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投资理财业的历史发展

投资理财业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说,投资理财业主要是指投资策划、理财策划、合理的避税、财务的管理、资产的投资配置等。国际投资理财业的发展主要是指美国理财业的发展,因为美国是首先进行投资理财策划的国家。虽然20世纪30年代已有了投资理财业的萌芽,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投资理财策划才首先在美国出现。经过了20世纪70~80年代的发展,美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理财业界和较为完善的投资理财制度。

投资理财不仅是一门职业,而且是一门门槛较高的职业。具体来说,投资理财业主要是指投资策划、理财策划、合理的避税、财务的管理、资产的投资配置等。

一、投资理财业的萌芽

个人投资理财最早在美国兴起,并首先在美国发展成熟。美国的投资理财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的保险业,它是当时保险推销员推销产品的一种手段。1929年10月股票价格暴跌,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功能促使保险公司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同时大危机使人们萌生了对个人生活的综合设计和资产运用设计方面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保险推销员在推销保险商品的同时,也提供一些生活规划和资产运用的咨询服务,这些保险营销员被称为“经济理财员”,这就是理财策划的萌芽,尽管不成熟,但已显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二、国际投资理财业的发展

国际投资理财业的发展主要是指美国理财业的发展,因为美国是首先进行投资理财策划的国家。继美国之后,日本和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理财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一)起源

虽然20世纪30年代已有了投资理财业的萌芽,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投资理财策划才首先在美国出现。早期的理财策划(简称FP)停留在财务顾问的基础上,没有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统一的操作程序。因此,不但客户不清楚,就连一些从事财务顾问服务的人员也不清楚理财策划与财务顾问的区别。

随着个人金融资产膨胀化、金融市场自由化、人口结构老龄化,人们对理财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基于客户对理财策划的需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始引进理财系统。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等一些专业机构也开始引进理财系统。

(二)发展期

1969年是美国理财业发展的标志性年,这一年美国创立了首家理财团体机构IAFP(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inancial Planning),它是一家以普及理财知识、促进理财发展为目的社会团体。1972年,美国创立了理财教育机构(College for Financial Planning,简称CFP),并创立了CFP标志(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s)。1973年,该校的首批42名毕业生获得了CFP资格证书,并由该批毕业生设立了旨在建立和维护理财的专业权威性,在世界上推广理财资格活动的团体ICFP(Institute of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s)。1985年,ICFP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设立了IBCFP(International Board of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for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s,后改为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s Board of Standards,简称CFP Board)。

经过了20世纪70~80年代的发展,美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理财业界和较为完善的投资理财制度。另一方面,围绕个人财产的管理及运用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突出表现在个人中小企业融资膨胀、金融自由化浪潮兴起、老龄化社会来临等方面。这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们对理财的需求急剧增加,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结果,金融商品迅速增加、金融风险加大,人们迫切需要理财师的帮助,这就推动了理财业的空前发展,理财师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考验期

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1]使投资者损失达1万亿美元。理财师由于提出的投资方案遭到重创而丧失了信用,理财师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不信任感,社会地位直线下降,投资理财业迎来了最艰难的时期。

(四)成熟期

尽管如此,其后的一段时间,投资理财业的热心者们开始考虑改革理财制度,将理财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生活规划上来,如退休后养老年金的安排等。其次,CFP Board开始重视后续教育和严格遵守伦理规定的问题,这一点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2000年1月,IAFP和ICFP合并,成立新的理财组织FPA(Financial Planning Association),其目的是为投资理财提供一个有机的活动空间,使投资理财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根据《2001年美国职业评估调查》资料显示,在250个职业中,理财师超越网站经理、精算师等,成为全美排名第一的理想职业。美国的理财业经过1987年低谷后的调整恢复,目前已成为认知度和社会地位相当高的专门职业。可以说,美国的投资理财业进入了成熟期,同时也说明国际投资理财业进入了成熟期。

三、国际投资理财业的商业运营

(一)理财的模式

美国的理财模式代表了国际的理财模式,可分为两种模式:独立经营型FP(主要在咨询公司、理财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从业,也称为“独立理财体系”)和企业型FP(主要在金融机构内部从业,也称为“机构内部理财体系”)。在机构内部理财体系中,理财通常被作为促进本机构商品销售的手段或仅提供给VIP客户;在独立理财体系中,理财被作为其本身的业务。

