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在实体中流动比例

货币在实体中流动比例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俄林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被认为是他的创造性的贡献之一。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方面,俄林论述了汇率和利率这两个因素所引起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查尔斯·普尔·金德伯格是美国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他于1937年出版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际金融理论研究中的名著之一。金德伯格的分析表明,在固定汇率的纸币制度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能够完成对国际长期资本借贷所引起的国际收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自14世纪出现国际资本流动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基本上处于一个规模由小到大、流速由慢到快、监管由管制到宽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曾有不少经典作家和经济学家对这一国际资本流动问题作出过分析和阐述,并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一、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早期国际经济往来大部分是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有形贸易占绝大比例,因此,早期国际金融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当时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较小,其经济影响也不是十分突出,所以早期有关国际资本流动的论述还是比较简单,缺乏明显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1.重商主义的有关资本流动理论

重商主义者是在货币等于资本的思维方式下来阐述有关国际资本流动问题的。在晚期重商主义时期,坚持“扩大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输入”的原则。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货币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增多。主张国家不应禁止货币输出,而应当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但必须保证顺差,只有顺差才能使国家积累货币财富。顺差越多,国家就越富有。

2.古典学派的有关资本流动理论

古典学派有关资本流动理论的主要代表是休谟和李嘉图。休谟认为只要世界各国相互保持贸易关系,则一国对外贸易的货币收支差额的有余或不足(即顺差或逆差)将会自动地得到调节,从而使各国的贵金属出现均衡分配。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通过价格调节机制来自动调节贸易收支。

而李嘉图则认为在纸币和金属货币混合流通下,只有金属货币才有可能成为其他国家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国际资本流动实际上是金属货币国际间的流动,而纸币则不具有这一功能。同时,李嘉图将休谟关于进出口逆差引起贵金属外流的观点颠倒过来。认为进口增加、出口减少既然完全可以由货币量的增加来决定,那么,进出口逆差就只是贵金属外流的结果。即货币量过多就会导致贵金属输出,同时会相应地输入更多的谷物、原材料等,而不是由谷物等货物进口增加而引起贵金属的输出。所以,李嘉图是按照货币供应量增大就会引起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就会促使金属货币输出国外这一思路来论述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关问题的。他还认为,贵金属外流将会导致进出口逆差。可以说,这是李嘉图论及有关国际资本流动问题的核心之处。

3.利率差异理论

利率差异理论是以借贷资本的国际资本流动为考察对象的。这种传统理论认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国资本要素的价格(即利率)存在差异,而利率的这种国际差异又是由各国资本要素的相对供给量不同造成的。如果资本要素能在国际上自由流动,那么,当A国资本比B国资本更稀缺时,A国的利率必定高于B国,B国资本必将为高利率所吸引而流向A国。一般来说,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本总是从供给相对丰富、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资本供给相对稀缺、利率较高的国家,这种流动将持续到两国的利率水平相等为止。由于强调各国利率差异是借贷资本跨国流动的决定原因,所以这一理论被称为利率差异理论。

但是,利率差异理论有两个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一是把资本流动看得过于抽象,没有具体区分流向、结构和收益都不相同的直接和间接投资,而是只假定了各国市场始终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资本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流动,这就不能不使其理论停留在过分抽象的理想化状态。事实上,促成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除了利率这一基础性因素外,还有相关的汇率和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文化政治的因素。二是它以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为前提,这与现实不符,在现实中有些国家对资本的流动是有管制的。

二、近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金融学说基本上是对休谟、李嘉图等人有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各国货币本位制度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再度使得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那时的国际资本流动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1870—1914年和1918—1929年两度出现了国际资本流动高潮。国际资本较大规模的输出和输入带来的若干问题,如国际资本流动机制、国际债务清偿能力、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周期关系等,成了当时西方经济学家关心的国际金融理论问题。有不少经济学家,如马克思、马歇尔、维克塞尔、俄林、金德伯格等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了阐述。

