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法及综述

方法及综述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者们对水利投资的研究由来已久,主张将水利投资纳入经济分析的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分析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Tukui于1979年发表《OPtimalityInput一outPutsystellis》一文,开创了投入产出模型运用于水利的先河。这些工作都为研究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联互动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前景。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探讨水利投资的政策建议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理论、方法及综述

1、关于水利投资研究的综述

水利投资的基础性是由水利产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决定的。基础产业是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供给”地位,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生产条件的,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制约性、战略性作用的部门或行业。水利作为基础产业,具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作用。它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条件。学者们对水利投资的研究由来已久,主张将水利投资纳入经济分析的体系。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行为一方面是社会放弃当前一部分生活消费,为提高将来社会生产能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本身又消耗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础设施建设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与所形成的基建规模要有合理的比例。在合理的投资规模和结构的框架下,RogersPeter,ChristoPherHurstandNagarja-HanshadeeP提出基础产业的资金投入将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起到乘数作用,并可以在某种置信度下计算出该乘数的数值。

在水利投资效益的分析方面,人们设计出了许多精确有效的分析方法,如《一种计算完全经济效益的新方法》和《洪涝灾害对策及其效益评估》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分析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Tukui于1979年发表《OPtimalityInput一outPutsystellis》一文,开创了投入产出模型运用于水利的先河。而《EconomieAnalysisbycontro-Meth》(1981)将控制论引入到经济分析的范畴中。国内在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分析方面也形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最优控制的数学理论得到详细论述和推广,经济控制论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的经济分析当中叫。顾强生于1999年建立了水利与社会经济联动和互动关系模型和水利经济系统运行分析动势能模型,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一些学者还从模糊贴近度在多目标优化中的应用角度,将模糊数学的理论运用到水利投资当中,并且试图用相似接近法从多目标优化非劣解中求最优解同。这些工作都为研究水利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联互动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前景。在水利投资结构、方式及来源的研究领域,人们始终坚持水利资产存量重组,优化水利资本结构的基本思路,并且具体研究了水利建设工程资金筹措方法圈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水电建设的投资方式等水利子产业的投资方案。在国家财政投资渠道方面,袁东研究了政府财政在中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的作为,按照公共财政原理,水利作为以公益性为主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是政府投入的主要对象洲。国家统计局投资司从国债的角度论述了水利投资的度量问题。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探讨水利投资的政策建议奠定了基础。

2、投资效益评价发展过程综述

(1)投资效益评价的早期

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最早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初期,其特点是寻求企业最大利润作为基本目标。企业盈利性分析的理论来源于强调利润动机的传统经济学。古典派的经济学者,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大都集中分析私有企业追求最高利润的行为,他们假定投资项目的经济环境是在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下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架权衡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可靠机器,无需另外有别于市场的经济评价机制,私人利得之和便是社会总效益。富兰克林是最早用他自己称为项目的费用一效益分析来对项目进行评价的。1844年,法国工程师杜皮特发表了“公共工程项目效用的度量”的论文,首先提出了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并用几何图形表示了它的含义。根据消费者剩余的观点,他提出了公共工程的社会效益的概念,他认为公共项目的最小社会效益等于项目净产出乘以产品市场价格。这个最小社会效益与消费者剩余就构成了公共项目的评价标准。

(2)传统社会费用-效益方法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大萧条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体系的崩溃,一些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运用了新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项目来挽救萧条的经济,这类短期的措施,其后就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调控手段,一直为西方政府所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二次大战期间,各国政府为了战时动员,在战后期间,又为了国民经济的重建和恢复,运用了各种政策和行动干涉和控制经济事务,并动员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实现国家规定的目标.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政府实行福利政策,大量增加公共开支,对许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水利等社会福利设施和公共工程项目进行投资,社会福利和公共工程项目是以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所以,此时项目评价的基本目标就不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了,项目中费用与效益的含义也不像以前那样简单了。这样,项目的费用一效益分析与计量,在项目评价中所占的地位逐渐重要起来,从而促进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随着各国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经验积累和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愿望的加强,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需要和作用逐渐增强。同时,经济学家也逐渐关心社会效用、生产和消费水平、资源配置以及一般社会福利问题,于是福利经济学应运而生。福利经济学为项目评价提供了基本概念、原理、福利标准和一般性的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模式、社会效用理论、边际分析以及帕累托最优准则成为项目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基石。随着政府计划、公共服务和投资项目的增多,项目的成本—效益的衡量及分析日渐重要,这就促进了项目评价理论基础和实践程序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方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新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大都采用宏观调控、集中计划和公共投资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为了保证和提高投资项目的效益,这些国家中项目所需的评价受到本国和援助国的广泛重视。50年代初,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项目评价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在这些国家为了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国家计划,就必须事先对拟建和潜在项目作出科学评价与决策,而且在执行经济政策和计划时,也必须从项目实施开始。因此发展经济学便成为发展中国家项目评价的理论依据,而且项目评价成为发展经济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新方法”的产生与应用

