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的关联要素

创意产业区演化对大都市空间重构的关联要素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空间的关联要素,是指创意产业区演化效应作用大都市空间重构的纽带,即表4-7所呈现的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空间的通道。由此,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实体空间的关联因素是具有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建筑群体或街区,当然由于大都市发展历程和产业空间组织的演进,这些建筑群或街区大都位于大都市核心或边缘。

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空间的关联要素,是指创意产业区演化效应作用大都市空间重构的纽带,即表4-7所呈现的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空间的通道。然而具体化“通道”,需要探究它们与两端的作用机理,寻找其成分,以便具体化。

美国学者Robert Murdie(1969)提出的城市空间分类模型中,城市实体空间(physical space)即由建筑、街道等要素构成[5],即本书大都市实体空间范围界定。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实体空间的关联表现在:①工业建筑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等浓厚地方特色文化的建筑群及其邻近街区成为创意产业集聚的场所;②工业建筑遗产或历史文化街区,在被艺术家们发掘利用时大多需要经过简洁的保护性修葺,宏观层面是建筑群及其街区的交通、生态环境、景观的改造和功能的置换,微观层面集中在建筑单体的立面、内部空间、建筑设备等的改造等;③产业建筑群及邻近街区公共空间的塑造,以满足创意产业从业者的工作、休闲、交流多功能于一体的空间诉求。不论是场所、建筑群及街区的物质改造与调整,还是周边公共空间的重塑等,都是为创意阶层和创意企业提供优质的办公、交流与休闲的空间,而这正是构成创意空间的物质基础。由此,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实体空间的关联因素是具有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建筑群体或街区,当然由于大都市发展历程和产业空间组织的演进,这些建筑群或街区大都位于大都市核心或边缘。

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创意企业数和从业人数的快速增加,并迅速上升至大都市经济的主导地位,如伦敦、纽约、东京等大都市创意产业增加值、从业人数和产业区位熵变化自2000年以来均大幅度上升。

(1)创意产业重构伦敦经济空间

创意产业快速发展重构伦敦大都市经济空间:(1)显著表现为创意产业产值、从业者人数、地理集中度的快速变化,主要是①创意产业产值总增加值从1996年1.2千万英镑快速上升到2007年1.8千万英镑,而且创意产业群集现象(clustering)显著,形成大都市创意集聚区,主要位于威斯敏特、北区、西区、西部廊道直到豪恩斯洛区(Hounslow),再就是东部与南部的大都市边缘[6];②如表4-8所示伦敦创意产业从业者高度集中于City of Westminster、Camden、Hammersmith and Fulham、Southwark、Tower Hamlets、Lambeth、Hounslow、City of London、Kensington and Chelsea。结合图4-10可知大伦敦创意产业高度集中于中央伦敦区,尤其是Camden、Kensington、Chelsea。(2)伦敦创意产业在UK地位和伦敦各区创意产业的行业发展凸显出,创意产业已成为继生产性服务业之后的新兴经济,主要表现为①据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UK采用“Medium Super Output Areas”空间尺度变量测度的伦敦创意企业空间分布(图4-10)可知集群高度密集于西南地带和伦敦城边缘,且密集于作为集聚首级中心“伦敦西区(London’s West End)”的西南侧;②采用创意企业数的行业或区域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s)测算结果(表4-9)表明伦敦创意产业行业中除艺术品与古玩交易、建筑设计、时尚与休闲软件之外的创意产业各行业的区位熵非常高。③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irfindahl-Hirschmann index,HHI)测度的伦敦各区2008年地理集中性如表4-10,结果表明伦敦各区创意产业地理集中度远低于金融与商业服务业、金融中介业;如果不计伦敦城,则创意产业地理集中度高于金融与商业服务业,但仍低于金融中介业;如果不计威斯敏特与伦敦城,则创意产业地理集中度要高于金融与商业服务业、金融中介业。

图4-10 大伦敦各区创意产业从业者密度空间分异

资料来源:IDBR,GLA Economics.