1.俄林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伯尔蒂尔·俄林(1899—1979)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俄林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被认为是他的创造性的贡献之一。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方面,俄林论述了汇率和利率这两个因素所引起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假定出现了某种失调,使外汇需求超过了供给,从而使外汇汇率上升,这时中央银行或私人银行就会提取它们在金融中心(主要是伦敦和纽约)所拥有的活期存款,从而增加外汇的供给,使汇率降到铸币平价水平。如果汇价低于铸币平价水平,当汇率低到预期会上涨时,外汇交易商就会购入这种外汇,从而增加对它的需求,使汇率重新回到铸币平价水平。这是汇率在黄金输送点内波动的情况。如果汇率的波动超过了输送点的上限或下限,就会引起黄金流动。

关于利率变动引起的短期资本移动,俄林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几乎总是与货币市场上银根紧缺的情况结合在一起的。这部分是由于这样一种事实:外汇的出售消化了一部分现存的信贷,银行这时又不愿意给予贷款,当信贷的供给依这种方式减少时,需求却常常增加了。于是必然引起市场上供给与需求重新达到平衡,国际收支逆差得到好转。

俄林认为,利率的上升还以另一种方式导致资本的转移,即国际有价证券国内看跌,较高的货币利率便产生一种直接的影响,使得以借钱来持有证券变得愈加困难和成本高昂。结果,职业商人把这种证券送往国外,因为那里的行市还没有相应贬值,这样,资本流入这个国家。

2.金德伯格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查尔斯·普尔·金德伯格是美国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他于1937年出版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际金融理论研究中的名著之一。

金德伯格认为,在汇率自由浮动的纸币制度下,黄金流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不一定能发挥作用,汇率的变动成为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手段。但在金本位制和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仅用黄金的流动和汇率的变动来解释国际收支的调节问题,那就太简单了,这时必须考虑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金德伯格的分析表明,在固定汇率的纸币制度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能够完成对国际长期资本借贷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任务,而根本不需要黄金的输入和汇率的变动。假设有A、B两国,它们的国际收支原来都是平衡的,现在A国从B国借入长期资本,A国有了国际收支顺差。在A、B两国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情况下,在A国,如果中央银行把外汇储备存入外国的中央银行,并把外汇储备视同黄金储备,那么A国借入长期资本后,将发生初始膨胀和继发性膨胀,于是A国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贸易收支出现逆差。另外,A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后,汇率上升和储备地位增强,它的中央银行可能降低贴现率,从而收入型的短期资本将流向B国。A国出现的这种贸易逆差和资本流出倾向,将使A国的国际收支逐渐趋向平衡。同时,A国从B国借入长期资本后,B国将会进口减少,出口增加,于是它的国际收支也会逐渐趋向平衡。但金德伯格断言,B国收缩的规模没有当它出现贸易逆差时收缩的规模那么大。

如果A国不是借入长期资本,而是有了贸易顺差,这时的情况又如何呢?以上的分析已表明,A国有了贸易顺差,经济将膨胀,它的购买力将增强,于是将多买B国产品和减少原来出口给B国的产品,贸易收支由顺差变为平衡。同样,B国有贸易逆差时,经济收缩,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际收支也会得到平衡。值得注意的是,与“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强调的国内物价的变动引起进出口额的相对变动不同,金德伯格强调:在这里起作用的是A、B两国购买力的变化。他认为,国际资本流动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内容,首先是购买力的转移,其次,伴随购买力的转移必须有实物转移。在一国之内,购买力的转移在同一货币体系下是很容易实现的,但对国际借贷所导致的购买力转移来说,却不那么简单。除非存在借贷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货币(如黄金),否则贷款国必须给借款国以外国货币的要求权。而为了取得外国货币或外国货币的要求权,贷款国必须卖出一定数量的货物,这便是实物转移。事实上,借贷行为本身使贷款国的购买力下降,使借款国的购买力上升。因此,在两国模型中,从贷款国向借款国的实物转移,是不可避免的。

在金德伯格的理论体系中,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和黄金流动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地位是相当的。通过引起借款国的膨胀和贷款国的收缩,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能够使借贷双方的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因此,黄金流动、汇率变化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同样是国际收支调节的手段。

三、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出现了一些变化:从60年代的国际资本流动受严格管制,到70年代的逐步放松,80—90年代的全面资本自由化进程,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关问题备受重视。在这一时期,国际资本流动成为汇率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相继出现了“国际生产优势论” 、“现代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资产组合平衡汇率理论” 、“合理预期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等相关理论。

