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贵钱贱的后果

银贵钱贱的后果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8]综上所述,银贵钱贱的后果,根据当时人的意见,受损的为商人、地主和贫苦农民及小手工业者。但富商大贾不仅不因银贵钱贱而倒闭一空,且有因缘为奸,倍抬高价的。只有贫苦农民、小商小贩及小手工业者遭受损失,无从补偿,以致忍无可忍,激成事变。

(二) 银贵钱贱的后果

银贵钱贱的后果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复杂的。当时人的意见如下:

(1)嘉庆十九年(1814),户部左侍郎苏楞额奏请严禁海洋夷商私运内地银两及贩运洋钱折:“在夷商,已将内地足色银两私运出洋,复将低色洋钱运进,任意盘剥,欺蒙商贾,不但有干例禁,且于中华民生乐利日被侵耗。商贾往往贪易洋钱,而于货物转为末务,以致关权税课盈余银两渐形亏短。”[26]

(2)道光二年(1822),御史黄中模奏请严禁海洋偷漏银两以裕民生折:“近者各省市肆银价愈昂,钱价愈贱,小民完粮纳税,均须以钱易银,其亏者咸以为苦。……久之,内地纹银缺少,并不能以洋钱完粮纳课,所关于民生者诚非浅鲜。”[27]

(3)道光十三年(1833),给事中孙兰枝奏,江浙两省钱贱银昂,商民交困,并胪陈受弊除弊各款折:“地丁漕粮盐课关税及民间买卖,皆因钱贱银昂,以致商民交困。”[28]

(4)道光十三年(1833),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会奏,查议银昂钱贱除弊便民事宜疏:“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累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29]

(5)道光十六年(1836),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奏,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宜变通办理折:“醝务易盐以钱,而交课以银,盐商赔累甚重,遂致各省醝务俱形疲弊。州县征收钱粮,其赔累亦复相同。”[30]

(6)道光十七年(1837),包世臣再答王亮生论钞币书:“盐米必需之物,商贾买之以银,卖之以钱,故物价腾涌。”[31]

(7)道光十八年(1838),鸿胪寺卿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皆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昔则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若再三数年间,银价愈贵,奏销如何能办?税课如何能清?设有不测之用,又如何能支?”[32]

(8)道光二十五年(1845),御史刘良驹条陈银钱划一章程折:“今则银价日昂,向之折收民钱定数不能再增,州县赔垫无出,因欲加取于民,以致激成抗拒,如前此湖南北之耒阳、崇阳及近日福建之台湾、浙江之奉化。百姓滋事,皆因州县征收钱粮加重所致,而州县之议加重,又实因银价过昂,官赔无着所致。是则银价不平,官民通累,所关匪细。”民间银少钱多,以致“银价倍增,一岁至完两岁之课”,人民不堪其苦[33]

(9)道光二十五年(1845),吴嘉宾《钱法议》:“谨按小民所自有者粟帛,前代收钱,尚有议其舍所有而贵所无者。然小民粟帛余羡及佣工手艺尚可易钱,至银则又须再易矣。近银价日昂,小民完粮愈不能支,卖十石谷只易三两银,谷每石六百,银每两值钱二千,佣一年工,只易五两银,佣工岁不过十千。流亡之众,逋负之多,实由于此。”“银价日昂,盐务尤被其累。盖民间买盐用钱,商人赴场领盐纳课俱用银。银价加昔日一倍,即系以一岁完两岁之课,是病商也。若盐价照银亦加往日一倍,是病民也。无怪乎国课不前而私盐充斥矣。”[34]

(10)道光二十六年(1846),内阁学士朱嶟《运钱法以握利权疏》:“鼓铸依然鼓铸,用银还是用银。工本日见其亏,钱价益流于滥。上失利柄,下困有司,有司赔累不起,则必议加征。加征而民不堪命,则必激变。激变而封疆大吏带兵弹压,又增一重浩费。府库日虚,征求益急。当此之时,会计之司左支右绌,一筹莫展。”[35]