表4-8 2000年和2008年大伦敦各区创意产业从业者

说明:2000年统计范围为:Advertising、Architecture、Arts/Antique Sales、Computer Games,Software,and Electronic Publishing、Crafts、Design、Fashion、Music and the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Publishing、Radio and TV、Video,Film,Photography;2008年统计范围仅包括Advertising、Architecture、Arts and Antiques、Fashion、Film and Video、Leisure Software、Music and Performance、Publishing 、Radio and TV。

资料来源:GLA Economics.Creativity:London’s Core Business.London:GLA,2002;GLA Economics.London’s Creative workforce:2009 Update.London:GLA,2010

表4-9 英国创意产业的行业与区域区位熵测度

资料来源:JCIS/ABI (2007)

表4-10 伦敦各区金融中介业、金融与商业服务业、创意产业地理集中度

资料来源:IDBR,ONS and GLA Economics.

(2)创意产业重构纽约经济空间

从纽约1940-2000年间艺术与文化、媒体、专业性服务业、金融、经营管理等行业的从业者占全部劳动人口比重(图4-11)可知:①1970年代以来的纽约从业者人数比重中,专业性服务业、经营管理、金融等始终保持较大的区域份额[7];②艺术与文化、媒体等不是纽约赖以生存产业,但1940年至今它们提供的工作岗位不断增加,至2000年已占3.65%。其次从纽约与旧金山、洛杉矶等相比的不同行业区域份额比较显示:i)纽约与其他城市最为显著的不同是区域竞争优势源自艺术和文化(图4-12),如服装设计师行业的区域份额为15.89,集中性最高,几乎是其他所有职位的3倍;ii)这一区域大多数职业的区域份额都高于3,其中甚至一些超过5。当然2004年纽约与文化和艺术有关的地铁广告是其他城市的4倍,而在电影、视频编辑、制作人、导演等方面与洛杉矶差距不大,由于百老汇的戏剧产业独大,促使纽约在布景、展览设计与化妆师方面胜于洛杉矶。再次从劳动职业类型对经济贡献看,纽约自1940年以来的技能型劳动、服务性劳动、体力劳动、农业劳动创造的经济如图4-13显示出2000年纽约技能型劳动占总人口的35%,2001年纽约艺术和文化产业吸纳了15万多就业者,是1992年的1.52倍。

图4-11 1940—2000年纽约高技术产业的从业人数

数据来源:1940至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PUMS数据

图4-12 1999—2004年纽约高技术职业集群的区域份额

数据来源:劳工统计局职业人员数据统计

图4-13 1940—2000年纽约不同职业类别所创造的经济

数据来源:1940至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PUMS数据

纽约创意产业主要行业包括广告、电影与电视、广播、出版、建筑设计、设计、音乐、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相关行业的创意企业数如表4-11,对比1998年和2008年的创意企业数得出纽约出版业、影像业、音乐制作、广告业、传播业、设计等呈现快速增长,而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只有小幅度增长,部分行业甚至衰退,如Dance companies、Musical groups and artists、Amusement and theme parks,但自由艺术家、作家、表演者却大幅上升,这说明艺术家、作家和演员更趋于自由、流动和自主创业。

表4-11 按行业统计的New York City创意企业数量(1998—2008)

续表

资料来源:1998/2008 County Business Patterns,U.S.Census.http:∥www.census.gov/econ/cbp/index.html

纽约市创意从业者的空间分如图4-14,呈现出:①以社区为统计单元,纽约创意产业从业者高度集中于下曼哈顿和Brooklyn与Queens区的East River的河滨地带,如Greenwich Village、SOHO、East Village、TriBeCa、Financial District、Meatpacking、Chelsea、Silicon Alley、Times Square、Madison Avenue、Long Isiand City等街区;②以borough为统计单元,纽约创意产业非常显著的集聚于曼哈顿、布鲁克林和皇后区;③整体而论,创意从业人员密度存在显著的集聚—扩散格局,即以最密集的Greenwich Village、SOHO、Long Isiand City等地为核心向外围递减扩散。④创意产业并非被限制在某些区位,而是通过纽约市5个区的几个中心向外围逐渐扩散,在纽约呈现普遍性增长态势,这些中心非常明显的呈现出其历史基础和产业群集态势。

图4-14 纽约市2004年以社区统计的创意职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

资料来源:Jakob D.2nd Rate in 1st Rate Urbanism Urban Areas? http:∥www.monu.org/monu7/1sturbanareas.pdf

(3)创意产业重构东京经济空间结构

东京都创意企业、从业人数占全日本创意企业、从业人数比重如表4-12,可知东京都创意产业在日本占据重要地位。而日本创意产业最引人注目的是动漫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动漫已占到日本国民经济产值的10%左右,而全日本的动漫企业又高度集中在东京,东京因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动漫企业,被称为“动漫之都”,并且又集聚于东京23区之中的练马区和杉并区[8]

表4-12 东京都(区部)、日本的创意产业机构和从业者数

资料来源:東京都産業労働局.《クリエイティブ産業の実態と課題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平成22年3月.