从70年代以来,项目评价方法有了新的突破。“新方法”首先由经合组织(OECD)在1968年出版的(工业项目手册)中提出,1971年工发组织(UNIDO)发表的《项目评估指南》也提出其新方法。OECD手册中建议使用世界价格和外汇作为基价标准来评估项目的投入和产出,LINIDO指南中使用的是类似的方法。1980年OECD又出版了一本名为《工业项目评估手册》的书,提出了以项目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作为判断项目的价值标准。围绕“新方法论”的讨论,许多经济学家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都探讨了不同的项目评价方法,根据这些方法的本质差异和内在联系,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基于影子价格的价格体系和基于项目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分析体系。在价格体系中又可以按评价目标是累积总消费或是国民收入中的积累,以及评价时采用影子价格的计算单位是用本国货币单位还是用世界货币单位,区分为OECD法和UNIDO法,见下表。

新方法体系及其代表著作

img1

这些方法虽然形式不同,但是评价结果应该是一致的。而且,项目评价的发展趋势是在概念上从复杂到简化,在计算上日趋规范化、表格化、程序化、简单化和强调方法的实用性。投资项目评价,在我国得到真正的发展,是在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方针以后,开始重视项目的前期工作,把可行性研究正式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在这个阶段,引进和使用西方国家项目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国情开展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1987年10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公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1988年8月,国家经济委员会公布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1993年4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联合公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形成了我国较为完整的项目评价标准和规范。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受到很大损害,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过程中,人们发现工业化对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于是分析评价投资项目对国家(地区)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作的贡献与影响的社会评价应运而生,它用于分析评价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对收入分配、就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效益与影响。

4、水利项目投资效益经济评价方法综述

经济评价是以技术和其他投入要素对经济的发展与增长的作用作为评价对象,并用一组经济指标作出定量的描述。技术的先进性将直接表现在产品的功能、产量和结构工艺方面,并最终反映到产品的成本、费用和收益上,即经济合理性上。经济评价通常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1)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从微观角度来考察项目的收入和费用,它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及外汇平衡状况,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财务分析一般包括投资获利性分析、财务清偿能力分析和资金流动性分析。这三种分析异同比较见下表。

img2

投资效果的经济评价指标按照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指标评价法和动态指标评价法。静态评价指标主要用于技术经济数据不完备和不精确的项目初选阶段;动态评价指标则用于项目最后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静态指标评价法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法、投资收益率法,动态指标评价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净年值法、费用现值与费用年值法、内部收益率法、外部收益率法、动态投资回收率法。

(2)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用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国家经济参数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社会价值观点出发,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成本,国家对项目的补贴,项目向国家交纳的税金、国内借贷利息等并不发生实际资源的耗费或增加,属于国民经济内部的转移支付,因而不能计为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国民经济评价注重项目的经济净效益能否充分抵偿项目耗费的资源,以求达到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国家有限资源的目的。

在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凡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均计为项目的效益;凡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均计为项目的费用。项目的费用与效益可分为直接费用与直接效益、间接费用与间接效益。目前,常用的水利基建工程投资费用分摊的方法有;平均分摊法、主次分摊法、枢纽指标系数分摊法、效益比例分摊法、替代工程投资比例分摊法、可分离费用一剩余效益分摊法、可分离费用法、抵偿年限分摊法等。由于投资分摊问题比较复杂,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的规定,对水利基建工程投资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摊计算,但由于各种方法的分摊系数并不相同,《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也没有提出应用多种分摊方法综合评价的具体准则,因此很难以某一种方法作为费用分摊的依据。

