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取型投资组合

进取型投资组合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取型投资组合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组合,这种投资组合适用于有一定的专业投资知识和能力的人,其投资比例为:股票70%、期货30%。期货投资的风险和回报比股票更高,因此即使是进取型的投资组合也只占其投资组合比例的30%为最佳。5月末,主产区大豆库存继续大幅减少,大豆现货面再度告急,加之大豆季节性反弹周期的来临,大连9月大豆合约从2060元启动,突破2080元成交量密集区

第三节 进取型投资组合

进取型投资组合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组合,这种投资组合适用于有一定的专业投资知识和能力的人,其投资比例为:股票70%、期货30%。

一、股票投资实战

股票投资实战技巧

1.游击战:绝对空仓、股市犯错、大跌买进、大涨卖出

股市博弈中的游击战是个人投资者和中、小企业的一种博弈方法,这种博弈方法与当年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术有相似之处,当年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是没有能力和实力雄厚的国民党硬拼的,只有上山打游击,在游击战中先保存实力,再逐步成长。在股市博弈中,个人投资者和中、小企业是弱小的,资本金是微小的,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是请记住:任何机构及集团都是由小到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斗智不斗力,这是当年刘邦弱小时对强大的项羽所使用的策略,现在用在股市博弈中仍然管用。在这种情况下,上策是:绝对空仓,等到股市犯错误,只要股市不大跌我们就是不进场。当股市跌到跌无可跌,全国上下大骂股市、人人痛恨股市、个个都谈股色变时,咱们就进场买股票,而且是越跌越买,当股市大涨时就坚决卖出,然后再次等待股市大跌,如果股市不跌,就耐心等待,采取游而不击的策略,端着枪等待着猎物的出现。因此,股市博弈的游击战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修炼自己的耐性,不受盘中的小诱惑所骗,只把握较大的机会,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2.运动战:声东击西、进先谋出、猎豹出击、乱而取之

股市博弈的运动战与毛泽东同志的运动战有异曲同工之妙。股市博弈的运动战是股市大户和中等规模的企业运用的博弈方法,股市博弈的运动战是在运动中赚钱,资本在运动中增值发展壮大。比如某资产规模不大的公司,就要采用运动战,虽然该公司刚开始资产规模不大,只有一亿元左右,但是经过两三年的股市博弈的运动战,他的资产至少会达到5亿~10亿元以上,两三年可以翻三倍以上的规模。资本博弈运动战的特点就是声东击西,进先谋出,可以利用重组谈判,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谈判过程延长,摆出一副重不重组无所谓的态势,不停地和对方讨价还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制造混乱,然后是猎豹出击、乱而取之。在运动战中一定要保持可进可退的状态,谈判要有风度,直到谈到对方主动求您收购重组,而这时候您已经在资本博弈的运动战中发展壮大。

3.攻坚战:创造思维、攻心为上、制造概念、出奇制胜

股市博弈的攻坚战,既要有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那种气吞山河的气势,又要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的韬略。股市博弈的攻坚战,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兵团作战,因此,光凭资金雄厚硬拼肯定是下策,千万不要认为财大气粗就可以在资本市场打胜仗,犯骄兵必败的低级错误,资本市场的输赢绝对不是靠资金的多少来决定的,而是靠高人无数倍的谋略。因此,越是大资金在资本市场博弈越需要更高水平的韬略。大兵团作战式的资本运作创造性思维最重要,在不断制造新概念中一定要攻心为上,这样才能牵着资本市场的鼻子走,让资本市场为集团的战略扩张服务,从达到四两拨千斤出奇制胜的效果。

关于怎样进行股市博弈的问题,要再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而定,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股市博弈作为经济领域的极致,具有不可献、不可进、不可告、不可与等特点,是不能从外部获得的,而必须通过在实践中自悟才能得到,股市博弈的境界是一种顺任自然、自在逍遥的境界;一切急功近利、重视外物的思想都是应该摒弃的,都会影响股市博弈的正确运用。比如赌博下注,用瓦作赌注,那么人便心思灵巧;用钩作注,便心生畏惧(惟恐赌输了带钩);用金作赌注,人便心思昏乱了,人的赌技还是一样,但因为所顾忌的是重视外物;凡是重视外物的,内心必笨拙。博大精深的股市博弈只适用于高瞻远瞩的投资者、投资家,对于目光短浅的人不适用;就如同对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的事,那是因为它受了地域的、眼光的限制。天下的水,没有大过海的。所有的河流都流向这儿,也不知什么时候才停止,但大海并不因此而流溢盈满;无论春与秋,大海也不受影响,无论涝与旱,大海也没有感觉。股市博弈就是深不可测的大海,有人站在海边不敢下海,有人在海滩边嬉水不敢到深水中去;也有人勇敢地游向大海,有人被淹死了,没有被淹死活着游回来的就是成功者,成功者创造了历史,历史只记载成功者,成功只属于那些有胆量下海又有能力不被海水淹死的人。

由于篇幅的关系,笔者对于股市投资理财的技巧只能介绍这些,对于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股票投资专业知识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参阅笔者的另外几部股票投资专著:《股市实战指南》、《股市思维风暴》、《铁腕征战》、《第一财富大道》、《资本大博弈》等书籍。

二、期货投资实战

期货投资的风险和回报比股票更高,因此即使是进取型的投资组合也只占其投资组合比例的30%为最佳。期货操作,风险控制一定要放在第一位,因此在期货投资的实战中,一般情况下是用投资期货资金的保证金的30%开仓,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用保证金超过60%,否则,一旦失误就有爆仓的危险,这一点请投资者一定要记住。目前,国内期货投资较为规范的品种有大连大豆和沪铜,这两个品种的走势和价格在中线上跟国际上基本接轨,是期货中较为理想的投资品种。下面就这两个品种的理财投资方法作一下介绍。

(一)大豆走势分析

2002年上半年,进口大豆严重不足,国内大豆库存短缺,现货价高居不下,但远期1月大豆合约由于将面临新豆上市预期压力的影响,期价始终处于振荡和滞涨状态。但近期在CBOT(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期价不断走强的带动下,大连大豆期价出现强劲反弹。后市国内大豆期价是跟随美盘继续上扬。

1.上半年大豆期现货市场行情回顾

2002年1月份我国宣布了转基因实施细则,影响了世界几大主要油料作物生产国的大豆销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需要从美国、巴西、阿根廷进口超过1000万吨以上的大豆。美国大约70%以上都是转基因大豆,每年向中国出口价值10亿美元的大豆。