“(独)中小企業基盤整備機構平成18年度 ナレッジリサーチ事業コンテンツ産業の方向性に関する調査研究(アニメ制作会社の現状と課題)”显示2006年末东京都内动漫产业(アニメ産業)企业数量总计497个,占全日本总数626个的79.39%;且东京都23区集聚了389个,占全日本62.15%。通过测度动漫产业的空间集聚度,以阐释动漫产业重构东京都经济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常见的测量产业地理集中或集聚的方法及其优缺点如表4-13和表4-14,根据“総務省「平成18年事業所企業統計調査」”的数据采用地理集中指数G、地理分布不平衡指数S 定量测度东京都内动漫产业的空间集聚状况。

其中①G代表动漫企业分别的地理集中指数,n为东京都区数,Xi为第i个区所拥有的动漫企业数量,T为日本东京都动漫企业总数,且G∈(0,100),G值越大说明动漫企业空间分布越集中,反之亦然。②S代表不平衡指数,n为所研究的东京都区数,所以此处n=23,yi为各区动漫企业的数量所占东京都区部的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的数值,具体统计数字如表4-15。不平衡指数S∈(0,1),当S取边界点0时,表明动漫企业绝对均衡地分布在东京都各区内,取1时表明动漫企业完全集中在东京都区部的某一区内。

表4-13 产业地理集中和集聚的测度方法

来源:贺灿飞.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地理科学进展,2007(2):1-13;刘春霞.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经济地理,2006,26(5):742-747;Marcon E.Measures of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ies.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0,10(5):745-762

表4-14 产业地理集中测量方法的对比

来源:刘春霞.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经济地理,2006,26(5):742-747

东京都区部的区数量n=23,动漫企业总数T2001=265、T2006=389,各区所拥有的动漫企业总数如表4-15中已有统计,将这些数据代入上式得①G2001≈41.85、G2006≈36.65,如果将动漫企业理想的平均分布于各区则此时所得的地理集中指数G-2001=G-2006≈20.85,可知G>G-,即从东京都区部尺度看,日本东京都区部动漫企业的分布较为集中,且2001年至2006年间动漫企业集聚趋势减缓,但仍集聚于练马区、杉并区、新宿区、涉谷区等动漫产业发展名列前茅的地方。②S2001≈0.7461、S2006≈0.984978,表明东京都动漫企业在各区的分布很不均衡,这在表4-15统计数值业清晰表明,处于前四位的练马区、杉并区、新宿区、涉谷区占到东京都区部的71.70%(2001年)、65.81%(2006年),而排在最后三位的葛饰区、江户川区、北区占东京都区部总数的不足1%。

东京都区部动漫企业2001、2006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G和不均衡指数S计量结果表明,东京都区部动漫企业存在高度的集聚格局、分布非常不均衡,集聚于地铁西武池袋线、西武新宿线、JR中央线等穿越练马区、杉并区、新宿区、涉谷区、港区、中野区、千代田区等的交叉站点,尤其是集中在练马区、杉并区、新宿区、涉谷区等,由此重构了1990年代末东京都以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的空间格局。

表4-15 东京都23区2001年和2006年动漫企业数及比重

资料来源:2001年数据源Yusuf S.Postindustrial East Asian Cities,Innovation for Growth.Washington D C: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55 - 162;2006年数据来源 東京都産業労働局.クリエイティブ産業の実態と課題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平成22年3月(2010年).