(11)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1852年2月7日),刑部左侍郎曾国藩条陈民间疾苦疏:“银价太昂,钱粮难纳。”“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二千,则石米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朝廷自守岁取之常,而小民暗加一倍之赋。……州县竭全力以催科,犹恐不足,往住委员佐之。吏役四出,昼夜追比,鞭扑满堂,血肉狼籍。……自银价昂贵以来,民之完纳愈苦,官之追呼亦愈酷。或本家不能完,则锁拿同族之殷实者而责之代纳。甚至锁其亲戚,押其邻里。百姓愁愤,则抗拒而激成巨案,如湖广之耒阳、崇阳,江西之贵溪、抚州。此四案者,虽闾阎不无刁悍之风,亦由银价之倍增,官支之浮收,差役之滥刑,真有日不聊生之势。”[36]

(12)咸丰二年(1852),冯桂芬《用钱不废银议》:“国家岁入地丁、盐课、关税不下三四千万两,无非取之民间。夫民间之所出,粟米之属而已,而国家之所取乃在至少至贵之银;置其所有,征其所无;粟愈益贱,银愈益贵。始以粟易钱,则粟贱而钱贵;向之每石入三千文者,今入一千数百文,是十折而为五六。继以钱易银,则钱贱而银贵;向之每两出一千余文者,今出二千文,是又十折而为五六。以银准粟,昔之一两,今之三两也。是国家之出银也,是以三两而供一两之用,而国家之入银也,直以一两而竭吾民三两之力,如是而民安得不贫?民既日贫,赋益难办。逋欠则年多一年,亏短则任多一任,而地丁之入绌。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而关税之入绌。民穷失业,去为盗贼,枭徒日多,私盐充斥,而盐课之入绌。于是经费竭而撙节之说起,撙节甚而因循之事成,应修之水利不修,因之宣蓄无资,农田易成潦旱,转以捐恤损帑金。应设之巡缉不设,因之养痈贻患,穿窬变为跳梁,转以征调縻军饷。凡地方应办之事,大都以工用支绌,概缓筹议,卒之事后补救,需费更多。歧中有歧;弊益滋弊,如是而国安得不贫?”[37]

(13)同治二年(1863),王守基《长芦盐法议》:“至道光二十八年,商倒引悬,河南则二十州县,直隶二十四州县,未运积引至一百余万道,未完积欠至二千余万两,若不改弦更张,立见全纲倾败矣。是以钦差查办,彻底根究,每引规费繁重,竟需成本五两有奇。所卖实价,不过制钱八九千文,以钱易银,约每引亏银七八钱不等,商何以堪?”[38]

综上所述,银贵钱贱的后果,根据当时人的意见,受损的为商人、地主和贫苦农民及小手工业者。但富商大贾不仅不因银贵钱贱而倒闭一空,且有因缘为奸,倍抬高价的。地主也可把负担转嫁于贫苦农民。只有贫苦农民、小商小贩及小手工业者遭受损失,无从补偿,以致忍无可忍,激成事变。就是后来以残酷手段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著名的大汉奸刽子手曾国藩,在咸丰元年,也情不自禁地陈述贫苦农民的惨状,至于说到“鞭扑满堂,血肉狼籍”。曾国藩当时是刑部侍郎,他的陈说决不是过甚之词。

银贵钱贱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造成社会阶级的分化。纹银外流引起银贵钱贱,使一般人民更易遭受商人资本及高利贷资本的剥削。他们为什么特别受到剥削呢?“当银钱比价剧烈上升时,用铜钱表示的农工业产品的零售价格却基本上维持平稳。这个银价物价变动差异的现象下面,是包含着中国劳动人民的绝大灾难的。1810年〔嘉庆十五年〕以后,用铜钱表示的工农产品物价维持稳定,所以当时农民和手工业者用自己的劳动成果零星出卖,换取铜钱的时候,他们的收入没有增加;可是银价高昂了,所以当他们必须用铜钱换取白银以缴纳各种赋税时,他们的实际负担即随银价的升高作同比例的增加。这种负担,在1821~1839二十年间提高到30%以上。”[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