1~5月,我国总共进口大豆285.5万吨,大大低于2001年同期进口数量,同比降幅37.3%。由于受转基因实施细则的影响,我国进口大豆步伐迟缓,国内大豆供应严重短缺,国内大豆市场现货价从1980元/吨反弹至2040~2080元/吨。但由于4月18日以后我国陆续颁发了临时进口许可证和质检证书,期价总体处于振荡整理之中。

5月末,主产区大豆库存继续大幅减少,大豆现货面再度告急,加之大豆季节性反弹周期的来临,大连9月大豆合约从2060元启动,突破2080元成交量密集区,反弹至2130元关键阻力位,就此拉开了大连大豆期货价格反弹的序幕。

进入6~7月份,国内现货市场大豆供应依旧偏紧,南方豆粕采购价及北方地区豆油价格竞相攀升。由于市场投资者迫于对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增产预期,大连远期大豆1月合约出现了同CBOT期价走势严重的背离,9月到合约期价也从2130高点回落至2060附近。与此同时,大商所80万吨仓单的压力,使得近交割月7月合约更显疲态。

7月中旬,由于进口大豆依旧短缺,国内大豆、豆粕、豆油价格相继出现上涨,北方豆油价格比5月末上涨超过7%~10%。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证书发放速度明显加快,并且港口已经允许进口大豆卸货。据海关统计,6~7月有200万~225万吨左右大豆到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大豆供应的紧张局面。

最近几个月,国际市场美元货币走软,美国中西部天气干旱,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减少,美国大豆总产量预期下降等消息不断传出。加之,南美阿根廷遭遇政治、经济危机,比索持续贬值,巴西雷亚尔同样处于贬值的处境,南美大豆出口严重受阻,造成国际市场大豆供应紧缺。各国纷纷加大了对美国大豆的抢购,造成美国大豆库存减少,美豆现货价持续走强,加之基金的疯狂炒作,CBOT大豆期价大幅上扬,从而带动国内大连大豆期货价格的反弹。

2.美国农业部报告分析

我们在分析国内大豆价格走势时,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是美国农业部的报告,由于我国是主要大豆进口国,国际市场价格与我国的国内价格息息相关。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生产国的生产情况和库存情况,以及出口数量,出口价格等,都对我国大豆价格有很大影响,对分析和预测国内大豆供求状况和大豆期货价格走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见表10.1)。

由于市场已对8月美国农业部报告特大利多预期作出了强烈的反映,因此,必须要引起投资者高度警觉。

表10.1 1995~2003年度世界大豆产量一览表 单位:万吨

img18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为预期数据)。

7月份美国农业部大豆报告的重点摘要:

南美2001/2002年度大豆产量超过2000/2001年度。

2001/2002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比上年的7410.5万英亩少2%。

预计2002/2003年度美国油籽产量较2001/2002年度降低200万吨。

预计2002/2003年度美国大豆产量预计为28.6亿蒲式耳(7780万吨),比上年度的28.91亿蒲式耳降低0.31亿蒲式耳。

2002/2003年度美国国内油籽期末库存为740万吨,较上年提高40万吨。

表10.2 2001/2002年度全球供求平衡预估表 单位:万吨

img19

根据8月份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预计美国2002/2003年度大豆产量为7148.8万吨,低于7月份农业部报告预计的7780万吨,较上年产量下降了9%。并将大豆单产下调至36.5蒲式耳/英亩,低于上年的39.6蒲式耳/英亩,同时产量也低于上年1.95亿蒲式耳。

预测2002/2003年度世界油籽期末库存为2625万吨,低于2001/2002年度的3406万吨,本年度世界油籽产量首次出现了自1995/1996年度以来的下降。

美国农业部报告继续调高2002/2003年度南美大豆产量和出口量预期。其中,巴西产量比7月预期的4700万吨又调高了100万吨,阿根廷保持7月份预测的3000万吨水平。预计中国产量为1560万吨,进口量增加至1400万吨。预计巴西出口量达2220万吨,高于2001/2002年度的1620万吨,增加600万吨。阿根廷出口量为1060万吨,增加了360万吨。预计2002/2003年度,总计增加960万吨左右(见表10.3)。

表10.3 1999/2000~2002/2003年度世界大豆开始库存、产量与结转库存一览表 单位:万吨

img20

注:*为预期数据。

结论:每年7~8月由于天气情况好坏,是影响北半球大豆单产的关键因素。2002年由于干旱,美国单产降低、产量下降、年度库存降低等对大豆市场产生重大利多预期,对全球大豆价格和CBOT市场大豆期价走高,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3.我国大豆生产与需求状况分析

近十几年来,由于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在704万~946万公顷之间,面积没有超常增长,但产量基本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10.4)。

表10.4 1989~2002年度我国大豆生产情况统计表总览

img21

从数据比较中发现:200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03万公顷,大豆产量为1545万吨,而2002年播种面积增加到963万公顷时,预计我国大豆产量为1632万吨~1700万吨,较上年增加87万吨~155万吨。

1996年以后我国榨油业和饲料业对大豆需求量的增长较快,我国进口大豆数量急剧攀升。1999/2000年度首次超过1000万吨。2000/2001年度,我国进口大豆消费比率占国内大豆总消费比的43.3%,2001/2002年由于进口量预计减少至1050万吨左右,因此,进口大豆消费比率占国内大豆总消费比稍有回落,降至37.1%。预计2002/2003年度总消费比大幅上升至47.7%。2001/2002年度国内总消费量与1994/1995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近一倍,增加了1337万吨。而进口量却比1994/1995年度增加了1027万吨;2001/2002年度总消费也比1998/1999年度增加了972万吨左右,但同期进口大豆数量增长也较快,比1998/1999年度增加了665万吨左右(见表10.5)。

表10.5 1994年以来我国进口大豆占总消费情况 单位:万吨

img22

注:*为预期数据。

根据美国农业部报告数据预计,我国2002/2003年度大豆总供应量为:产量1560万吨,加进口量1400万吨,再加上229万吨开始库存,我国大豆总供应量共计3181万吨。这同上一年度的总供给量3255万吨大致持平,或略有增加。

美国农业部预测2002/2003年度我国大豆总消费量(食用+种用+榨油+出口)可达2935万吨。如按总供应量3181万吨计算,2002/2003年度我国将会出现246万吨的供应过剩。当然,国内大豆压榨和豆粕需求的增加,会使这种供应关系发生倾斜(见表10.6)。