1.垄断优势论

垄断优势论是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首先提出的。海默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具备比东道国的同类企业更有利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括生产技术、组织成本、人才机制、管理水平、销售战略技能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另一方面是包括企业规模、产品结构、销售网络、资本实力、规模效益等综合能力在内的有形资产优势。投资者凭借这两方面的垄断优势,在没有或者短期内不可能有这种优势的东道国投资办企业,自然会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独占当地市场,轻松地赚取高额利润。

垄断优势论的突破在于,它用不完全竞争和垄断代替了完全竞争,并将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证券投资区别开来进行研究,从而成为跨国公司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一理论也有不足和局限性,缺乏普遍意义,不足以解释生产部门跨国化的地理布局和服务业跨国经营的行为,而且也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以及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

2.邓宁的国际生产优势论

英国教授邓宁是跨国公司研究领域中备受推崇的学者。邓宁认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之所以特别重视企业特定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是因为当时在制造业中,美国跨国公司的活动领域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产业,以及具有高度差异化产品特点的消费品产业中。这些跨国公司在海外也经营相同的产业,仅凭其优势,这些跨国公司就可以支配东道国的市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企业中都愿意采取100%股权控制的形式,而不愿意合资或采取别的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首先是开发当地资源,生产用于出口或供应东道国市场的产品。生产与东道国相同的产品,跨国公司已经卷入地区和全球市场的生产专业化。基于跨国公司经营的新变化,邓宁认为,国际生产的优势是建立在三个条件基础上的:①企业具有超越东道国竞争者的某种所有权优势;②保持对这种优势的控制要比向当地企业出租或许更有利;③在海外运用这些优势至少能够与某些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相结合,从而使企业比采取出口方式更有利。邓宁总结了对外直接投资者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来源,即企业自身特有优势、企业内部交易优势和利用东道国条件的优势。

3.尼克尔博克的寡头反应论

1973年,尼克尔博克从保持竞争优势的目的来解释寡头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他认为,由于在寡头市场结构中只有少数大厂商,因此,他们互相警惕地注视对方的行为,如果有一家率先去海外投资设厂,就会打破原来的竞争平衡,率先取得更多市场份额而在竞争中领先。因此,其他几个对手就会相继效仿,追随带头厂商也到海外投资,扩大自己的地盘,从而保持竞争关系的平衡,否则自己就将落后,难以巩固竞争地位。显然,他的观点与邓宁、金德伯格等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从母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而前者则是把对外投资看作是保持竞争优势的手段;前者解释的是必要性,后者解释的是可能性。

4.路特的分散风险和提高竞争力论

1990年,路特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指出美国对投资的增长相当缓慢,而在1980—1988年,美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却增长很快,年均高达1 996亿美元,其中英国是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日本在1998年超过荷兰成为第二大来源国。路特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原因是跨国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美国市场的规模和吸引力,以及美元在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贬值。外国投资者在美国投资能得到的竞争优势还包括:通过合资从而分散风险,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可以改善本国企业的产品质量以便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当然也带来了不利之处,这就是加剧了对生产要素和消费市场中的竞争。

5.现代货币危机理论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是伴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固定汇率制度逐步被放弃、浮动汇率制度逐渐被采用的国际金融格局不断变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1979年正式建立了旨在研究货币危机的国际收支危机模型。自此以后,有关研究货币危机的论文和专著开始大量涌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金融危机(货币危机)的爆发,如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2002年乌拉圭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更是促使许多国家的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的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至此,现代货币危机理论逐渐成形并得到发展。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一般多是以货币危机模型来表达的。较为成熟的现代货币危机模型,一般地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强调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内在矛盾的国际收支模型,二是强调货币危机预期自我实现性质的货币危机预期模型,三是强调金融机构道德风险问题与金融资产泡沫之间内在联系的道德风险模型。这三类现代货币危机模型的结论都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国际资本流动出现突然逆转的深层原因。尽管模型类别不同,强调的深层原因也不同,所研究的原因也许不够全面,但对货币危机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贡献却是重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