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收支调节

国际收支调节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收支失衡会对一国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调节措施十分重要。各国对本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自然首先从本国利益出发,各国利益的不同必然使调节国际收支的对策对不同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国际收支失衡后,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物价和利率等变量,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却是偶然的、相对的,因此国际收支的调节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

一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不平衡,其原因多种多样,很难具体罗列。但一般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四种原因。

(一)周期性原因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国际收支产生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扩张和繁荣时期,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国际收支便出现逆差。周期性不平衡在二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战后,其表现则经常被扭曲。

(二)收入性原因

收入性不平衡是指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使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发生变动,从而造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通常,当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此时一国国际收支会出现逆差。当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减少,则会减少对进口的需求,相对于进口来说,出口得以增长,于是国际收支出现了盈余。

(三)货币性原因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由于货币价值的变动而使一国国际收支出现的不平衡。一国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物价普遍上升,使其商品成本与物价水平相对地高于其他国家,则该国的商品输出必受抑制,而输入会受到鼓励,致使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相反,由于通货紧缩的原因,商品成本与物价水平比其他国家相对地降低,则有利于出口,抑制进口,因而使国际收支发生顺差。

(四)结构性原因

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结构性失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因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滞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其二是指因进出口商品收入、价格弹性格局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例如,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而进口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比较高,所以出口很难大量增加;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大,而进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所以,在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大于出口商品价格时,贸易条件恶化,从而引起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失衡。

二、国际收支调节的一般原则

国际收支失衡会对一国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规模不大、持续时间较短的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经济影响相对较小;但大规模、持续性的失衡则会引起一国经济的强烈震荡。

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会加大本国通货膨胀压力,促使本币汇率上升,影响本国商品出口,加剧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紧张程度。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会促使本币汇率下降,减少本国国际储备,损害本国国际形象,增加国际筹资的难度和成本。

由于持续、巨额的国际收支失衡可能给当事国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因而,一旦国际收支失衡超过某种限度,当事国就必须考虑进行必要的调节。在选择调节措施时,应遵循针对性、匹配性、非他性原则。

(一)针对性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周期性、收入性因素,又有货币性、结构性因素。因此,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调节措施十分重要。若国际收支失衡是周期性因素造成的,意味着这种失衡是短期的,因而可以动用本国的国际储备或通过从国外获得短期贷款来弥补;若是货币性失衡,则应考虑通过利率和汇率的调整,调节资金流出入的规模和商品进出口的规模;若是结构性失衡,应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国际收支的失衡是由于资本大量外逃或进口大量增加所致,则可采取对贸易、金融进行直接管制的措施,通过对商品的输出入和资本流动的限制,来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

(二)匹配性

一国经济要健康、稳步地发展,必须要有内外均衡的良好经济环境。内部均衡指的是通货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外部均衡指的是国际收支均衡。一般来说,一国要同时实现宏观经济四大目标,同时达到内外均衡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必须按其轻重缓急,在不同的时期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作出抉择。在选择国际收支调节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国内平衡,尽可能使其不发生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政策的搭配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地,财政政策主内,货币政策主外。若一国国内经济衰退、国际收支逆差,则应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若国内经济衰退、国际收支顺差,则应采取“双松”政策;若国内经济繁荣、国际收支顺差,则应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若国内经济繁荣、国际收支逆差,则应采取“双紧”政策。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的这一政策搭配理论,很好地解决了开放宏观经济中国内经济的均衡与国际收支的平衡这对矛盾。

(三)非他性

各国对本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自然首先从本国利益出发,各国利益的不同必然使调节国际收支的对策对不同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利于一国改善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可能损害他国利益,造成他国收支的失衡,从而造成他国的反措施,并激化两国间矛盾。例如,一国贸易收支出现逆差时,采取提高关税、限制他国商品进口或降低本国货币汇率,以达到本国贸易收支的平衡,但他国也可照样办理。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参与贸易国都蒙受损失。因此,在选择调节国际收支的方式时,应尽量避免损人过甚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来自他国的阻力。