表10.6 2002/2003年度我国大豆供需状况平衡预测 单位:万吨

img23

由于2001/2002年度我国榨油所需的大豆进口数量比上年同期减少300万吨左右,美国农业部上调了2002/2003年度中国的豆油进口数量,从7月(美国农业部)预测的50万吨上调至80万吨,上年为38万吨。

4.近期大豆市场状况

国内大豆严重短缺。自从2002年3月20日转基因管理办法实行以后,我国进口大豆急剧减少,这使得国内大豆供给出现严重短缺,大豆现货价格开始上涨。进口到岸大豆价格最高上涨到2400元/吨左右,国内部分地区国产豆价格也在2150~2300元/吨左右,临近四年来的历史高点。

美国减产,南美农产品出口受益。由于8月份美国农业部调低了2002年农产品产量,预计2002/2003年度的美国玉米总产量为2.25亿吨,比上年产量降低了7%;2002/2003年度大豆产量为7150万吨,比上年降低了9%,预计美国未来农产品产量减少的同时出口也会随之减少,这将给南美农产品出口带来巨大收益。

阿根廷大豆价格上扬的影响。由于阿根廷本国比索贬值等原因,阿根廷大豆价格继续走高,阿根廷当地的大豆成交价在600~602比索。市场分析家预计,如果阿根廷大豆价格超过600比索,就会出现大量市场抛售行为。

2002年下半年进口大豆将陆续到港。为了解决国内压榨业原料缺乏的问题,中国有关方面考虑修改大豆进口的限制政策,这将有利于美国的大豆出口。7月份中国进口大豆的到货170万吨,大豆进口较6月份增长一倍。预计8月份的大豆进口量将达到120万~150万吨,今后,进口大豆陆续到港将缓解和改善国内大豆紧缺状况。

我国加大豆粕出口的退税优惠政策。2001年下半年,我国豆粕供应总量过甚,豆粕市场价格全面下跌,为此我国政府采取豆粕出口退税政策鼓励豆粕出口。2002年上半年,我国已累计出口豆粕78万吨左右。另据报道,豆粕出口退税政策,采取13%全额退税,这将进一步刺激我国豆粕的出口。预计今后我国豆粕出口将大幅增加。

5.市场评价

2002年上半年,在南美传统大豆销售旺季,阿根廷、巴西因本国经济状况恶化,大豆出口迟缓,导致全球局部地区大豆供应短缺,各大消费国纷纷加大了对美国大豆采购,导致美国大豆库存大幅度减少,CBOT期价大幅上扬。1996年以后,我国每年需要大批廉价的国外大豆满足本国市场消费,由于受转基因条例制约,我国进口大豆数量比2001年同期大幅减少。由此,造成国内大豆供应紧张,大豆、豆粕价格持续走高。由于受压榨原料短缺、大豆价格上扬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大豆进口将出现恢复性增长。

美国农业部最新预计2001/2002年度中国进口量大豆为1050万吨,与上一年度的1393.7万吨相比,大致减少了343.7万吨左右。预计2002/2003年度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将可能放大。预测2002/2003年度我国将进口1400万吨;国内预计为1200万吨。

2001/2002年度南美大豆产量增加数量为900万吨左右。预计2002/2003年度全球大豆仍将增加700万吨左右。但国际油脂大豆库存降低,美国大豆产量受干旱原因下降,抵消了南美产量增加的部分。

从农产品大豆生长周期来看,9、10月随着大豆收获季节的到来,北半球季节性大豆集中上市的压力仍然很大。但由于美国农业部宣布重大减产报告,国内远期大豆合约中期仍有走强的可能。目前,市场集中反映出的交易心态主要有:

(1)美国中西部干旱、美国经济疲软、货币持续贬值,美国大豆产量下降、库存减少,大豆期价反弹是情理之中。

(2)由于国际、国内大豆的贸易竞争激烈,我国在加入WTO后,大豆生产和大豆加工企业面临“入世”冲击。

(3)2002年,随着我国对豆油配额及大豆进口临时证书和质检证明的审批数量的增加,以及近期我国对进口农产品政策的松动,预计9月份以后,将有更多的进口大豆集中到岸,这将是国内大豆潜在的利空。但由于中国的转基因条例,导致2002年上半年以来进口大豆数量显著减少,国内大豆紧张局面一时难以彻底改变。

(4)2002年世界供求基本平衡,但美国播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库存减少,加之,基金对天气的大肆炒作等原因,美盘甚至可能向更高的高点迈进。

6.技术面看豆价

技术分析以“市场行为包容一切”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技术分析者认为,价格上涨,反映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反之,价格下跌,说明供给大于需求。任何市场行为都会从价格走势中反映出来。因此,在预测未来行情方面,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有着相同性。不同的是,技术分析注重研究供求关系导致的最终结果(价格走势),基本分析注重的是导致供求变化的原因。因此,技术分析者以顺势交易为目的,直到价格趋势发生相反趋势为止。在实际操作当中,绝大多数投资者会二者兼顾,在交易中取得了骄人战绩。在以下的讨论中,着重对市场走势的研究判断,对目标价格的推测,对时间规模的判别,以及对应措施等作比较细致的建议,供喜爱技术分析的投资者参考。

技术特征分析:目前1月合约形成的中期上升通道已向上突破横向延伸区域,因此,应该在接近上升通道底端以吸纳的方式进行交易。但从更长远的意义上讲,这只是中期操作的思路。由于我国东北以及美国黄豆在9~10月即将大量收获上市,因此,北半球收获的压力也将在今后的行情中逐渐显露出来。

趋势的规模:由于期货交割时间较短,因此把6个月以上的趋势称为主要趋势。次要趋势是中期趋势,在期货交易中中期趋势对行情产生的作用很大,技术上的中期趋势是指过去已经保持了至少3个星期至数月的趋势,而短期趋势是指2~3个星期。由于不同的投资者对趋势的理解不同,特别要搞清时间规模,是否是指的同一个概念,以免对趋势的划分造成误解。

技术分析指标:摆动指标最大的长处是在超买和超卖区出现同价格走势所产生背离和对中轴线的穿越分析。但也不要将摆动指标看得过重,而忽视了对趋势的分析。

周K线的MACD指标反映,正乖离柱状线在0轴线之上,说明中期趋势仍处强市之中,目前,MACD正乖离柱状线已经缩短至0轴线附近,并有继续放大的可能。目前1月合约均线系统5、10、20呈良好的多头排列,反映中期趋势仍有维持向上的可能。

