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财政扶贫的重要意义及湖北省现状

我国财政扶贫的重要意义及湖北省现状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扶贫工作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我国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年份只有800万[2]。湖北是一个集老、少、山、库、湖于一体,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中部省份,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

一、我国财政扶贫的重要意义及湖北省现状

解决贫困问题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不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言,贫困现象都是长期存在和难以克服的。在我国,扶贫工作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贫富差距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切都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必须消除贫困。

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和新阶段农村扶贫计划的实施,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加快,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与小康目标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农村扶贫工作面临的任务仍然艰巨。同时,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除贫困方面存在市场失效,政府肩负着扶贫工作的主要职责,政府的行为取向和政策,特别是作为政府意志、国家政策集中体现的财政扶贫的力度和功效,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从我国的情况看,目前和今后的扶贫形势仍非常艰巨,呈现四大主要特征: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贫困面逐渐缩小,但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地区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差的问题。二是脱贫速度逐渐趋缓。从农村脱贫情况看,1979—1985年,由于农村经济改革的制度创新,年均脱贫人口为1 786万; 1986—1992年,年均脱贫人口骤降为643万;1993—1997年,年均脱贫人口进一步降为600万。我国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年份只有800万[2]。三是部分地区返贫现象较为严重,扶贫效果不稳定。由于现行的扶贫政策还没有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因素,一些脱贫地区自身条件艰苦,不少初步解决温饱但仍处于低水平脱贫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极易出现返贫情况,脱贫户如果遇到经营不善或劳动力发生意外,也很容易返贫。四是扶贫开发与消除贫困任重道远。“相对贫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扶贫具有持久性的特征。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如何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把这项工作同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加快中西部地区建设、缩小东西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尚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湖北是一个集老、少、山、库、湖于一体,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中部省份,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全省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833万减少到2007年的572.7万(建档立卡数)[3]。湖北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前仍然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贫困群众的社会分层日益复杂,特困地区、特困人群的生存、发展和权益保障需求呈现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贫富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解决温饱和脱贫的标准还不高,一遇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容易返回到贫困状态。在湖北,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