两种理财模式的区别:在机构内部理财体系,理财策划、咨询等通常免费,但策划内容通常与本机构的业务相关,因此,独立公正难以保证;独立理财体系由于没有自身的产品兜售,因此相对公正,但其理财策划、咨询通常要收费。目前,约有2/3数量的理财师在专业理财事务所从业,或者是隶属于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属于独立经营型FP。另外的1/3是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业,属于企业型FP。

(二)理财师的商业活动

根据CFP Board的现状调查,典型的CFP实务者,除持有CFP资格外,一半以上的人同时持有证券、保险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资格,例如,作为投资顾问在解答投资咨询并获得报酬时,必须持有联邦认可的投资顾问资格。尽管理财师是以Financial Planning为主业,但在实际的商业运营中,在做生活规划的同时,还伴随有金融商品的推销,或者是税务、会计咨询等,因此,几乎所有的理财师提供的服务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综合型服务组成的。

四、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现状及前景

国内投资理财市场刚刚起步,与国际投资理财业还有一定的距离,尽管如此,由于理财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国内投资理财市场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1.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

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属于企业型FP,其主要投资理财领域集中在公司客户方面,零售客户所受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规模大、实力强的公司客户。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投融资脱媒现象日益突出。在2015年3月10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约0.25个百分点,半年时间内三度降息。因此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差为利润主要来源的经营空间日渐缩小,而利润高、风险分散的个人金融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理财业务领域。国外同业的实践经验证明,个人投资理财服务对象不仅能带来相当可观的综合经济效益,还能拉动其他多项业务的快速增长。在过去几年里,发达国家的个人银行业务利润率一直高达30%~50%,并在稳定银行收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更是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对国内银行业的保护期的结束,外资金融机构逐步进入,对高端零售客户的争夺将进入白热化阶段。外资银行从人力成本等各方面考虑,不会迅速增设机构,因而国内高端个人投资理财市场是外资银行的战略市场,私人企业主、高级管理人员等富有阶层都是其争夺的目标。此外,外资银行在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较容易建立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具备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与客户心理的较高素质银行理财团队,为高端个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中资银行在如此竞争压力之下,必然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发展战略,由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变,开拓新的服务渠道和手段,联手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等众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力求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

2.国内居民的投资理财需求潜力巨大

中国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以及消费的不断升级产生了旺盛的金融服务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5年的4 283元增长到2014年的2.9万元,已接近1995年的7倍。同时,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已经从上世纪初的0.538下降到2012年末的0.362,住房、汽车、教育、养老、健康等支出已经成为居民重要的支出项目,这给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保险公司各类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04年以来,国内个人金融业务出现了储蓄存款、个人贷款增长放慢,个人投资理财、中间业务增长加快等特点,说明广大客户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投资理财的欲望不断高涨。

国民财富的增长以及较富裕群体的逐步壮大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BCG)发布的《2012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资产达到百万美元的中国家庭数量已达到140万户,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并有望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同时,我国目前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时期,原来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譬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保障制度面临改革,各项支出中个人负担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为居民家庭未来的经济生活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居民也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改革压力。为了保证未来所必需的开支,居民必须在不断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将决策跨度逐渐从现期效用过渡到跨期效用乃至整个生命周期。在此背景下,居民对金融资产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也日益凸显,以追求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从而实现整个生命周期效用的最大化。面对日益复杂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金融投资环境,以及层出不穷的金融产品,受专业知识匮乏和时间精力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居民对于如何应用和管理手中的财富,显得无所适从。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专项问卷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投资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个人投资理财服务。显然,消费者对于投资理财服务有着现实的渴望与需求。不过,2009年监管部门对理财资金投向进行严格限制,这将对金融理财产品的设计和发行产生影响。因此,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以后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会减少。

数据显示,中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在今后10年里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极具机会与潜力的个人金融理财服务市场。个人金融理财这块巨大的“蛋糕”将越来越诱人。

(二)国内的投资理财业是不成熟的市场

国内的投资理财业发展才起步,目前正处在理念的导入期,存在如下问题:

1.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导致理财服务范围狭窄

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2],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只能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的产品,而且对这些产品的适用性无法考证。作为构成金融市场的三大分市场,银行、保险、证券都在忙着为各自的客户理财,与理财密切相关的三个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而无法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实现增值;同时理财机构不能代客直接投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最核心的部分无法实现,也就很难体现出个人投资理财的价值和魅力。投资理财服务需要金融领域产品的全面、丰富和最优化组合,但分业经营的现状使得投资理财业务在政策的鸿沟面前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

2.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服务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目前国内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与成熟市场相比,更多的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某些调查就尖锐地指出,高收入的年轻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个人金融服务普遍持接受态度,而对国内的同类服务却无法认同。他们抱怨,国内各类个人投资理财服务,大多“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建议、沟通”、“自动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态度不够好”并且“没有给人能够相信的感觉”。即使是中资银行开设的理财中心,实际上更多地停留在“银行的理财中心目前只能为内地客户提供外币的存款和抵押贷款业务服务”这种理财理念和简单地将银行自有和代理的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并打包销售的层面上,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产品创新。这些理财中心大多刚起步,其服务人员只能彬彬有礼地告知其“贵宾客户”可以享受诸如不用排队等候、优先办理存取款业务、代办各种缴费业务等一站式服务。所做的理财规划书大同小异,针对性不强。不能不说,国内的理财规划服务炒作和宣传的成分更多。

3.缺乏规范的社会投资分析评价体系

个人投资理财业务及其产品不仅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问题。目前,我国投资行业还不成熟,诚信机制尚未健全,投机成分相对较浓。例如,证券、期货、黄金、房地产投资较大程度上靠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而缺乏对某一行业、企业周边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等的系统总结。其他风险稳定但利润率较低的投资渠道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研究更少。金融机构要想开展相关服务,就会发现这些渠道缺乏足够的分析资料,以致无法进行评价和推荐。而国外的专业金融机构有更庞大和完善的社会分析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向大众灌输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这也迫使专业机构必须拿出真本事,否则根本无法接到委托。例如,2002年8月的《财富》杂志制作了一个“安排退休投资之路”的专题,除了涉及股票市场投资外,还有地产和生活策划等相关内容,给退休生活以全盘的考核,完全打破了纯粹资金管理的界限。更精彩的是,其中有一篇实战研究列举了9个活生生的例子,论述他们如何做出成功部署,过着逍遥的退休生活。单这样一个杂志专题的信息量和专业程度,已经可以让国内绝大多数提供个人理财的金融机构汗颜了。

4.专业人才匮乏

投资理财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里所谓的人才,是指全才而不是单独一个领域的人才。因为个人投资理财服务涉及面广,不仅仅限于金融产品的投资分配、资金运用的合理规划,还包括帮客户处理税务问题,以及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收藏品投资等诸多方面。国内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期货、黄金、保险以及其他领域的全能型通才。这样的银行职员显然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需求,无法为客户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另外,中国市场有其特殊性,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仅仅具备丰富、扎实的金融理财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对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及其变化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值得庆幸的是,国内银行业已经开始重视专业理财从业人员的培养。可以预见,银行中出现许多持有各类专业资格证书的理财师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5.信息系统问题

对客户的细分和管理以及产品投入产出的研究,都需要强大、先进的信息系统作为后盾。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目前仍以业务处理、数据保存为主,较少考虑对产品和客户信息的分析整合功能。银行如果无法了解真正能为其带来利润的客户是谁、收益究竟是多少,就难以进行准确的银行收益测算和客户价值评估,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客户服务的差异性和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另外,信息来源渠道的缺乏使得数据原始积累不足。国外的个人信用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例如,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被称为“第二身份证”的个人综合账户,记录了个人银行资金往来状况、纳税情况等。根据个人综合账户,银行可以详尽了解个人的资产状况、投资偏好等必要的信息,并投其所好提供针对性的理财服务。但在国内,由于个人征信制度尚未建立,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尚不完善,制约了银行向更深层次拓展理财服务。

6.产品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理财产品,与国外同业相比,普遍功能落后,整合度较低。理财新品的开发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功能上均滞后于市场需求,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仅是将原有的银行存贷款产品及中间业务重新组合,或在服务上做一些提升,在观念和内容上有实质性突破的产品并不多。对已有产品的功能深度挖掘和宣传推动不够。真正有一些创新的产品,实际了解的客户不多,即使有人购买了该产品,也往往由于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跟进指导而不能灵活运用,无法最大限度地从产品中获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