持仓量及成交量分析:目前大豆1月合约在上涨过程中,量价配合较为理想,因此预计后市仍有上涨的可能。

吻合法则:一般而言,投资者要顺着与基本面或消息面一致方向的市场上去交易,同时也要结合技术支撑位或阻力位的突破来验证行情发展的真实性。目前8月份美国农业部报告利多,得到市场走势验证,大连1月合约现已突破到头肩型颈线,在技术阻力位的突破已验证行情发展的真实性。

7.入市时机(策略)

技术分析除了判断行情走势以外,对于交易的入市时机的选择,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对于入市时机选择完全是技术分析的强项。在实际交易中,投资者应专心留意技术上的压力和支撑位的突破,利用技术分析所提供的一切入市时机赢取利润。

由于目前投资者对远期1月合约的市场关注较多,而且其交易量活跃,因此,我们重点推出远期1月大豆合约的交易策略,希望对投资者的操作有所帮助。

投资要领:一般来说,稳健型投资者资金使用合理和交易计划周详。因而,从全年总的交易收益来看,往往能保持20%~30%左右赢利率。激进型投资者的资金使用率较高,建仓果断,到获利目标价位马上出场,判断失误后,能严格止损,立即反手,常常能出奇制胜。保守型投资者由于对入市价位的选择要求过分苛刻,常贻误战机,赢利状况欠佳。

对于大豆的总体操作思路是坚持在中、长线上升管道中依据管道底端买入中线作多的原则,尽量不要作空。

(二)2002年铜市分析

投机者作为商品价格的推动者和价格趋势的造势者,要获取利润,关键在于由他们本身来营造符合自己愿望的价格体系。2002年以来铜市中投资兴趣十分高涨,基金在铜市中的交易量和持仓兴趣都创下了历年的记录。然而价格走势并非如基金所愿,没有出现气势如宏的涨势,反而出现了基金造势意图处处受阻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金造势的供需基本面基础没有达到预期的状态。世界宏观经济稳定的复苏格局,按照经济指标2002年以来所体现的走势无疑是积极的。领先指标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率先快速上扬后,一些滞后的经济指标也紧随其后出现稳定的增长态势。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指标快速上扬的同时,零售销售也一度出现了良好的增长态势。然而,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及短暂衰退过程的库存调整按预期早该结束之后,商业库存长时间处于历史低点的情况下,企业的备库行动却迟迟没有出现。企业新的资本支出不见增长,使人们对经济复苏的力度和可持续产生怀疑。

(2)经济周期的变化过程中,作为增长趋缓或衰退的转折点,一度最为悲观的因素将会转变成新的价格周期中的积极因素。基金就是以此为出发点来推动商品价格趋势的。为此所进行的造势机制既会给市场中的其他交易侧面提供新的保值或套利机会,反过来又可能会束缚基金本身所想看到的价格机制。

(3)回顾和分析商品价格趋势进程中基金成功的根本原因,价格进程的可持续性在于基金本身能不断引导价格趋势,而不是在其他交易侧面随着价格进程而营造起来的价格体系中,基金的造势能力却相反地受到束缚。但是,2002年以来的行情却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4)美国经济中是否存在泡沫成分。自从安然事件之后,随着安达信会计事务所被判有罪,美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根基发生了动摇。一些世界知名的企业暴露出会计丑闻,股市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出现了持续的暴跌,股市再现“9·11”事件后的低点。企业的诚信普遍受到质疑。如果宏观经济复苏本身就是扎根于泡沫之中的,那么,通过经济指标的增长来体现的宏观经济复苏本身还有意义吗?

(5)投机者驱动价格或造势的惟一理由在于对商品价格的看法是否具有准确性。对此的判断正确与否决定投机者在商品投资中的成败,基金的信心是否会动摇。

(6)中国在国际铜市中的参与规模日渐扩大,国际基金对中国参与者炒作行为的理解正确与否已经在价格趋势的进程中留下烙印。中国参与国际铜市的交易过程中,由最初灵活的跨市套利渐渐地增添了越来越浓重的投资色彩。中国对国际铜供应量过剩的消化能力到底有多强,国际与国内之间的实物流通方向灵活改变已经使基金感到不知所措。国际基金对中国参与铜市的应对能力已经渐渐地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以历史上基金在铜市中原有的资金规模,能否在今后交易中把握造势应付能力,显然是铜市进程中的一大课题。

(7)美国三大股指的下跌幅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企业会计丑闻仍在不断地扩散。美国股市的崩盘下跌仍然在许多著名分析机构的预期之中,股市的崩盘最终对实际经济指标的影响还没有显示出来,但是必然会显示出来。如果它再次动摇了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的话,铜市将重归熊途,或再探中期底部。

上述理由足可以解释未来的铜市将继续处于上扬失败后的震荡下行过程中。在近期铜价分别跌破100天和200天均线之后,我们已经无法再坚决地相信1335美元为转折点的牛市运动过程中会在2002年以后的时间里很快地重新继续下去。基金已经开始新的抛空后,价格的中期趋势将是继续下行探底。

1.2002年以来价格趋势中的基本价格体系

价格趋势形成的基本原理:对于LME(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基本金属市场来说,价格趋势的形成都是通过针对3个月期的垂直交易来体现的。投机者在铜市中的参与都是集中在3个月期上。基金通过推动3个月期价格来营造价格趋势。当然,在3个月期价格的垂直趋势中,必然有商业方面的参与,其中消费商买盘对3个月期价格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商业方面特别是贸易商和生产商对3个月期价格的参与,由于其参与规模必然要通过合约间的差价来扩展,其以3个月期垂直价格为基础的整个合约间的持仓量分布过程,就形成了所谓的平行交易。商业方面的价格体系也是通过平行交易来实现的。商业方面的交易又称为“专业化交易”,所谓“专业”的具体化体现就是他们会利用LME所提供的所有市场工具来进行风险锁定,其中包括期权。

基金引导价格趋势并获取投机利润,取决于能否通过一段时间的造势行为打破由商业方面营造起来的价格体系。

2002年以来铜价的波动区间是以上年的历史低点1335美元为基础,上扬了近400美元。习惯用美分来计的话,基本上在60~80美分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产能的过剩引发了三个阶段的限产过程,首先是成本较高的80美分/磅以上的限产,2002年这些产能不可能再重新启动。而70美分作为较为中流的生产成本,在目前利润也是很薄的。而60美分作为目前世界上的生产成本底线,在2001年和2002年必然会引发连续的限产过程。因此,铜价从底部快速地反弹至70美分以上,几乎得到了铜市各交易侧面的响应。铜价的底部很快就抬高至70美分以上几乎是铜业界很快就应认同的事实。因此,在70美分以下建立多头部位无论是从投机者还是从商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战略意义。所谓的战略投资,意义就在于此。

