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波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波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龄化加剧就意味着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负增长以及高失业率则意味着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人口不增反减。由于国家经济困难以及财政转移能力有限,波黑养老保险制度的赤字加大,政府的养老负担日益加重。为削减养老保险制度赤字,波黑政府被迫削减国民的养老金待遇。目前,波黑的国民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3%。毋庸讳言,波黑的养老金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福利制度的组织管理较为薄弱。

1.人口结构及发展趋势很不乐观

2006年以来,波黑死亡人数一直超过出生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为负数。同期,老龄人口比重在缓慢加深,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在加大,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长期以来,波黑国民的失业率一直在40%左右的高位徘徊,2012年甚至高达60%)。老龄化加剧就意味着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负增长以及高失业率则意味着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人口不增反减。受此影响,波黑的养老负担系数(领取养老金人口/养老保险缴费人口)很不乐观,大约为1∶1.29。并且长期看,人口老龄化趋势将继续加快,养老金支出的压力也逐年增大,养老基金面临的挑战可谓日益严峻。

2.养老金替代率过低

由于国家经济困难以及财政转移能力有限,波黑养老保险制度的赤字加大,政府的养老负担日益加重。为削减养老保险制度赤字,波黑政府被迫削减国民的养老金待遇。2000年,波黑联邦平均养老金约为176可兑换马克(根据当时汇率,1可兑换马克约等于4.1元人民币),塞族共和国的平均养老金更是低至70多可兑换马克(Foco,Salih,2002:1—17)。根据波黑部长理事会报告,2010年,波斯尼亚境内大约有58.76万名退休人员,同比增长3.9%。2010年平均月退休金为333马克(根据当年汇率,1马克等于0.511欧元),大约等同于波黑平均工资的42%。目前,波黑的国民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3%。如果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进行计算,这一替代率甚至跌至31.6%(参见表4.2)。不过相比前南斯拉夫其他成员国以及周边地区,这一替代率还算是比较高的。因养老金数额较低,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失去家庭资助的老年人无法支付养老院费用,生活极其贫困。

3.养老金覆盖面小

早在2000年,波黑境内就有280多万养老金领取者(Foco,Salih,2002:1—17)。与现有工作人口数量相比,波黑的养老金领取人数就明显偏多。但如果从全国范围看,波黑整个养老保险制度支离破碎,很多人都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系统。截止到2013年,波黑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自雇者、失业人员以及罗姆人没有纳入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4.养老保险基金透明度不高

毋庸讳言,波黑的养老金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福利制度的组织管理较为薄弱。在过去数年中,波黑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收效甚微。波黑境内不少新闻媒体都纷纷披露,不少政府官员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过程中趁机捞钱。这导致波黑政府的信誉不断降低,广大民众对养老保险基金缺乏信心并拒绝或逃避缴费。为此,欧盟已经多次警告波黑,波黑国内也出现多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聚众抗议活动。

5.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不强

波黑养老保险基金能否自我维持运转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一直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质疑。虽然国民经济长期不景气,波黑养老金的总支出金额还是在缓慢增长。养老金和残疾基金的财务难题,也一直是波黑私有化进程和经济转轨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在私有化进程和转轨过程中,企业私有化收入的20%被用于投资养老基金。但这只是权宜之计,长期看还是难以满足巨大的养老金支出需求。根据学者假设,如果波黑也像马其顿一样引入三支柱模式(养老金的75%来自于现收现付的第一支柱,25%来自第二支柱的私有养老保险基金),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第一年过渡成本大约是9 300万可兑换马克,而30年过渡期的总成本将高达185亿可兑换马克。显然,波黑政府难以承担这一高昂的过渡成本。

6.养老保险改革缺乏顶层设计

波黑内战结束后,出于对国际和地区形势稳定的考虑,国际社会(北约及欧盟)没有重新划分波黑版图,而是根据“边界不可重新勘定”的原则,在波黑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体制(一个国家、两个实体的三个民族)。这原本是希望通过“分化权力”来达到“民主至上”,以此制衡可能出现的任何“大塞尔维亚”或者“大克罗地亚”等民族主义倾向。但在实际政治运作的过程中,过于分化的政治体系,使得波黑缺乏权威有力的中央政府。这就导致没有国家层面上的统一机构来关注、设计和整体推进养老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且不同政治实体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不同步。

7.养老保险改革“不接地气”

内战爆发后,波黑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深受国际援助影响,形成了所谓的“依赖文化”,并且这一影响持续至今。内战结束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捐助机构,纷纷介入了波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例,主要的改革策略及措施都是由波黑境外的专家学者设计或提议,波黑本土学者基本没有发声或“声音很小”。这就造成这些改革策略及措施在具体运作时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现象,改革效果自然也难以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