三、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后,有时并不需要政府当局立即采取措施来加以消除。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某些自动矫正机制,使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平衡。

(一)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入自动恢复平衡。这一自动调节规律称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由古典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提出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具体过程如下:一国的国际收支(指贸易收支)如果出现逆差,则迫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至黄金输出点,黄金外流。黄金外流导致本国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货币流通量减少,物价下跌,而物价下跌提高了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了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改善了本国的贸易条件,使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国际收支渐趋平衡。反之亦然。上述自动调节过程如图1-1所示。

(二)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当局通过外汇储备变动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不变。在这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仍有自动调节机制发生作用,但自动调节的过程较为复杂。国际收支失衡后,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物价和利率等变量,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img11

图1-1 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1.收入机制

收入机制是指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国民收入水平会下降。如图1-2所示,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国民收入下降不仅能改善贸易收支,而且也能改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国民收入下降会使对外国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从而使整个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反之亦然。

img12

图1-2 收入机制的自动调节过程

2.利率机制

如图1-3所示,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本国货币的存量(供应量)相对减少,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上升,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资金外流减少或资金内流增加,国际收支改善。反之亦然。

img13

图1-3 利率机制的自动调节过程

3.价格机制

如图1-4所示,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均趋减少,失业率上升,闲置资源增多,工资率和其他要素价格均将下跌,逆差国以本币表示的价格也将下跌。物价下跌可刺激出口,出口增长的程度取决于国外买主对该国商品价格下降的反应程度,即取决于国外的需求弹性。该国商品价格的下降同样使其商品对本国居民亦有吸引力,本国居民将从购买进口商品转向购买本国生产的商品。这种转移的程度取决于该国进口需求的弹性。由于出口增加、进口抑制,国际收支逐渐平衡。反之亦然。

img14

图1-4 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过程

(三)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不通过储备增减来影响外汇供给或需求,而任凭市场的外汇供求来决定汇率的上升和下降。在这种制度下,如果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外汇需求就会大于外汇供给,外汇汇率就会上升、本币汇率则会下降,这会促使本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和外国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失衡得以改善。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发生必须符合“马-勒条件” (详见本章下节)这一前提。因此,浮动汇率制下,一国国际收支的调节是通过汇率机制的作用,引起相对价格变动,最后改善一国国际收支。

四、国际收支调节方法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是以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不干预为前提的。当今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由于国际收支失衡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各国主要还是通过人为调节,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运用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开支的增减和税率的高低来实现的。当一国因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而发生逆差时,政府可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以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紧缩,迫使物价下降,从而刺激出口、抑制进口,逐步消灭逆差。反之亦然。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即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来达到政策实施目标。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则可提高再贴现率及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库券,回笼货币,所有这一切都向市场提供了一个紧缩的信号,于是利率上升,社会总需求抑制,物价下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资本也大量流入本国,从而逆差逐渐消除,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反之亦然。

(二)采取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以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干预外汇自由买卖和对外贸易的自由输出与输入。另外,采取差别汇率的办法也可以达到管制外汇的目的。

直接管制的主要措施有:商品输出入管制,如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出口许可证制等;资本流动管制,如鼓励长期资本流入、限制资本外流等。

直接管制对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效果较为迅速和显著,不像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通过汇率的变化、价格的变化及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后方能生效。因此,如果不平衡是局部性的,则直接管制更为有效,不必牵动整个经济的变化;而运用经济政策则不然,不管何种政策都会使整个经济发生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是,一国的外汇、外贸管制,必然要影响到有经济联系的其他国家,以致招来对方的相应报复,最终抵消预期的效果。

(三)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上述各种调节方法,是针对一个国家来说的。每个国家为解决逆差问题,可以选择采用各种对策。可是一国的逆差常为他国的顺差,反之亦然。每个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采用一定的对策,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为保卫自身利益而采用相应的政策。这就可能扰乱国际经济合作的局面,使各国都蒙受损失。为此,各国应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合作的展开可消除自由贸易障碍,促使生产要素自由移动,协调各国经济政策,更好地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