对比伦敦、纽约、东京三个大都市创意产业重构经济空间特征,可发现:第一是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区位和集聚程度是重构大都市经济空间的根基。第二是创意产业的生产网络模式是重构大都市经济空间结构的核心因素,如伦敦和纽约的创意产业都非常高度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科教业、咨询业和文化艺术行业,因此这种创意产业的生产网络不仅既要嵌入地方生产性服务业网络,更是通过其网络逐渐嵌入全球尺度的生产网络,如伦敦和纽约的文化艺术行业、金融行业等;而东京都动漫产业网络生产模式则是依托本地大企业集团为核心的地方生产网络为主,并辅以大企业集团及其二级承包商的海外转包网络。第三是创意产业的主体——创意产业从业者的密集程度对地方经济空间结构重塑起到重要作用,不论纽约和东京的创意产业行业人数密度,还是东京都动漫专门人才空间集聚格局,都是启动创意经济发展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创意产业从业者空间格局是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经济空间又一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空间(social-cultural space)是指城市内部不同社会背景的居民所营造的文化产物(cultural products)分布或存在的空间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class="calibre11">[9]。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社会文化空间表现为:一是创意产业从业者的行为空间硕士学位论文,2008;陈杰.创新行为的社会空间理论.科学学研究,2008,26(1):169-177;Vaarst A.One Size Fits All? Applying the Creative Class Thesis onto a Nordic Context.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0,18(10):1591-1609;Andersen V.Nordic City Regions in the Creative Class Debate Putting the Creative Class Thesis to a Test.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10,17(2):215-240" class="calibre11">[10]形成与演进,二是创意阶层及其集聚区对其所在地乃至城市居民文化行为转变的影响人文地理,2006(2):65-67;赵继敏.社会文化空间与北京艺术区区位的变迁.城市问题,2010(5):97-102;Marti G.Ego-affirming Evangelicalism:How a Hollywood Church Appropriates Religion for Workers in the Creative Class.Sociology of religion,2010,71(1):52-75;Mary D.Which Indicators Explain Metropolitan Economic Performance Best? Traditional or Creative Clas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8,74(2):180-195;Grant L,Kronstal K.The social dynamics of attracting talent in Halifax.Canadian geographer-geographe canadien,2010,54(3):347-365;Comunian R,Faggian A,Li Q.Unrewarded careers in the creative class:The strange case of bohemian graduates.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0,89(2):389-410;Storper M,Scott A.Rethinking human capital,creativity and urban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9,9(2):147-167" class="calibre11">[11]等(图4-15)。

图4-15 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社会文化空间:创意阶层生活行为空间

资料来源:“工业经济、服务经济”是据“汪丽,王兴中.社会阶层化与城市社会空间的发展及其与城市娱乐业的(空间)关系.人文地理,2008(2):43-48”修改;创意经济是作者根据文中分析总结。

创意产业区演化促进了大都市创意从业者的快速集聚与扩散,所以创意从业者的地方集聚与扩散将促使大都市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创意阶层结构显现,从而重构大都市文化社会空间和日常生活行为空间。第一,创意阶层的居住行为空间受到创意产业区位于大都市内城或边缘及创意阶层追求工作、休闲与交流等多元功能复合一体的空间诉求,促使大都市复合型性功能区域出现,如创意社区与创意产业区的融合、创意产业区与公共休闲游憩空间的融合,尤其是面向交流与创意重要来源之一“知识学习与集体协同创新”等,必将促进创意社区或创意产业区科教用地、公共交流与商业休憩用地比例大幅提升。这必将改变现有城市功能分区制,实现微观层面社区空间的多功能化发展,从而打破职住分离、长时通勤等现代城市之积弊。第二,受到创意阶层在日常工作和社交活动的耗时比重大影响,创意社区对高层次各类即时快递、家政、婴幼儿教育与家庭医疗保健需求呈增加趋势,从而促使社区中高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快速提升。第三,围绕工作与个人偏好,创意阶层的休闲空间仍将密集于创意产业区内的公共空间、居住社区的半开放空间、赋予身份与文化个性的城市休闲场所,而创意阶层对城市休闲场所的追求在于其文化性及社交便利性等。因此,创意阶层的休闲空间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但目标指向比较明确。第四,工业化社会针对中高收入阶层的各种大型购物广场、豪华商场、品牌专卖店、咖啡吧、音乐厅将继续存在后工业社会的大都市之中,只是创意阶层更加看重购物环境、产品的艺术与文化内涵及创新性等,由此会诱致大都市商业中心的分层化定位与精细化服务,且随着商业空间配置的地区日益公平与可进入等,创意阶层的购物行为空间将呈现以创意社区为中心、以日常休闲公共空间为点状辐射式无等级网络结构。第五,创意阶层的工作空间,将以SOHO、LOFT为原型密集于创意产业区内或创意社区边缘,当然这种工作空间、居住空间、休闲空间在空间上将呈现立体复合或平面连续复合,集聚于大都市内城或边缘。而创意阶层的生活方式仍受制于大都市结构性制约,日常生活行为空间(居住、休闲、购物、工作)将是一种以社区为核心的亚文化空间结构模式,不仅是因为创意阶层尚未成为大都市中坚阶层,而且创意阶层的日常生活行为空间受到其他各群体的行为空间竞争,只有大都市各文化群体的行为场所不断合理配置,才能促进包容、多元与多样性文化空间的形成。

