促进出口和扩大内贸交易、减少企业信用风险等方面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国内信用保险有一定发展,但是与西方国家仍然有较大差距。由于特殊的经济转型期和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信用保理在我国则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信用行业第六个行业是信用管理咨询业。这个行业主要为广大工商企业提供信用管理咨询顾问服务。信用管理咨询业的工作十分重要,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显著降低无效成本。我国信用管理咨询业已经开始起步,但在理论基础和研究工作上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美国的信用服务机构

根据服务对象和领域不同,美国信用行业内的信用服务机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企业资信调查机构,这是最早产生的信用管理业务。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英国和美国等国家,19世纪中叶起就出现了信用评估机构这样一种行业。它们专门从事的工作是从多种途径广泛搜集企业信息,再将其以信用报告的形式出售给需要了解信息的企业。资信调查机构中建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是邓白氏(D&B)公司。它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征信公司之一,主要为商业机构和商业银行提供企业信用调查和评估报告,目前它的办事处已遍布世界各主要国家。

第二种是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在美国最著名的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有三家,分别是益百利公司(Experian)、埃克非公司(Equifax)和全联公司(Trans Union),主要业务为向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公共机构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2004年12月14日,美国三大信用机构之一、全球领先的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益百利正式宣布在中国建立首家办事处,即上海办事处,从而正式启动其在华投资策略。美国国内的个人征信服务公司也被称为信用局(Credit Bureau),是美国人对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类专业公司的习惯称呼。信用局是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的供应商,是美国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局专门从事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记录,合法地制作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并向合格的报告使用者出售信用调查报告。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最常见的用途包括:金融机构发放个人消费信贷时的主要参考资料、商场向顾客发放购物卡的授信依据、租赁类公司考察个人用户的信用能力、帮助雇主了解工作应征者的品行的依据、商账催收公司的参考等。美国第一家信用局于1860年在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成立,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信用局。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目前在美国征信领域形成了益百利、全联、埃克非三大巨头垄断的局面。

第三种是为资本市场防范信用风险服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其评估对象主要为国家、银行、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大型基建项目。美国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包括: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Poors)、穆迪公司(Moody)和惠誉公司(Fitch)。穆迪公司是债券评级业务的先驱,创始人约翰·穆迪于1900年开始出版铁路公司的统计资料,并在其1909年出版的著作《铁路投资的分析》中,率先使用符号表示出各种牌号的铁路债券,作为投资对象的优劣等级,这就是最早的公司债券评级。

3.我国信用行业的发展

我国信用行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上海远东资信评级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独立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地方性信用评级机构。1992年10月,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的第一家全国性评级公司。

2003年以来,在中央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指导下,资信评估业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资信评估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共中央在2003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内容部分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19]。2004年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年,金融系统在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的网络。二是抓紧修改《征信管理条例》和制定《信息披露条例》,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三是积极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有步骤、有重点地开放征信服务市场。四是加强征信市场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抓紧信用服务行业标准化的制定工作。”因此,在政策导向上,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已经开始稳步进行。其中,信用行业的规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式成立征信管理局并明确其职责为:承担信贷征信管理工作;拟定信贷征信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有关风险评价标准;宣传普及有关金融知识等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征信行业监管主体的确立,将改变中国征信行业多头领导下监管主体实质性缺位的问题,为资信评估业执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政府层面的组织保证,为今后信用行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出台了有关资信评估的政策规章,不少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以培育包括资信评估在内的信用中介机构为重要内容的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有关部门加大了对评级产品使用的力度。多年以前,在各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指导下,就已经开展了贷款企业资信评估;2003年5月,中国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可购买经认可的评级公司评级在A 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2004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明确发行人要提供次级债券信用评级报告及跟踪评级安排的说明;2004年7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指出商业银行可委托独立的、资质和信誉较高的外部评级机构完成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

自1995年,美国邓白氏公司进入我国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我国大陆先后成立了许多家专业征信公司。截至2005年我国大陆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专业机构有73家。国际大型资信公司如穆迪、标准普尔和惠普等三家国外机构在北京开办了分公司或办事处,我国台湾省的中华征信所、香港城市顾问有限公司等也在我国大陆开办分支机构。2005年全国60多家资信评级机构对52 173户借款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业务量占当年信用评级总量的96.5%。

六、信息的质量要求和信息风险

1.信息的质量要求

财务信用分析过程是分析人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最终形成分析结论的过程。对未来做出的判断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取决于分析人员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而分析人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又受所依据的信息的直接影响。财务信用分析依据的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在利用相关信息时要注意保证信息的质量。信息的质量主要指相关性、及时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方面。

信用分析应首先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信息的可靠性又取决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验证性。财务信用分析人员对直接来源于企业的信息要持谨慎态度,避免由于企业提供的过于乐观的信息的影响,消除自身在直接观察和判断上的误差。一般而言,经过第三方鉴证的信息的可靠性比较高,如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信息或经过税务机关审核的税单、纳税申报表上的信息等。

相关性是指信用分析信息应与信用分析人员的工作需要相关并有助于进行全面的信用分析。另外,相关性也要求所搜集的信息应该相关于分析对象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财务分析人员及时了解影响企业的一些重大变动,对以前获取的信息进行连续地追踪和修正,从而对企业的信用前景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预测。

可比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二是同一企业各不同期间的一贯性(尤其是对于时序分析所需要的信息),三是特指同一期间不同会计报表项目间的可比性。可比性对于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同行业或行业间的财务状况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非常重要。

2.信息风险

在信用分析和信用管理中,信息风险是由于信用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由于使用有缺陷的信息导致信用分析结论错误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源于分析人员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不充分、不真实。导致信息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1)从信息源传输和采集原始性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的信息不完整、不客观、不真实,以及时效上的滞后等。(2)缺少对信用信息的专业化管理。未能明确信用分析究竟应以哪些信息为依据和怎样获取这些信息,只凭主观感觉搜集信息。(3)信用信息搜集的职责分工不合理,信用分析人员在对信息进行技术处理中产生的信息解读不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