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

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对主流货币需求理论挑战的是著名的“卢卡斯批评”。这一论点导致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货币需求理论的分析方法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即选择理论的一般均衡模型取代IS-LM分析成为大部分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五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在总量模型基础上的改进和扩展。托宾、鲍莫尔的现金交易需求模型,托宾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以及弗里德曼的关于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和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即包含全部财富存量和名义收入流量的货币需求函数,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论述。这时期研究的主要思路是致力于在凯恩斯主义框架内即在IS-LM分析框架内寻找一个微观的基础,将新古典货币需求理论融合进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内。

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学家开始注意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问题,不少经济学者认为,宏观经济所研究的总量关系不过是个量的总和,个量是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因此宏观经济学必须建立在相应的微观基础之上。

首先对主流货币需求理论挑战的是著名的“卢卡斯批评”(Lucas critique)。卢卡斯(Lucas,1976)从理性预期的原理出发,提出当经济政策变动时,投资和预期形成的决策规则不会因政策的不断改变而无动于衷、一成不变,因此传统货币需求模型中将这些参数视为不变的做法是与事实不符的。这一论点导致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货币需求理论的分析方法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即选择理论的一般均衡模型取代IS-LM分析成为大部分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同20世纪70年代选择理论的局部均衡和总量分析方法相比较,一般均衡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选择某一经济个体作为经济整体的代表,或者选择若干经济个体作为某几类经济群体的代表,详细描述该经济个体或少数几个经济个体的偏好和约束条件,从一般均衡和个体最优化的角度来说明总量现象。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范式认为,由于传统的均衡模型认为经济运行自身是完善的,所以传统模型中缺乏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货币。(14)然而在现实经济中,货币在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将货币的作用引入一般均衡的微观经济模型,以及回答实体经济和一般均衡模型的哪些不同之处导致货币具有正的价值,便成为建立货币需求理论微观基础的首要问题。

将货币引入一般均衡模型对基本方法有三种:(1)认为货币是一种资产,主要用于资源的跨时转移,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萨缪尔森,1958)。(2)假设货币直接产生效用,将货币余额直接置于模型中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中(希徳劳斯基,1967)。(3)假设进行交易时,一定要预先支付现金,因为物品不可直接买卖,一定要通过货币这一特殊中介方能进行交易(克洛尔,1967)。所有这些试图将货币引入瓦尔拉斯均衡框架的模型,以及它们的变形形式,均建立在典型经济个体的选择理论的基础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