如图4-15所示后工业社会创意时代创意阶层的日常生活空间模式,与工业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对比,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主体——人、企业等的行为模式发生变化,直接驱动大都市社会文化空间重构。因此,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社会文化空间的关联要素是创意阶层的兴起、集聚与扩散及其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的空间化。

综上得出,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的关联要素(表4-16),既与实体空间的基础密切相关,又与社会文化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主要是创意产业区的空间依托、空间区位;创意产业从业者密集度与创意经济的集聚程度;创意(企)产业的生产网络与商业模式;创意阶层的日常生活方式等。

表4-16 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的关联因素及指标化

注释

[1]Wei Yehua,Leung Chi Kin,Luo Jun.Globalizing Shanghai:foreign investment and urban restructuring.Habitat international,2006,30(2):231-244;Waley P.Tokyo-as-world-city:Reassessing the role of capital and the state in urban restructuring.Urban studies,2007,44(8):1465-1490;Aidan W.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carbon control:eco-state restructuring and the politics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10,35(1):76-93;Anita K.A fact is a fact,but perception is reality: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and urban polici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structuring.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2010,28(2):335-348;Deng X.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pansion of Urban Land in China.Urban studies,2010,47(4):813-843;Zhang H.Modelling urban expansion using a multi agent-based model in the city of Changsh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20(4):540-556;Geoffrey C.Space-time patterns of urban sprawl,a 1D cellular automata and microeconomic approach.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2009,36(6):968-988;Doan N.Evidence of the impacts of urban sprawl on social capital.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2010,37(4):610-627

[2]“制序”系《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韦森 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中译版)中创建的名词,其实质是融合了Hayek 的“social orders”与North的“social institutions”两个英文概念,一般认为包括了秩序与制度两方面内容

[3]李治,李国平.中国城市空间扩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6):30-34

[4]Brueckner K.The economics of urban sprawl:Theory and evidence on the spatial size of cit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3,65(3):479-482

[5]Murdie R.Factorial Ecology of Metropolitan Toronto,1951-1961:An essay on the social geography of the cit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esearch Paper No.116,1969

[6]GLA Economics.Creativity:London’s Core Business.London:GLA,2002

[7]区域份额超过1指比其他城市更加集中;等于1指与其他城市相同,低于1指不如其他城市集中。区域份额方法可以阐释“创意人才云集的纽约,创意经济对城市经济的整体贡献程度如何?可测度是什么特质促使纽约与众不同?

[8]Yusuf S.Postindustrial East Asian Cities,Innovation for Growth.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63;東京都産業労働局.クリエイティブ産業の実態と課題に関する調査報告書.平成22年3月.

[9]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李振华.上海市创意阶层休闲消费认同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陈杰.创新行为的社会空间理论.科学学研究,2008,26(1):169-177;Vaarst A.One Size Fits All? Applying the Creative Class Thesis onto a Nordic Context.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0,18(10):1591-1609;Andersen V.Nordic City Regions in the Creative Class Debate Putting the Creative Class Thesis to a Test.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10,17(2):215-240

[11]李志刚.广州小北路黑人集聚区社会空间分析.地理学报,2008,63(2):207-218;王战和,许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人文地理,2006(2):65-67;赵继敏.社会文化空间与北京艺术区区位的变迁.城市问题,2010(5):97-102;Marti G.Ego-affirming Evangelicalism:How a Hollywood Church Appropriates Religion for Workers in the Creative Class.Sociology of religion,2010,71(1):52-75;Mary D.Which Indicators Explain Metropolitan Economic Performance Best? Traditional or Creative Clas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8,74(2):180-195;Grant L,Kronstal K.The social dynamics of attracting talent in Halifax.Canadian geographer-geographe canadien,2010,54(3):347-365;Comunian R,Faggian A,Li Q.Unrewarded careers in the creative class:The strange case of bohemian graduates.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10,89(2):389-410;Storper M,Scott A.Rethinking human capital,creativity and urban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9,9(2):147-1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