5、水利基础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社会评价方法综述

基础设施项目社会评价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兴起,而水利基建项目的社会效益往往比经济效益更为明显,则水利基建项目社会评价显得尤其重要,即在作水利基建项目的经济评价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包括社会环境、人口、就业和社会进步等有关内容的社会评价。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作用。水利工程常常本身财务收益很少甚至没有收入,但社会效益很大,社会影响深远,因此对水利基建项目开展社会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统筹兼顾,全面分析,充分论证,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水利基建项目社会评价,是从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出发,运用社会调查和社会分析方法,分析评价水利基建项目为实现国家和地方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作的贡献与影响,以及项目与社会的相互适应性分析。它是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水利基建项目的可行性,是为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投资决策和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服务的。

(1)国内外水利基础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现状

国外水利基建项目的社会评价,随着社会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在美国,水资源开发项目的社会评价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在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水资源工程评价开始从单纯的经济效益转移到同时考虑社会和环境影响上。在1960年、1970年和1972年先后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防洪法案和河流港口法案中都规定了在工程项目的评估中,除了考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外,还必须考虑项目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以及消除和减少对社会环境不利影响的投资费用。此后,美国很多大学,工程建设和管理机构都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其中美国垦务局、美国陆军工程师团、美国水土保护局等都做了很多工作,对大坝建设、防洪和水电开发方面进行了社会评价。1980年美国水资源委员会正式提出水资源工程除考虑对国民经济影响外,还应考虑对环境质量、地区经济发展及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水利基建项目的社会评价,除美国起步较早外,苏联、德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在水利基建项目开发中也都不同程度地考虑了项目的社会影响,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他们综合考虑了水利建设项目的社会和经济两方面的效益,对水利基建项目在促进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高地区电气化水平、节省劳动力、改善人民生活设施,加强基础生产设备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建国50多年来,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对水利基建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工作起步比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考虑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当前水利基建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从事水利事业的工作者已意识到对水利项目进行社会评价的重要性,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建立了水利项目社会评价的理论,进行了一些实践研究、取得了不少经验。

(2)水利基础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的特点

水利基建项目社会评价是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类,既有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水利行业特征。水利建设项目的社会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重在人文分析

水利项目社会评价按照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的观点,主要研究项目与人的关系,并研究调整项目与人的关系,以达到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项目与项目相关的群体相互协调,促进项目的持续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从重视人的因素出发,水利基建项目特别是水库淹没所引起的人口统计特征、收入分配、文化、教育、卫生保健、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社会人文因素的变化,人们对这些变化的反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险,都是项目社会评价分析的重点。

第二,评价内容广泛

水利项目社会评价要进行社会效益与影响评价和项目与社会相互适应性分析,涉及社会经济、社会环境、自然资源以及项目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适应性、项目的可接受性、项目存在的社会风险程度、受损群众的补偿问题、项目的参与水平,项目承担机构能力的适应性、项目的持续性等。各种社会因素纵横交错,有些因素且互有矛盾,十分复杂。

第三,评价分析层次多

水利项目社会评价中的社会效益和影响,是以国家、地方、当地社区各层次的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政策为基础的,因此,需分别从以上三个不同层次进行分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具有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航运、水土保持、水库渔业、旅游等多种功能,水利工程特别是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国家、地方、当地社区(含流域)的社会发展目标均有重大影响。因此,对大中型水利建设项目的社会评价需有国家层次的宏观分析、有针对地方发展目标的中观分析和针对社区发展目标与项目的微观分析,具有多层次分析的特点。

第四,评价指标定量较困难

水利项目的社会效益很大,社会影响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有的可以定量计算,有的则不能或难以定量计算。如项目对社区文教、卫生的影响,对社会稳定安全的影响、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对人们风俗习惯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参与项目的看法、态度,项目的持续性等,通常都不能进行定量计算。因此,水利项目社会评价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

第五,以调查、分析为主

水利项目社会评价中所需的社会资料和社会信息都要通过社会调查取得,社会评价人员对社合情况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分析判断的结果,因此社会评价要把搞好社会调查和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放在重要地位,予以高度重视。

第六,评价指标的多样性

水利工程的效益,有的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如防洪、治涝、灌溉、水土保持等;有的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如供水、发电、渔业等。对此社会评价的内容、重点、指标亦有所不同。因此,水利工程社会评价指标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有利于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对某些影响全局,关系项目成败的少数人,甚至个别人的意见,更要慎重对待.通过公众“参与”,共同研究对策,可以减少或避免项目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重大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