2002年以来铜价的阻力明显地体现在74~80美分之间,在这一价格区间内商业方面明显地在营造符合自己利益的价格体系。而且价格也就是在这一区间内进行长时间的箱体运行的。商业方面的价格体系得以在此区间内长时间地维持,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商业方面能在目前的差价结构下完成其到期空头部位的向远期迁仓;其二是暂时的技术性紧张都不能最终地改变目前的差价结构,使其从现货相对远期的贴水状态转变成现货相对远期的升水结构。基金几次试图向上突破,但是在这一基本运行的箱体中,基金几次投入的多头部位都达到了其投资能量的极限状态。两个基本事实都说明基金要达到突破这一箱体的目的显得十分徒劳:其一是COMEX的非商业投机净多部位数次创下近年来的新高,特别是近期向80美分方向的突破过程中,基金的净多部位创下了198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二是LME的总持仓量及3个月期的持仓量都创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水平。基金的投机能量在74美分~80美分之间处于被困状态。

其中,两个因素可能在近期铜价向1720方向的突破中被基金所忽视:其一是中国在近期的价格上涨过程中所投入的卖出量是LME历史上所从来没有达到过的。其二是将中国的卖空看做是专业性抛空之后,商业性抛空的能量超过了基金的预期。

虽然铜库存随着价格的上扬在2002年的前两个季度里一直保持增加状态,但是对于库存的融资交易并没有停止。而且从商业方面的持仓规模来看,库存融资交易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箱体运行的最大特点在于库存融资过程能周而复始地进行。但是我们要明确的一个基本点是:库存融资交易本身并非是通过价格的绝对高度来获取利润。如果一个价格运行的箱体区间能建立在1400美元~1700美元之间,只要有从时间上存在可持续的价差,即使价格的绝对高度提高到了1600美元~1800美元之间,其绝对价差也只是200美元的话,库存融资方式下,所能获取的利润是相同的。因此,铜价底部抬高,而绝对高度并没有明显地在时间周期较长的情况下快速提高的话,基金陷在一个仅仅表现为箱体震荡的过程时,投机利润会远低于库存融资利润。因此,商业方面在形成的几个底部当中显然会成为积极的逢低买入,遇高沽空者。

庞大的现货库存,无法改变的差价结构,使生产商能不断地移动其已经投入的保值空头部位。价格上涨对于生产商来说并不是坏事。从保值的基本原理出发,只有差价之间的结构性变化才有可能会打乱生产商的远期保值计划,更何况目前向远期迁移原来的保值部位在目前的差价结构下不需要付出任何迁仓成本。

2.底部抬高的基础——合理的持仓结构

持仓结构的基本原理:传统的图表理论过于注重技术指标的超卖与超买。而市场的能量分配与积累事实上仅在于投机者持仓结构与商业性持仓结构净空与净多状态的相互关系上。技术上的超卖或超买只要不是持仓结构上的投资者或商业持仓的超卖或超买,价格趋势必然能够继续。

牛市状态的典型持仓结构在于基金持仓的净多,商业性持仓的净空。但是基金的净多必须在其资金容量的极限之内,铜市中基金的持仓总量只有在与商业性持仓总量保持1∶2关系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基金推动价格趋势的能力。这既是经验总结又是价格趋势连续的客观需要。

回顾2002年以来铜价成功地构筑底部的几个基本持仓特征,都是符合上述基本定义的。铜价进入74美分~80美分箱体运行过程后,缺乏向顶部突破的能量主要表现为基金资金容量数次达到极限状态。这一状态的出现最终迫使基金只能作出惟一的选择——多头平仓。

在铜价形成1680双顶的过程中,从2002年3月19日~4月2日,基金的净多都达到了这段时间以来的最高水平。更有甚者,5月28日~6月21日,基金的净多水平创下了198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基金净多状态的极限化必然会在1720美元附近形成顶部或至少提示价格将出现回撤。当时,公布的经济指标都很理想,显然不会动摇基金的造势信心,但是基金在其投资容量达到极限状态后,只能被迫回撤。

相对形成2002年以来几个底部位置的时候,基金的持仓量与商业持仓之间明显地显示出合理的持仓比例关系。其中,1月3日的底部1451(收),2月22日的底部1545(收),5月7日的底部1592(收)等都有较为合理的基金与商业方面持仓的比例关系。如果将公布日期减去3天的话,完美的持仓结构几乎都能印证底部的出现。

随着会计丑闻的不断暴露,基金一直持有庞大的多头部位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大的风险,铜价两次考验了位于100天的均线附近的低点,6月24日铜价考验了1628美元低点,但由于欧元和日元相对美元的升率所激发的对总体商品市场的利好,基金并没有在试探低点的过程中大举地平掉多头部位,这次探低的过程中,基金总体上处于防守状态。6月28日公布的CFTC持仓报告显示,基金的多头部位仍然保持在21000手以上的水平。并且在随后的两周里,基金的多头持有部位仍然在上升,保持在25000手以上的过高水平上。因此,随着欧美股市的破位下行,基金所持有净多部位已经全面地开始平仓,特别是在1600美元被跌破后,基金多头不断的大量止损。最近的持仓量变化表明,基金已经开始全面地建立新的空头部位。CTA基金的抛空位置当然明显地高于前期大量持有净多部位的宏观基金和投资基金。我们可以相信CTA基金的抛空是从2002年的高点位置1720美元开始的。而原来的主观基金所持有的多头部位并没有完全退完,基金的持仓明显地具有双向特征。而CTA基金的持仓显然在目前明显地处于严重净空。铜价处于中期震荡的格局已经明显地得到显现。大致区间在1450美元~1620美元之间。

3.铜市的供应基础

供需平衡分析的经验与教训:铜市的熊到牛或牛到熊转折点上往往会出现供需平衡周期的错位。当熊市走到了末期,库存水平显然很高,过剩显得极其严重,隐性库存几乎都转变成了交易所的公开库存。而牛市的末期却正好相反,公开库存都转变成了隐性库存,市场显示出的供应缺口到了十分严重的状态。甚至在这种严重状态的基础上会进一步地去预期远期的供应缺口会进一步增加。然而一旦价格趋势发生反转,库存从隐性到公开或从公开到隐性的变化过程极其迅速,导致对供需平衡的预期变得十分地荒唐。

诸多分析权威之所以会作出失误的判断,症结就在于混淆了需求与消费的概念。商品期货市场中,几乎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以需求代替实际消费的投机倾向,商品投机是针对需求的投机。需求永远不会等于消费,牛市中的需求是对消费的夸大,熊市中的需求往往会偏废实际消费,投机者对价格趋势的夸张造势手段永远存在。

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商业方面针对需求,通过库存融资交易所体现出的投机倾向。库存融资本身就是以价格方向为交易策略的,只不过采取的保值对冲手法不同而已。在价格趋势发展过程中,库存融资商的交易策略一旦被价格趋势所否定的时候,基金才成为真正的投机获胜者。

4.铜与CRB指数

美元相对世界主要货币的贬值正在渐渐地引发世界各地区对商品的买入兴趣,对此美国商品研究局17个大宗商品综合指数CRB已经明显地对此作出了反映。随着经济复苏力度的进一步增加,商品价格的总体走强趋势得到了许多经济指标的支持。

CRB指数通常和金融市场有这样的关系:如果指数突然间上扬将导致债券价格的下跌,股票价格下降。关心近期金融市场动态的人无疑会体会到上述变化。

CRB指数包括6个组成部分共17种商品:

(1)农业产品(18%):玉米、大豆和小麦。

(2)能源商品(18%):原油、取暖油、天然气。

(3)工业商品(11%):铜、棉花。

(4)家畜(11%):活牛、活猪。

(5)贵金属(18%):金、铂金、银。

(6)软商品(24%):可可、咖啡、橙汁、白糖。

铜作为一种工业商品也列入其中。

从CRB指数的日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100天均线和200天均线在2002年4月末就已经形成了黄金交叉。这应将是商品市场总体牛市的开始。如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底部位置都已经在此前被确认了的话,目前CRB指数上升趋势可能会延续数年甚到10年。

从基本面上看,宏观经济走强,美元贬值,都是商品价格走强的基础。2002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令人吃惊地达到了6.1%,制造业指数也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扩张状态。如果注意到CRB指数中的工业分项指标的话,其中工业反面的原材料价格走势更为强劲。这显然说明,经济增长扩张的信息已经开始在CRB指数上得到体现。按照历史上股市走弱美元贬值的趋势,大多会引发美国国内的出口增强,对于美国制造业来说这正是较长时间以来一直期盼的。这自然也支持CRB指数中工业商品价格的走强。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涨至两年半来的最高点后,大量的对冲基金开始涌入商品市场寻求商品保值,对总体商品市场价格的提振作用显然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5.宏观经济到底是否支持铜价上涨

下面是2002年第一季度经修正后的美国GDP增长率。细读其中的一些分项指标,能够品味出为什么金融市场仍然对经济复苏的力道感到不安(见表10.7)。

金融市场自美国经济陷入短暂衰退以来,对美国经济出现的快速复苏一直没有做出过准确的判断。第一季度GDP也和前几个季度一样远好于分析家们的预期。从GDP增长率来看,美联储早就应该开始升息了。然而股市出现动荡之后,对于联储重新开始升息的时间却在不断地向后推迟。第一季度GDP的增长率是1999年第四季度成长8.3%以来最为强劲的。

表10.7 2002年美国经济状况

img24

通胀目前暂时获得抑制,经济复苏看来有些脆弱,而股市正重挫。目前并不容易制定决策,但“美联储”目前尚有余力按兵不动并静观后势。路透社在FOMC宣布决策后调查22位初级市场交易商的结果显示,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下一次升息不会在近期发生,而且非常可能会等到2003年后才升息。

笔者认为,对目前美国经济的现状,联储肯定其基本复苏态势后,仍然感到不放心的是美国经济即使在第一季度良好的增长状态之下,存在两大隐患:其一是库存经过经济衰退过程中的调整之后,迟迟没有重新增加;其二是美国企业的投资依然处于下降状态,虽然下降幅度有所缩小,但是显然与目前经济继续复苏的节奏很不适应。加上最近企业的诚信受到投资人的怀疑之后,引发股市暴跌。这样的背景之下,显然要企业继续增加资本支出是很困难的。40年来的最低利率没能改变这样的现状,最近世通事件是继安然事件之后对美国股市的再度严峻挑战。虽说美联储不急着降息并不完全是为了股市,然而股市目前的不景气状态,对美国消费者信心的打击却是不可否认的。因此,人们甚至怀疑美联储是否应该降息还成问题。

就美国经济指标所体现的经济运行态势而言,随着领先指标的一路领先,美国经济的复苏节奏显得十分的畅通。特别是制造业复苏的起步较晚后,第二季度以来明显地在加快复苏节奏。美国供应协会指数连续5个月保持扩张状态,企业库存的不断下降,必然会随着经济复苏的节奏,出现新的备库热潮。这也许正是带动铜消费的真正的契机。美元在近期大幅下跌,这正是前一段时间美国制造业协会长时间以来要求政府放弃强势美元政策而一直没能通过的天赐良机。美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将因此而明显的提高,从而促使新订单的增加。从近来供应协会指数中的生产分项指标和新定单分项良好的成长势头来看,美国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这对于基本金属的消费来说必然成为中长期的利好。至少目前与制造业相关的经济指标,表明美国经济未来趋势的领先指标和企业景气循环指标等仍然显示经济在未来良好的成长性。这一切都使基金没有改变在铜市中投资方向的可能,并且只会使基金更加坚持其已经下定的做多决心。

6.铜价和经济指标

铜是一种对经济指标的波动极为敏感的商品,在商品大家庭里,许多商品价格对经济指标的波动可以无动于衷,完全按照自己的供需状态来决定价格的走势,但是铜价却不然。特别是当前的铜的供应量相对需求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过剩时期,未来宏观经济趋势的展望对于铜商品来说就变得更加敏感。

每种商品交易中都有投机者的参与,商品基金或者是对冲基金由于参与商品交易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很大程度上在推动商品价格的趋势中会体现出不同的前瞻性。工业和能源商品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之所以特别敏感,是因为他们的消费与经济周期的变化有关。因此,当一些对冲基金或大的投资基金入市工业或能源商品时,首先会对经济周期的变化特别敏感。一些能够超前的反映未来经济GDP增长情况的领先指标显然是这类基金所看重的主要经济指标。在经济指标、利率等变化因素中,经济指标对于工业或能源商品来说显然是第一位的。就铜或基本金属商品来说,人们首先会注重GDP值所代表的经济增长周期对市场供求的影响。然而,对于基金来说会更加看中一些引导或影响GDP增长趋势的指标。其中,最重要的当数美国的领先指标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的西方七国领先指标,而商业和企业的景气判断指标也是基金所看重的指标。

经济指标与铜价之间有直接关系,但是经济指标对铜价的影响有着领先与滞后的作用。经济指标的运行对铜价未来走势所具有的是一种超前或滞后的暗示关系。从一个大的前提来说,经济指标的运行对铜价的提示作用在于怎样去把握铜市场的大势。从以往历史上经济指标的运行周期和铜价的运行周期来看,我们要注重的是经济指标中的月指标或季指标与铜价的运行周期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只能是作为商品市场总的价格趋势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周期关系。找出经济指标的转折点与铜价周期趋势的转折点是首要的。因此,在铜价和其他基本金属价格的基本面研究中,一种较为先进的方式就是将基本面指标进行技术性优化。国外的一些专著里提到了一个基本面(经济指标)数据技术化的方法。它所采取的手段就是将经济数据与铜价或其他商品的运行周期同步化,找出一个经济数据的历史运行情况超过于一种商品的平均移动周期,如果进行优化后的经济数据平均移动周期能与一种商品价格的原始运行周期正好吻合,或至少是商品价格的运行周期正好与一系列经济数据的平均移动周期相吻合的话,我们就能直接地通过这些经济指标的运行过程来推断一种商品价格的运行周期,把握商品价格的转势点。

经济指标由于其包含的内容不同,与商品价格的运行规律之间的关系显然也不同。就GDP值而言,其总体运行指数要找出与铜价的关系来显然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只能从其分项指标与铜价趋势的相关关系中来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季度指标,从其长期运行情况来看,几乎没有间断的上升趋势只能从其与铜价一个阶段的运行情况中来找出互相之间的关系。GDP=C+I+G+(X-M)的公式中,C代表商品消费和服务支出;I代表投资物资支出;G代表政府商品与服务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对于和金属消费的相关性来说,消费和投资无疑是最重要的。

总体上个人消费占GDP中消费的2/3。消费支出中分为服务,非耐用品与耐用品消费支出。而耐用品消费与铜的消费最有直接关系。服务消费占个人支出的一半;非耐用品消费占个人支出约1/3;耐用品消费仅占个人支出的1/8,但是波动最大,它对经济周期变化非常敏感,经济扩张期里增长速度很快,在经济衰退期里急剧下降,而且耐用品消费的增长最能反映个人收入的提高。但是与服务支出不同,耐用品支出对利率的变化最为敏感。因为诸如汽车、家电、家具和珠宝饰品等大件商品的购买经常是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利率将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因素。同样,投资也是和铜消费关系最为密切的组成部分。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不足1/6,但是它也是极为活跃的部分。投资分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住宅投资和企业库存投资。在经济增长周期里,投资将是一个成长很快的方面。而且从铜消费的主要构成来看,投资部分无疑在铜消费中占很大的比重。此外,对于GDP中的出口分项指标,我们所要关心的主要是商品出口部分,特别是耐用商品的出口显然和制造业的出口直接有关。

通过对GDP指标中分项指标意义的了解,我们已经基本上能确定哪些经济指标与铜的消费之间的直接相关关系。这些指标是:耐用品定单;企业和商业库存;个人消费支出;汽车销售;新屋开工率;供应协会指数(全美经理人采购指数);工业生产等。正如GDP值对许多经济指标的包容性一样,上述这些直接和制造业和建设支出有关的经济指标当中,也具有相互包容的意义。特别是工业生产指标中,对于制造业有着明显的包容意义。因此,在工业生产中,一些分项指标运行情况显然在反映工业生产总体形势中有明显的超前意义。

工业生产是一个月度指标,涉及制造业、采矿业与公用事业,是在美国264个独立的经济指标中构建成的。基本上占GDP值的1/4。虽然这个指标只代表GDP值的一小部分,但是由于包括了对经济周期十分敏感的商品,如耐用消费品和企业设备利用率等分项指标,对于金属价格的波动来说也就特别敏感。而且在工业生产中耐用品生产行业所占的比重最大(46.1%),因此是一个金属投资者最需要关心的经济指标。其他行业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其中非耐用品所占的比例是39.8%,采矿业占6.4%,公用事业占7.7%。因此,在研读工业生产指数时,作为金属投资者首先要关注的是其耐用品分项指标。而对于工业生产要维持趋势性增长,生产利用率和企业库存水平都将是十分关键的。

对于生产利用率来说,我们主要关心的是一个极高或极低的临界点,以及生产利用率对通胀情况的反映。目前生产利用率处于很低的水平,在75%左右,它本身就会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起到制约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不可能追加库存投资,在大量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的情况下,企业又怎么会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增加库存呢?同样企业生产利用率低,对于就业来说也是一个压力。因此,当前经济运行中两个主要突出的问题仍然是企业的投资水平不见增长,企业库存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只有当生产能力利用率达到80%~85%水平时,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才会受到限制,企业才会根据经济周期的具体运行情况追加固定资产投资。

通过对上述经济指标的分析,我们看到这些经济指标都有相应反映所包括行业的相关分项指标。有的分项指标又独立成一个经济指标,但是它所反映的内容大致都是相同或相似的。同时,这些经济指标对铜或基本金属的消费增长来说都有直接的意义。

美国领先指标是一个不进行调整的经济数据,对于观察经济周期与铜价之间的关系来说是一个最为敏感的经济指标,从1998年以来铜价的两次见底过程来看,该指标的启动领先于铜价出现转势的时间为6个月。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领先指标的周期性上升趋势有时在铜价出现熊市运行过程中,并没有提示出直接的影响,因此铜的供需平衡仍然是最主要的。当铜的供需在相关的历史阶段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平衡关系时的话,即使该指标的明显回落也不一定会影响铜价的运行方向。

在此要强调的是,美国的耐用品消费增长水平在1999年9月份达到了历史记录的最高水平。该指数与铜价的直接关系图中只不过在1999年以来出现了直观的相关关系,它并没有对应铜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高价位。可见,从1996年以来铜的产能扩张仍然从供应量严重过剩当中扼制着铜价的上升潜力。

7.铜市与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关系分析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供应和需求的平衡是人们经常谈及的制约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人们之所以用“需求”而不是用“消费”来直接阐述供应量与消费量对商品价格的制约关系,是因为需求和消费本身就是期货词汇中两个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需求和消费的混淆并不是语义学上的问题,两个词表示截然不同的概念,他们经常的被互相交叉使用导致了许多主要的分析错误。对两者意义转换的完备解释需要对供—需基本理论作一次基本的复习。

人们经常把需求看做是近似于消费的,同义地使用它们完全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消费是指已经被用掉的商品,由价格来决定,而价格是由供应和需求因素所决定的。需求是指在任何给定的价格水平在供应情况下将被用掉的商品,因而决定价格。需求的增加意味着在任何给定的价位上更多的商品将被将被消费掉。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可任意使用的收入,消费者的感觉,商品替代品的价格和消费的增长。商品价格的下跌将导致消费的增加,显示沿着同样的需求曲线消费的波动,但是它对需求来说并不暗示什么。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者相同的情况下,同样数量的商品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将被消费,除非需求出现变化。消费直接取决于价格,而价格由供应和需求的相互关系所决定。关键是:消费是价格的结果,而不决定价格。因此,消费等于需求的概念上完全错误的,消费是由供应和需求所决定。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水平,价格决定消费。从这一基本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商品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因素显然被包容在需求因素之中。投机造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供需平衡,使市场的实际消费水平被需求夸大或缩小,导致价格的波动,并最终影响消费。需求对供需平衡的最大影响对商品期货来说是名义库存与隐性库存的比例由于需求的影响而被自觉的进行调节。需求高涨时公开库存水平降低,公开库存转变成需求者的自备库存;在需求低落的情况下隐性库存会转向公开,因此而影响市场人气。需求和供应平衡在过剩与缺口之间的游离状态又决定着价格水平,为供需各方提供不同的获利机会。而对于实际消费者来说,需要承受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利益或得失。

明确了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之后,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无疑就是影响这两个因素的宏观经济背景了。经济增长形势将会左右这两个因素的变化。然而,近期铜市关注的焦点是股市,汇率及债市的变化到底对铜价会产生什么影响?

首先股市和期货市场一样是对未来企业获利预期的提前炒作,因此股市在铜价1995年见到了3075美元高点之后上涨的速率明显的加快,事实上直到1999年美国经济这段时间的增长至少在当时被看做是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以1995年为起点,美国股市和铜价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走势正好是背离的,由于铜价在基本金属交易中的导向性地位,基本金属市场的走势可以说是以铜价马首是瞻。铜的供应量从1995年开始直到现在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扩充和发展阶段,至今为止,市场仍然认为出现的供应过剩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不管现在对美国股市这段时间的涨势中存在的泡沫成分怎样去理解,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即使美国宏观经济在这段时间里处于增长状态,产铜能力本身出现的过度扩张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的供需平衡,因此,金属市场的走势正好和股市处于相反的走向。

此外,股市与大宗商品价格(以17种大宗商品的综合指数CRB的走势来代表)的关系中我们看到股市的上升走势并不能改变总体商品价格所经历的两次下跌,商品价格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次最严重的下跌过程,一次出现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另一次出现在美国2001年经济增长趋缓的短暂衰退当中。如果前者尚能说明股市的上涨与商品价格的下跌形成一定的关系的话,后者说明股市的下跌并没有影响商品价格的回升。

目前,现债的面值仍然随着股市的不断下跌在上升,但是其殖利率却在不断地徘徊,这充分地反映了市场对美联储利率调节利率的反应,美国利率下降至40年来最低点之后,铜价也伴随着这一过程大幅地下跌,我们可以看到铜价分别下跌至1365美元和1335美元,都伴随着美联储的降低过程,一次出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而另一次就是2001年美国经济的短暂衰退。特别是2002年第一季度美国的GDP增长较为迅速之后,曾预期美联储将于5~6月间开始升息,但是近来股市的动摇,再次将升息的预期向后推迟,债市的殖利率也对此作出了反映。殖利率走平与铜价近期上涨无力的表现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通过对股市、汇率和债市3个对商品价格最重要的相关性因素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供需关系仍然是制约铜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股市、汇率和债市对铜价的影响在今后仍将会继续地体现出来。

结论

(1)当铜价仍然陷在60美分~80美分(1350美元~1750美元)区域内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世界产铜成本对铜价所产生的敏感作用。目前,商业方面所营造起来的价格体现旨在维持铜的生产成本。任何限产举措,无论是2001年的限产还是今后所可能出现的限产或生产中断,对于基金看空铜市来说都将起到严格的限制作用。

(2)铜价最近的下跌已经开始冲破商业方面2002年价格上扬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价格体系。商业空头部位随着价格的下跌必然大量回补,逢低买入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当商业方面的持仓结构重新回到中性状态后,随着基金打压铜价,如果商业方面重新回到净多的持仓结构状态的话,商业方面在价格上升势头中的价格体系就不复存在。价格下跌对于商业方面的风险已经开始充分地暴露出来。

(3)铜价要稳定地向上突破目前的80美分区间上限,仍然需要需求的进一步改善。如果铜库存按照目前隐性库存与公开库存的比例,仍然下降至600000吨以下,铜价完全有形成以1750美元为底部,上限达到1850美元的理由。也就是说,库存/消费比要下降至6周水平。2002年以来的供需平衡数据显示,要在2002年年底达到这种平衡程度是根本不可能的。

(4)基金最近改变投机方向表明,股市的下跌在今后的半年到一年里还将会继续,或至少在近中期股市探明底部的可能。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必然会受到伤害。目前,仍然较为稳定的硬性经济指标因此而出现重新走弱的可能性不大。

(5)目前的铜市正处在基金的投机方向重新定位过程中。我们不能说铜市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稳定的下跌态势之下。

目前,中国国内铜市的情况是,总体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内铜价将在14000元/吨~17000元/吨的箱体震荡运行,当铜价跌至14000元/吨~15000元/吨时可低吸做多,中长线应该以逢低买入做多为主。

在进取型的投资组合中笔者只选择了股票和期货两个投资品种,原因很简单,目前在中国进行家庭理财投资,流动性最好、获利能力最强、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品种只有股票和期货。对于这两个投资品种的家庭理财行动,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专业技巧要求也较高,投资者在进行家庭理财投资前要先学习这两个品种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实战中的特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当然也不是洪水猛兽,也没有那么可怕。关键是要掌握这两个投资品种的规律,一旦掌握了这两个投资品种的规律后,顺势操作必然会有丰厚的投资回报。这个投资组合中期货的投资风险要比股市高,但是回报也要比股票大。因此,笔者在投资组合中建议投资者只用30%的资金投资期货。股票投资虽然也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品种,但是相对于期货而言风险要小得多,只要选对了个股,投资回报是稳定而丰厚的,而且风险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